标题 | 思想道德教育与自我觉醒的关系 |
范文 | 摘 要 当今社会,外部环境风云变幻,教育的主观环境也变得不容乐观。看那满大街的快餐文化、低俗段子,满电脑屏幕的露骨广告和推送,无一不对我们青少年学生进行着轰炸式的洗脑。面对社会低俗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若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依然故我、停滞不前,并试图继续通过那墨守成规的说教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着那些老生常谈的观点、道德和行为规范,那将注定了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结局。 关键词 德育教育 自我觉醒 学生 学校 作者简介:刘珍池,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06 在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是这样讴歌伟大的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哈姆雷特定义的人,当然不是原生态的自然人,而是沐浴在高尚道德光芒中的人。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被讴歌的伟大人类多见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很难培养出散发高尚道德之光的万物之灵呢?我们的德育教导我们要拥有宽容的理性、善良的灵魂、优雅的举止,可现实的人们却前仆后继般地倒在了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旋涡中,难以自拔。 如此看来,德育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受教育者礼义廉耻的说教层面,是没有多大实际效果的。我想,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应该是强制要求他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应该是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觉醒。换句话说,触发学生的自我觉醒才是德育的最高目标,也是终极目标。 一、觉醒——跨越理想与现实鸿沟的精神引领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为物质生存而忙碌的生活者,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培养出人的思想信仰来,是当教育者谢幕之时可以迎来自我教育的觉醒和登场。 现实总是以千变万化的方式引诱着人们迷失和堕落,它给人带来许多享受和难以抗拒的诱惑。遗憾的是,追求物质的满足不但不能使人超脱,反而令人陷入物欲横流、难以自拔的旋涡,淹没了良知与人性的光辉。只有追求精神的满足才是生命积极向上的永恒动力。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腾,用以抵御现实的不堪。可现实却总是残酷的将我们的精神图腾毁灭,为什么我们的精神建筑如此不堪一击呢?这就好比一颗移植的大树,表面上看粗壮结实,实际上毫无根基,难经风雨。我们现如今常用的说教式德育,恰似教师在给学生心灵移植大树,表面上看有理有据、合理无误,实際上则是无根无源、随风飘散。精神与现实的差距啊,我们要如何才能到跨越?也许连接这条从现实地狱通往理想天堂鸿沟的桥只有一条,那就是:人类的自我觉醒。 二、觉醒——主体精神在共同体中的发展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过程的丰富和经历吗,单纯的过程最终都是指向不可逆转的衰老和死亡的。那什么是生命里永恒的东西?可能只有主体精神了。人要如何才能成为自由的个体,自己主宰自己?可能还是只有主体精神。 主体精神是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只有使自己的主体意识与自身合二为一,才能真正达到独立的人格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个体自由。 生命之美在于个体生命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真正的教育,是从人性出发,关注人的需要和发展。而对人个性发展的关注必须转化为对人的教育的关注,教育承载着发展人性之美的使命。教育应以发展个性为目的,在创造一个群体环境的基础之上,把真、善、美的一切带到群体的日常生活里,让群体成员自发的去体悟生命中的是非善恶,人情冷暖,体味合作之乐、和谐之美、自由之限以及约束之不可缺。让群体成员在群体生活中领悟、觉醒,不断改变、修正自己,从而塑造完善的社会人格。 面对社会趋利行为所带来的道德失范现象,青少年很容易被负面环境所诱导,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便会低效掉课堂上所听到的不痛不痒的道理。俗话说,学好要千教万教,学坏却不用教。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信仰在脑海深处把守灵魂,我们很快便会被邪恶的撒旦引入邪途。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是为青少年提供一种精神信仰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如果被接受者挡在心门之外,则很有成效。那如何才能德育成功呢?别人说千句万句不如自己想一句!这就是自我觉醒的魅力。 三、觉醒——德育教育之求索 (一)尊重是觉醒之母 尊重教育会使人想到尊重他人的人格、行为、劳动成果等等,尊重还包括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选择、偏好等一切与他人无利害冲突的个人行为和选择。尊重教育的意义,从狭义来说是为了人性的自由发展,从广义来说是为了社会秩序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有教无类、人各有志、仁者爱人等都应属于尊重教育的范畴。尊重教育在我国一直没能得重视和到尊重,却是一大憾事。学校不是什么社会特殊人群成长的地方,它仅仅是一个供人集中起来一起追求真理的殿堂。尊重不应只挂在嘴上强调,而应走进我们的生活,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例如,在教育过程不以成绩的高低来判断个人的优劣,在社会中不以成就的高低来判断个人价值的大小。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这个价值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充分实现了对每一个人的尊重,才能让每一个脆弱的灵魂得到完好的保护,这些灵魂里的精神和信仰才能在安全的土壤里萌芽,这就是觉醒开始的地方。 尊重教育不等于放任学生无序自流,它必须坚持某些基本观点:如世界观是唯物的;教育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关爱他的;文化观多元融合的;方法论是思辨的;生态观是和谐共赢的;科学观是追求真理的。尊重教育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只是一种朴素的人性化的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发展的教育主张。 