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化理论:卢卡奇与霍耐特之比较 |
范文 | 摘 要 作为社会批判有力武器的“物化”理论,一直是学者们所讨论的焦点。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承继马克思的思想,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物化现象。而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当代的领军人物霍耐特,在伦理维度指出物化现象是对“预先承认”的遗忘,为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两者虽然都将“物化”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在实践诉求上是一致的,但在理论特性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 卢卡奇 霍耐特 物化 作者简介:杨佳星,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B5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342 对于“物化”理论,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问题,对解决当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也具有现实性意义。1923年,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卢卡奇从他当时所处时代中的经济现象出发,提出物化现象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密切相关,并且从多个领域内对物化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寻找扬弃物化的方式,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与上世纪相比较,为何在对人与物未曾消解的21世纪,曾经激起深刻反思的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却不再为人引用?究竟是哪些因素,弱化了批判“物化”现象的声音与力道?在当代,霍耐特試图从他的承认理论出发,重启“物化”概念。霍耐特对“物化”理论的新的诠释是在当代批判理论中复兴物化概念的一次重要尝试。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极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凭借着科技的进步摆脱了一些困苦的工作。但物化现象却依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经济、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影响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步伐。在当今社会,人们如何摆脱物欲的干涉,如何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将卢卡奇与霍耐特的物化理论进行对照与审视对于推进当代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一、卢卡奇对物化的界定 卢卡奇曾明确地给出了物化的定义“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对于这一定义还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生产劳动的物化。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于他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的劳动脱离人,而是化为控制着人的客观性过程。在这里,卢卡奇引用了黑格尔的“第二自然”来说明生产劳动的物化,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创造的经济王国,仍然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运动的客体世界。 第二,劳动者的物化。“人既不是在客观上也不是在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相反,他是被结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下,劳动者的劳动过程逐渐被越来越细化的分工转变为专门的操作,工人们被规划到一个个工业流水线上,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他们体会不到生产完整的一件产品所带给他们的意义。工人的时间被空间化,他们仿佛失去了时间性的概念,只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不断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情。在这时,人真正成为了机器。 第三,人的意识的物化。卢卡奇认为,“随着对工人工作过程的近代‘心理学的分析(在泰勒制中),这种合理的机械化被一直扩展到工人的‘心灵中。”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追求生产与资本,物化也越来越深地浸入到劳动者意识中去。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没有了自身的精神追求,机械化力量压制着他们的身体与精神,使他们的人格与精神分离,变成一种商品。人本身所具有的意志、思想和乐趣,都被搅碎到一架自动运转着的机器中去。二、物化:承认的遗忘 与卢卡奇不同的是,霍耐特认为不能只单单从经济范畴去理解物化现象,这样是不够的。霍耐特认为,“物化就是预先承认的遗忘,我把它作为物化概念的核心。”霍耐特在伦理层面上从人与人、人与对象和人与自然三个视域对物化现象进行了批判。 第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霍耐特在此特意举了一个打网球的例子:当打球者一心想追求胜利时,他会忘记他的对手是他的好朋友,而他原先是为了对方才来打这场球的。虽然霍耐特在后来也认为这个例子不合适,但是他想要在此说明的是如果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太过于偏狭地专注于一个单一目标,以至于我们会不再注意到原初的动机或目标。还有一种就是各种各样僵化的思考范式,例如对一些事物的偏见或者是刻板观念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迫使我们否认了先行的承认关系。 第二,人与对象之间的物化。这一物化,其实是从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物化的。在认知对象时,我们只是采用了同一性的思维方式,而没有注意到认知对象对他人所具有的的意义。霍耐特在此还讨论了对自然的物化,与物化他人一样,物化自然也是一种认识上的“特殊盲目”——我们仅以客观指认之方式看待动物、植物或无生命之物事,未能忆起,它们对周遭之人以及对我们自己而言,有着多元的存在性意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