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生课堂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
范文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在高职院校某公共基础课中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小班体验、小班讲授和大班讲授),以期考察教学改革对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干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其内在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学生课堂手机依赖行为在不同教学方式中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自尊和孤独感在教学方式对课堂手机依赖中均存在完全中介作用(p<0.001;p<0.001)。结论:高职院校课堂改革应探索并应用以提高学生积极自我评价,减少孤独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以期降低高职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

    关键词 课堂手机依赖 教学方式 自尊 孤独感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1737400);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018SCG339)。

    作者简介:阮鲁君,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99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课堂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也日益成为学校及教师关注的问题。手机依赖是个体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有研究发现,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重灾区,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偏专业技术轻公共基础,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不高,学习态度不佳,另一方面公共课通常采用合班授课、教法单一、师生缺乏互动。不少学者提出应大力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那么开展教学改革对缓解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作用机制是怎么发生的?

    根据文献梳理,目前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描述,原因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探索,如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学生自身及学校因素均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症有一定影响作用,并且所提出的干预对策较多是从理论视角进行探讨,较少有关于干预学生手机依赖的实证研究,朱如倩等以缓解焦虑情绪和社交孤独为目的来设计针对手机依赖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从教学改革视角干预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实证研究更少,李南杰,沈绮云的一项实验显示团体辅导与理论讲授两种教学方式授课对学生手机依赖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程有效降低了学生手机依赖状况。但该研究也只是探索了教学方式的影响作用,并没有探讨教学方式是如何减少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现象。有研究发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沉静力进而干预手机依赖。本研究假设,教学方式的改革可能会通过影响学生的某些心理因素,从而间接干预手机依赖现象。

    自尊反映个体对自己价值的判断,是个体自我认知的核心部分,是个体自我调节过程的重要依赖变量,反映了个体知觉到现实自我状态和理想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 ,在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周扬等人针对黑龙江省的5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自尊越低者,个体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手机依赖倾向越强。大量研究证实自尊与手机成瘾倾(手机依赖)向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具有一定的中介或调节作用。孤独感是个体人际关系状况不佳而引起的情绪反应,刘红和王洪礼的研究发现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米继红的研究显示孤独感在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崔玉玲等人通过对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发现自尊水平低、孤独感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手机依赖。手机是大学生最容易获取的逃避现实、减少孤独感、寻求存在感的移动设备,可以满足低自尊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本研究欲探索自尊和孤独感这两个因素在教学方式的改变对课堂手机依赖的影响过程中的作用。

    二、方法

    根据整群随机抽样为原则,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大一各班中随机抽取了6个班级共23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13人,并随机选取两个班采取小班体验教学方式,另外两个班采取小班理论讲授教学方式,还有两个班采取大班理论讲授教学方式,选取了公共基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课程,授课老师为同一个老师,授课周期为一学期,每两周一次课,共进行八次课,学期结束后采用了自编问卷《课堂手机依赖量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以及Asher 等人(1984) 编制的孤独感量表三个量表进行统一测量。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

    (一)不同教学方式下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差异比较

    基于教学方式、性别的自变量对高职生的课堂手机依赖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主效应(F=3.97,p<0.05)显著,性别的主效应(F=1.87,p>0.05)和不同教学方式与性别的交互作用(F=2.06,p>0.05)不显著。进一步采用LSD事后检验考察不同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手机依赖差异性,结果表明小班体验组(M=18.19,SD=7.063)的学生课堂手机依赖显著低于小班讲授组(M=22.24,SD=8.256)和大班講授组(M=21.44,SD=8.356),小班讲授组和大班讲授组无显著差异。

    (二)课堂手机依赖与自尊、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高职生课堂手机依赖与其自尊及孤独感的关系,对三者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课堂手机依赖与学生的自尊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r=-0.20,p <0.01)),与孤独感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r=0.27,p <0.001),而高职生的自尊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62,p <0.001)。

    (三)自尊和孤独感在教学方式与课堂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欲探索自尊和孤独感在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中介效应,以期进一步探讨不同教学方式对高职生课堂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本研究首先对教学方式、课堂手机依赖与自尊进行了三个步骤的回归分析。在第一个方程中,教学方式对课堂手机依赖(t=2.08,p <0.05)的预测作用显著;在第二个方程中,教学方式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显著(t=-3.09,p <0.01);在方程三中,当自尊进入结构方程后,教学方式对课堂手机依赖(t=1.53,p>0.05)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且影响系数有所下降,自尊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以此类推,本研究对教学方式、课堂手机依赖与孤独感进行了三个步骤的回归分析。在第一个方程中,教学方式对课堂手机依赖(t=2.08,p <0.05)的预测作用显著;在第二个方程中,教学方式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显著(t=2.52,p <0.05);在方程三中,当孤独感进入结构方程后,教学方式对课堂手机依赖(t=1.46,p>0.05)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且影响系数有所下降,孤独感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详见下图1)。

    四、讨论

    (一)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降低课堂手机依赖现象

    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各高职院校在积极探讨教学改革思路。本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对高职生课堂手机依赖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小班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所在授课班级学生的课堂手机依赖现象显著低于采用传统讲授法的授课班级。为了排除小班化这一因素是否对课堂手机依赖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还探讨了小班讲授法与大班讲授法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两者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既验证了已有的研究结论,即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理论讲授法能有效降低了学生手机依赖状况,也进一步说明了并非单纯地将公共基础课的大班化模式改革为小班化,就能影响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采取何种教学方式。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对高职生课堂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

    已有大量理论性研究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各专业课程应用的可行性,也有实证性研究结果显示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至今没有研究探索体验式教学方式对学习本身之外的因素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将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聚焦于对个体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影响中。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体验式教学方式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非指导性的启发,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实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目标。陈洁的实验研究显示在某公共基础课中采用合作互动教学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精力和自尊感有极显著作用,降低消极情绪也有显著作用。根据研究假设,本研究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中现,自尊和孤独感作为个体的内在心理指标,在教学方式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教学方式的改革对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和干预并非是直接发生的,而是当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式,如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体验性互动教学活动,当他们在课堂中通过以上活动顺利建立起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后,得到班级及小组成员社会支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顺利的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后,他们得到来自周围群体社会支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不仅使个体在社交活动中满足了自身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同时来自外部的社会支持本身也会帮助个体解决现实世界的困惑和问题,因此借助手机等互联网工具来解决自身困惑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因此,未来高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能融入和采用提高学生提高其自尊、自信心等积极品质,降低其孤独感、焦虑感等消极情绪的教学组织元素,有效控制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2]苗苗,等.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症的影响研究[J].中国校医,2018,32(2):81-86.

    [3]胡晓斌,等.自身及学校因素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症的影响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12):39-42.

    [4]朱如倩,王礼申,王雅君等.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及孤独感的关系与干预研究[J].南方论刊,2015,(12):52-54.

    [5]李南杰,沈绮云.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研究——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J].高教论坛,2016(12):106-108.

    [6]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学报, 2017,49(1):60-71.

    [7]周扬,刘勇,陈健芷.大学生自尊和自我控制对手机依赖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32-1034.

    [8]廖慧云,钟云辉,王冉冉,唐宏.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自尊及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5):852-855.

    [9]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26( 1) : 66-69.

    [10]米继红.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7.

    [11]崔玉玲,彭美,韩玉莹,黄敏侠.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8):1193-1196.

    [12]田录梅,王晓,田菲菲.父母支持、朋友支持对晚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4:151.

    [13]陈洁,张瑞.体育“合作互动”教学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以CDIO理念为基础[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4):102-105.

    [14]张岩,周炎根,裴濤.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0):774-77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