教育是春风化雨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使灵魂得以苏醒。一句广告语说的好:风,使树活起来;潮汐,使海活起来。笔者认为,尊重使人觉醒,而觉醒才能使人真正的活起来。让学生在每一次教育活动中受到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愉悦,那么,教育就会活起来,学生的生命之花就会在觉醒中绽放。 (二)理解是觉醒之路 思考使人类获得觉醒之可能,知识是打开人类觉醒之门,而理解则是人类走向觉醒之路。 对知识的理解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同样一首诗、一幕景,读赏之人不同,所得出的感悟便不同,将来得到的觉醒亦不同。因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是培养思维品质的需要,更是实现做人的需要。作为思想灵魂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解层次和觉醒高度,才可能在教育教化的过程中正确的影响受教育者,令他们在自我理解和觉醒的道路上不会离得太远。 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泛滥横行的时代,我们目睹着精神被物质施虐、理想被现实嘲讽、崇高被庸俗淹没、真诚被虚伪玩弄,我们在对现实不得已的妥协和厌恶中,无可奈何地报怨着、愤慨着、接受着。慢慢从精神高地滑向现实深渊的无奈中失去了求真的勇气,闭上了遥望未来的眼睛,藏起了心中的美丽憧憬,背负沉重,脆弱而屈从地走进了奢谈理想,奢谈信念的世俗怪圈之中。可是,我们的初心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作为灵魂的工程师,难道我们的内心不会颤动和心痛吗?因此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出奇,我们都应雷打不动的坚守道德的高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从世俗堆里寻找正能量,把良知的光芒洒向我们所能触及的学生群体,为学生自我觉醒的早日到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三)学校文化是觉醒之沃土 学校也会生病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也有 “学校疾病”,如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压抑、烦躁、放弃,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教师在学校寻觅不到认同和尊重,也会出现懈怠、涣散、甚至沉沦。这些都是学校之病症。似乎我们的不少学校都有这些病症吧,该引起重视了,是病,就得治。 学校除了是学生学习的园地,它还应不应该具有其他功能?例如成为学生生活和生长的家园。如果可以,我想全社会都会赞同。但是唯独学校及教育者本身报以冷漠的态度,似乎并不想采取什么积极行动。究其原因,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学校及教育者在完成传播知识的重任上已身心俱疲了,还要面对和处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千奇百怪的家长追责和赔偿,正是现实中那些令人心灰意冷的东西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建造精神家园的激情。于是,教育的精神家园荒芜了,自由的生命无处怒放,被拘役的灵魂失去了觉醒的温室……。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沦丧、足以毁灭这个家园,一旦这个精神的家园遭到影响或破坏,就会令教师和学生失去精神上的寄托之所,从而进入“学校疾病”状态。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和教师的精神家园,因为学校文化是自我觉醒的沃土,没有这个沃土环境的存在,学生的觉醒难以萌芽,就算侥幸萌芽,也难保不长歪。这个精神家园的建造,需要国家从上而下的规划和政策的捍卫,精神家园不容侵犯。 (四)自由是觉醒的意志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你们那种最大限度的过问,会使孩子不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毫无主见的人,既不能作出任何的决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险和勇敢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需要充分的自由。自由就好像空气一样,是孩子成长所必要的养料,缺乏自由,孩子就会窒息而死。做开明的父母,就要让孩子的一切只属于他们自己;做伟大的教育者就应该引领孩子走向自由的国度。 真正的教育不是一个加工产品的流水线,而是一个自由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这个旋转的舞台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光彩夺目的主角。学生需要一个机会、一个空间,一个属于他们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他才是自由而快乐的。教学中,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作为教师,要每时每日不断开拓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更新、发展我们的生活,把学生视为鲜活的个体,用我们的爱心感化他们积极向上,用我们的智慧激活他们的奇思妙想,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清代大思想家、大诗人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应该长留在历代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并时时玩味和警醒。不拘一格,就是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拘泥于一贯做法和思维,全方位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造就出各具风采的时代新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一旦燃烧爆炸,威力无穷,这便是自我觉醒的威力和魅力。让每一颗种子都绽放自己的嫰绿吧,让每一个花蕾都孕育自己的色彩吧,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让每一个生命走向觉醒。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周北平.麦克斯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秦玉友.教育质量的概念取向与分析框架[J].外国教育研究,2008(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