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析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 |
范文 | 摘 要 “认识论断裂”说来自于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一书,阿尔都塞企图通过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历程对其进行断裂,从而论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但是这一思想在今天的学术界受到了反诘,马克思的思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意识形态性也有科学性。 关键词 “认识论断裂” 意识形态性 科学性 作者简介:王雪纯,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30 阿尔都塞的著作《保卫马克思》的发行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认识论断裂”思想触发了学者们激烈的论争。该思想认为在1845年之前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人道主义的特性,属于意识形态层次,而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则具有科学性,更多的偏向实践层次。针对阿尔都塞的看法,许多学者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从未有过断裂,反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兼具了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本文通过“认识论断裂”的内容和依据来反诘该思想,论证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的存在,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作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黑格尔思想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理论武器,是德国资产阶级意识的体现,该思想具有革命性和把保守性的两重性。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使哲学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台阶,打开了哲学新的大门,对当时乃至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黑格尔哲学中唯心主义占据了哲学体系的大部分,这意味着黑格尔哲学是不彻底的辩证法。黑格尔哲学在后期分为两派,青年黑格尔派坚持辩证法思想,代表德国的资产阶级,老年黑格尔派则抛弃辩证法,坚持唯心主义。即便如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之一。随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唯物主义者逐渐显现出来,其中费尔巴哈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费尔巴哈学说 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费尔巴哈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他只是一个“半截子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上研究的人,只是纯粹意义上的人,并不懂人的本质所在,只是将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并非是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对人进行研究,因此,他犯了一个大错,也是一个巨大的漏洞:没有发现“实践”的真正价值,甚至是不承认“实践”。就此看来,他不能彻底的摆脱黑格尔哲学。但是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仍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进而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早期的发展确实是受到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拘泥于这两位伟人的范围之中,而是通过扬弃他们的思想而有了新的发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旧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思想,与一切唯心主义和就唯物主义根本对立,他抛开了唯心主义先入为主的怪想,而是从现实世界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他把唯物主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从一开始的追随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后来创立自己的学说,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直到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创作,使得马克思彻底完成了“身份”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此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武器。 二、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 (一)马克思研究的总问题的变化 阿尔都塞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认识论断裂”的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早期的思想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专注研究“人”,对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做了过多的理论层次上的研究,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属于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一个种的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是在当时占据主要位置的人道主义思想。阿尔都塞认为这段话道出了马克思对以往追随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和决断,因此,提出了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的思想和1845年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断裂。 这一次的断裂意味着理论总问题的转变,马克思开始从形式形态的立场转为科学的立场。所谓“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做过多次解释,他认为,意识形态指的是从具体的个体出发,通过抽象的得到纯本质的行为,它的本质特征就是脱离了直接的历史和真实的对象。而科学则意味着把从直观个体抽象得到的本质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抽象和理性的逻辑为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马克思的关注点在于空谈“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因此阿尔都塞认为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的思想是意识形态。而在后期,马克思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渐成熟起来,也被阿尔都塞认为是科学阶段。阿尔都塞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认识论断裂”,并认为前后两个时期是绝对对立的,完全没有联系的。 (二)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术语的变化 阿尔都塞认为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1845之后的著作所用到的术语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在早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多用“人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在后期,这些概念很少出现,甚至换了术语,“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这些新的概念出现在马克思的学说中。阿尔都塞认为,术语的变化意味着马克思思想的新的变化,并成为“认识论断裂”的一个基础。但是阿尔都塞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他没有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他只看到了术语的变化,却没有思考过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变化,正是在社会背景的转变下,术语才会不断被赋予新的概念,才会有不同的发展形式,随着社会的变化,每一门学科运用的概念应该是不断完善的。因此,仅仅从术语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认识论断裂”是没有充分理由的。 三、对“认识论断裂”的反诘 (一)关于“人”的问题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生 在马克思主义萌芽初期,“人”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以“人”为中心,着重探讨“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些关于“人的问题仅仅体现在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而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则不再以此为重点,而是转为社会生产。就此看来,阿尔都塞坚信人的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相容的。然而,在众多学者看来,阿尔都塞的坚持是有缺陷的,阿尔都塞没有认识到“人”的问题在1845年之后的体现。在马克思后期著作的《资本论》中能很好地反诘阿尔都赛的观点。马克思在这一时期虽然不再运用之前的术语,但是他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仍然体现了对“人”(无产阶级)的关怀。马克思的学说分析了工业大生产给無产阶级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淘汰了巨大的人力,使得一半以上的无产阶级被工厂辞退,他们面临的是失业,这使得他们成为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失业的人群,会转为比较容易工作的行业,来充斥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劳动力的价格降到他们的使用价值以下。《资本论》中对这一段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分析,这种状况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分析的异化劳动非常的相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人”的问题依然是马克思在1845年之后关注的主题。 (二)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兼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生 阿尔都塞认为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的思想只具有意识形态性,1845年之后的思想只具有科学性,两者是不相容的。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想法并不成立。马克思1845年之前的著作中就有科学性因素包含在里面。马克思虽然在初期过多的对“人”进行理论层面的论述,但是也在道路和方向上有过探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物质力量”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这里,马克思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物质力量上,也就是后来他提出的实践,已经有了科学性的因素在里面。同样,在1845年之后的著作中也具有意识形态的成分。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资本论》中,他也提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形式。”此外,这种意识形态性还体现在上述提到过的资本家压榨无产阶级的例子中。可见,在马克思的晚年仍然具有人道主义的特性,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包含在里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阿尔都塞企图通过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历程对其进行断裂,从而论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但是这一思想在今天的学术界受到了反诘,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意识形态性也有科学性。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并没有足够的理由支撑。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有过断裂,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具有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而1845年之后的马克思的思想则是具有科学性的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其一生的发展中具有连续性,后一阶段的马克思的思想只是前一阶段的深化,并没有阿尔都塞所谓的“认识论断裂”,阿尔都塞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缺少了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阿尔都塞在这方面犯得错误给我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必须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做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看事情和办事情。但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出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教条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盛行下,阿尔都赛能够独树一帜的扛起“保卫马克思”旗帜,展示其巨大的理论勇气,不论他的理论是否有所偏颇,都为我们用多元化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桂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蒋春容.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J].韶关学院学报,2016(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