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助推理念指导下的社区不文明养犬行为干预方案 |
范文 | 林子博 赵娜 摘 要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养宠物已成为了普遍现象。但不文明养狗行为的发生,给全社会造成了很大困扰。党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学科,合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将会使社会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心理学 社会治理 不文明养狗行为 作者简介:林子博,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研究生;赵娜,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00 一、引言 犬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同样也是最受欢迎的宠物。它们与人为伴带来慰藉和欢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养宠物的国民呈现增多的趋势。据《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养宠用户达到了7355万,其中在养宠用户中,养狗人群比例最高,达到3390万人,而对于养狗的人来讲,往往家里有只狗之后,就会再为其“找个伴”,我国宠物狗数量约为5085万只,人均养狗1.5只。聚焦到社区这种有限的空间下,随着宠物狗数量的增多,人狗冲突和不文明养犬行为事件不断涌现。这些事件,已经从某些个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 对于种种不文明养犬行为的治理,终究要落实到养狗人身上,要在逻辑上从“治狗”转变到“治人”。层出不穷的“狗伤人”“狗扰民”等等行为,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由于养狗人的责任感不强,没有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才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进而演化成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是日益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心理学不在局限于实验室实验,而是将自身的学科价值更多的发挥到解决社会问题中去。 在培养国民文明养狗意识的这一问题上,国外已经有着相对成熟的体系和方法。美国被誉为狗的天堂,不仅仅是因为家养狗在美国很普遍,更多的是因为美国在关于宠物狗的立法方面十分的健全,这无论对养狗人士还是宠物狗来说,都有益处。美国法律规定,在大部分地区,狗主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宠物狗佩戴铭牌,铭牌上详细记录了狗的疫苗接种记录,和狗主人的个人信息,这无形中增加了狗主人的责任意识。在美国,每一只宠物狗都要注册登记,并佩戴上专属铭牌。并有相关法规强调,在公共场合遛狗时,要尽量远离他人。没有佩戴铭牌的狗,会被认定为流浪狗,会有专门的收容机构收留。 日本是一个社会高度文明化的国家,在20多年前的蜡笔小新动画片中,就有着主角“小新”随手清理宠物狗“小白”的粪便的镜头,由此可见这种良好的文明养狗的行为,早已镌刻在了日本国民心中。狗是日本人最爱养的宠物,在日本的住宅内,户主想要养狗咬先得到物业管理公司的同意,因为同一公寓楼里可能有反对养狗的人,还可能有对动物过敏的人或孩子。芬兰作为一个北欧五国中的小国家,在对宠物狗的社会治理上,也有着十分完善的法规,在芬兰人口密集的地区遛狗时,宠物狗必须由遛狗绳拴好,并在绳子上都标有狗主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住址,同时遛狗时产生的粪便,主人要及时清理,如果被巡逻的有关执法人员发现,狗主人将会被予以重罚。 反观国内,在针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立法上,多为地方性法规,而缺少强有力,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高位统一性的规章制度。某些地方性法规的存在,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因为没有全国性的立法引导与约束,导致执法部门的不统一和执法人员的不作为,这些地方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现阶段对于推行文明养犬的地方性法规,一般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力度不够且执行力不强,导致法规形同虚设,二是“发力过猛”,某些极端的“一刀切”的地方法规,导致了养狗人士和非养狗人士之间的矛盾,更加剧了社会冲突。那么,在治理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刚柔并济”的方法和手段,让保证治理效果的同时,又被广泛接受。当前,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合理运用,去进行社会治理,即是一条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新路径。 二、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 党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越来越多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开始涌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 体系建设”,这一提法在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界引起热议,激发人们思考心理学在服务国家重大现实需求方面可能拥有的巨大潜力。国家10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一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新的通知,让心理学在社會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同时也让心理学这门学科,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早在20世纪的西方,已经有许多的心理学者意识到了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价值,一部分研究者开始尝试运用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成果来影响社会政策。他们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社会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唤起决策者和社会其他方面人士对隐含于政策背后的心理层面问题的重视,呼吁将心理学研究与社会政策制定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我国心理学者辛自强提出,要想真正让心理学服务于社会治理的宏大课题,我们需要识别出社会治理过程本身“内在”或“内生”的心理学问题并加以研究。