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哲学方法论需要关照的基本问题
范文

    摘 要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每门学科的研究都应当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并在实践中去不断地运用以达到掌握的境界。文章就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五个需要格外关照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试探性的讨论。

    关键词 哲学 方法论 基本问题

    作者简介:师瑞峰,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B0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49

    一、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即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词源学角度来讲,“哲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philosophia,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os由动词philein而来,指“爱”,而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按其本意而言是“爱智”。“爱”是指对特定对象的主动地渴望,“智”则是指某种特定的有证据支撑的知识。因此我们把探索世界真相这件事情叫做哲学,所以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求世界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包含着两个方面,认识上的确定性(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及评价上的确定性。根据这两个方面,可以把研究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的性质分为用作事实判断的认识问题和用作价值判断的评价问题,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因为认识问题是评价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哲学研究主要培养的是研究者的问题意识。

    二、哲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实现某种目的的方式,它因问题和问题的性质而产生,依附于目的或问题,不能独立存在,没有普遍有效的方法,这是问题与方法之间基本的关系。所以在做研究之前,首先需要判断自己做研究的问题是属于认识问题还是评价问题,以决定需要采用的与之相对应的方法。针对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研究方法也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认识方法

    认识方法是针对认识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又名重构方法,它是为如何确定事物真相所归结的方法,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认识方法主要遵循的是时空完备性原则,时间属性是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它决定着事物的本质。而存在之后表现的是一种空间状态,它本身无法说明自身的合理性,空间属性正好弥补了时间属性的这种功能缺失。所以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本质。时间分析考察的正是这种时间属性,它是寻找事物本质的方式,通过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序列中,寻找表征一事物的一组特征变量之间的演化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来寻找事物的本质。空间分析是要在一个给定的时刻下,找出表征一事物的一组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事物的本性。在空间分析中要注意边界条件,在一定的参照系内进行分析。

    建模是把握事物最基本的方式。关于认识活动本身,可以抽象为一个最简单、最直观的图示模型——认识模型(见图1)。认识模型由三个原始变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认识者,认识对象和知识。认识者是无其他功利、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进行持续性的定向的探索主体。知识是认识成果系统化的理论形式。“认识对象——认识者”是一种最基本的对象性认识关系,二者是同时产生的。认识对象不等同与外部自然,它取决于认识者的兴趣及社会需要。“认识者——知识”,认识者在获取经验材料之后,通过一定的符号将其组织成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就是知識。二者是一种语用学关系,这种关系必须遵循其内部一致性,包括逻辑自洽和数学自洽。“认识对象——知识(理论)”是一种语义学关系。得到经验事实支持的理论是用来检验和陈述认识对象的,它具有面对已知的解释和面对未知的预见两种功能。只要是认识意义上的问题,均可在此模型下进行讨论。

    (二)评价方法

    如果把认识问题概括为是价值中立的关于“想知道”的问题,那么评价问题就是价值负载的关于“期待”的问题。评价方法是针对评价问所采用的方法,它是事物合目的的过程(价值期望)。对于评价活动,我们仍然把它抽象为一个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同样由三个变量组成,即评价者、评价对象和期望对象。其中评价者是因变量,评价对象就是认识模型当中的知识,对评价对象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期望对象的形式。期望对象是从评价者的角度看评价对象时所感受到的一组缺乏,它与评价对象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是从评价对象中所抽取出来的关于未来的美好蓝图,往往用一组价值变量来表示。评价活动是评价者自觉的、自我意识的活动,也是其努力克服缺乏的过程,即价值实现。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期望目标的大小、难易程度或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等一系列因素。

    三、文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及方法

    (一)文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

    文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我将从时间和研究过程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从时间方面来讲,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整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取一个值用“1”来表示,那么文献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所占的时间比重大致是0.7。

    由此可见,文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有着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地位。研究做的好不好,能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主要是在这一环节产生的。从研究过程来讲,文献研究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即问题从哪儿来,是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的。我们回顾现状,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新问题。我们的研究模式就是问题——解决模式,没有问题何谈研究。由此可见,文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文献不能作为结论出现,只能作为论据,否则就是对理论的毫无意义的重复。

    (二)文献研究的方法

    首先,文献研究要提出一个初始问题。即在研究开始之前,有一个大的方向的问题,来构成研究的介入点,这个问题是立足于当下的所接触到的文献中没有别人提出,能不能成立要经过文献研究反映出来。

    其次,根据初始问题建立相关的文献源。文献源直接决定着论文的质量。一般而言,我们需要将初始课题(一个词)转换成一组可以涵盖这个课题所有内容的关键词。关键词的转换需要我们先判断问题的类型是认识问题还是评价问题,并在相应的模型下提取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查找和搜集文献。

    再次,给文献分类研究,具体分为三级(三级分类法)。第一级,从问题出发,把该课题按照研究的方面进行分类。第二级,在第一级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方面得出的结论、证据再进行整合分类。第三级,再根据不同结论之间的异同点进行细分。

    最后,导出问题(三级审查法)。可根据研究是否具有合理性、研究是否包括所有方面以及结论异同点审查三个方面来导出问题。

    综上所诉,文献研究报告需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研究现状的回顾,并由此导出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未来的展望,也就是对研究现状的评价。以上就是文献研究的一般步骤。

    四、论证的方式及其地位

    论证的过程在整个论文的写作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论文的结论是否成立。论证的一般结构包括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部分。论题是作者在某一问题上所给出的认识判断或价值判断,论据是支持命题最好的方式。根据对命题的支持程度可将论据分为强证据和弱证据。在研究过程中首要搜集的是强证据,根据“解释——预见”的外部一致性,我們将认识活动中能预测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预见划分为强证据,而解释因无法产生新知识被划分为弱证据。根据论据的真伪性可将论据分为真证据(经验证据)和形式多种多样的伪证据(非经验证据),伪证据诉诸于权力、信仰、权威、种族、意识形态、性别、职业、经验常识、情感、修辞等各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避免伪证据的影响。在写作时我们需要考虑经验证据和逻辑证据两部分。经验证据具有外部一致性,通过经验证据可以判断结论的真伪。逻辑证据是一种助发现的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方法,逻辑本身无法证明判断的真假,但是可以证明判断的逻辑自洽。

    五、对学术规范的理解

    学术规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献研究及论证方式这一系列技术性的要求,这是学科共同体需要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

    其二,学术道德,主要包括抄袭、剽窃等这些技术性问题的表现形式。学术规范是专业训练的一部分即学术态度、专业精神的问题。学术研究是一项神圣的活动,主要任务是发展知识、创造知识,容不得弄虚作假,是不能以任何理由辩护的一项活动,在任何情况下,这都是不能被容忍的问题。我们对学术研究应该本着一颗尊重、敬畏之心,不能把伪知识带入其中。

    六、总结

    以上是本文对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五个需要格外关照的基本问题的试探性讨论。总体来说,我们在哲学研究过程中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和问题意识,并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和高质量的文献源,找到支持自己问题结论的强有力的证据,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慧子.关于地理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432-435+45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