而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试图将心理学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各种社会问题中去。本方案将基于助推和由心而至的社会治理路径,对社区中不文明养狗行为进行干预。 三、方案设计 (一)不文明养狗行为界定 不文明养狗的具体行为有很多,包括饲养命令禁养犬,如一些大型犬类,对他人造成不安;不拴牵引绳,社区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场所,有许多老年人及幼童,宠物狗无牵引绳限制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随地便溺,对社区的整体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狗随意狂吠,影响社区居民休息。 考虑到在对所养犬种进行核定的问题上,社区难以有权实施,具体应由上级部门负责。另在宠物狗狂吠的问题上,据本人的观察,现阶段的小区遛狗已成为一种默认的群体行为,即在养狗人下班至夜间休息这段时间内集体进行,且狗吠是属于宠物狗的生理自主行为,在社区层面难以进行干预。 因此,本方案将主要对遛狗不牵绳与宠物狗随地便溺后无人处理,这两种行为进行干预。 (二)方案设计思路 本方案是在助推与由心而治理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助推是近些年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兴起的概念,表示在保留人们自由选择权利的同时,引导人们朝特定方向行动的非监管性和非货币性干预,该方法巧妙运用人们的心理规律来改变行为。“由心而治”的基本思想是从心理建设这一内容或目标着手开展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而且要按照心理规律开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利用人们的损失厌恶和思维惯性的心理缺陷,将作为本方案的着手点。 (三)方案实施——宠物狗专项基金 首先,社区居委会,應对整个社区内的宠物狗的数量以及品种进行备案。在以往,宠物狗的备案都是由上级部门负责,这让作为一线载体的社区很难获得自己社区内的宠物狗相关信息,在加上规则力度不够,主动登记备案的狗主人更是少之又少。而我们可以用助推的原理改变这一现状。 由社区发布通知,每一位家养宠物狗的居民,其上交的物业费中的10%,默认将会注册为属于自己的“宠物狗专项基金”,物业费中的10%作为基金池。这项基金由社区居委会保管,每当养狗人需要对宠物狗进行定期打疫苗时,这笔基金可以为其提供打疫苗所需费用的5%作为补贴,从总的基金池扣除。每只享受该基金政策的宠物狗,可以获得一套专用的,表示已经享有 “宠物狗基金”福利,并印有主人个人信息的铭牌和牵引绳。如要取消注册这项基金,则需要填写纸质说命。 另一方面,居委会委托各个小区的物业,要求小区保安在日常巡逻时,要对小区内的文明养狗行为进行监督、考察和记录,监督的内容包括遛狗时是否带有遛狗绳,以及宠物随地便溺后,狗主人是否主动清理,养狗人之间也可以互相监督。如发现存在上述行为,需要记录主人姓名,并记录,每个季度将记录上交一次居委会。 如果注册了“宠物狗基金”的养狗人,在二个季度内,没有不良养狗行为记录,那么他的基金池额度,就会上涨2个百分点,也就是从物业费中的10%上涨到12%作为基金池。同时为两个季度没有不文明养狗行为的业主,发一个褒奖奖章,粘在牵引绳上。该基金以年为单位清零。 如果注册了“宠物狗基金”的养狗人,在二个季度内被记录4次不文明养狗行为,视为自动放弃该基金项目,不再享有为宠物打疫苗时的基金补贴。 四、讨论 该干预方案,运用到了人们思维缺陷中的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和心理惯性。首先,上交的物业费当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宠物的专项基金,可以补贴为其注射疫苗的费用,没有让宠物主人再多交额外的钱,仅仅是将原来物业费中的一部分用作“宠物狗专项基金”。但这部分钱已经在养狗人心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账户。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人们并不是平等的看待所有财富,而是根据它的来源方式与支出方式的不同,在心中形成相应的彼此独立的账户,对于每个账户里的财富则有着专门的支付规则和管理方式每,金钱并不能容易地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也就是说,养狗人会对这笔钱,与其他的钱在心中区别开来,通俗来讲就是认为这笔基金就是为了自己的宠物狗而存在的。 另外,当宠物狗基金开通后,如果养狗人存在不文明养狗行为,那么这项基金将会自动取消,不在享受补贴政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养狗人并没有损失掉实际的金钱,也就是没有实际损失,但失去这项基金补贴后,他们的心理损失是存在的。根据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同等数量的损失比获益对人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决策的时候人们尽量回避损失。当人们损失2000元时所带来的痛苦,远比获得2000元时所带来的愉快程度要高。当看到其他养狗人使用的专用牵引绳和上面的褒奖奖章时,而自己没有,也会激起养狗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人们会更多的去遵守文明养狗的规范,从而避免这种心理损失。 最后,这项基金是默认注册的,如需取消默认则需要填写纸质申请。这样的设计,运用了人们的思维惯性。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塞勒提出的“为明天储蓄更多”的养老金计划,改变参与养老金计划的默认选项,将原来的默认“不参加”改为默认“参加”。默认“不参加”时,参加需要申请,默认“参加”时,退出需要申请。这一微小的调整显著提高了养老金计划的参保率。 五、结语 犬类作为人类的朋友,会给人们带来欢乐与心灵的慰藉。在治理不文明养狗的问题上,不能够一刀切,而是要从改变养狗人的认知与行为方面入手。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的学科,许许多多的心理学者,正在将视野逐渐从实验室实验,转而关注到如何解决社会现实中去。应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将会是大势所趋,社会冲突与社会问题将会被社会各界人士用更加科学的方式逐渐化解。 参考文献: [1]车玉.常州三人谈[N].常州日报,2005-10-21. [2]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 [3]志康.文明养狗科学管理国外有哪些先进经验[J].深圳特区报,2013-07-08. [4]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 [5]陈泓菲.助推、促进、由心而治—社会治理的三种心理学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09. [6]杨玉芳.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 [7]李爱梅.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07(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