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析
范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法治文化 困境

    作者简介:宋俊艳,中共甘南州委党校,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图分类号:D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296

    个体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会受到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而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来讲,法治文化则起到了引领作用,只有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才能增强民众的法治观念意识,主动学习并遵循法律法规,并将其加以有效运用,进而达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建设效果。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受经济、历史、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较大困难,不利于人民群众法治文化素养的提升。对此,就需要探索一条科学路径,走出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困境,提高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水平。一、法治文化内涵

    法治文化表示一个国家或民族,以价值观为核心,在法律生活方面所持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首先,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次文化,是以生活中的物质作为载体存在的,如法律条例、法规规定等,可将具体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制度文化属于中层次文化,是在遵循相应规范的前提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文化形式,具体而言,是指受本土化语境的影响,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逐渐衍生出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另外,相较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有着更深层次,包括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是法治文化灵魂的具体表现,如正义、平等、自由等。二、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困境

    就当前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来看,仍面临较大困境,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立法工作较为滞后

    一些民族地区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使用了大量政策性语言,并且法律规定较为宏观、宽泛,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民族地区的立法质量有待提升。并且,部分民族地区现行法律法规中的条例规定及地方性法规,是计划经济期间所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法治要求,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法治环境。同时,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未得到及时修订,无法对经济发展起到规范作用,存在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现象,不利于民族地区良好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

    (二)群众法治意识薄弱

    受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限制,民族地区的普法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民众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深刻认识,法治意识薄弱,阻碍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推进。一般情况下,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在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方面的支出较少,经费不足问题比较突出,造成民众对法律法规内容知之甚少,甚至将其等同于国家政策。另外,民族地区的部分民众,并未认识到国家法律法规与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紧密联系,不具备主动学法意识,对法律法规的认同度较低,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问题,影响了民族地区法治文化的建设。

    (三)法律执行不到位

    法律不单单是纸面上的规定,而是要通过严格执行将其加以落实的,但是,当前很多民族地区都存在法律执行力度不足问题,制约了法治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个别民族地区“权力至上”现象并未彻底根除,行政执法过程中,领导具有绝对的話语权,无法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再加上监督机制的缺失,都大大削弱了民族地区的行政执法力度,无法切实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司法机构在行使司法权力时,容易受到行政机构的干预,不良执法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民众对法律法规的误解,自然不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使得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面临较大困难。

    (四)民族习惯法影响较大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维护民族接不的稳定性和良好秩序,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习惯法。但是,民族习惯法与现代法律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和冲突,而民族习惯法对民族地区的民众思维、价值等影响深远,很多民族地区在发生矛盾和纠纷时,更多的是向领导干部或调解员寻求帮助,并借助民族习惯法来解决问题,导致国家司法机关逐渐流于形式。近些年,一些民族地区的民事纠纷呈上升趋势,但是法院所接受办理的案件数量却比较少,在对纠纷进行调解时,更多人的是选择民族习惯法,而忽视了现代法律,如此一来,便会对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造成较大阻碍。三、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困境解决途径

    要想加快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走出当前工作困境,提高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就需要通过科学的途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坚定并加强党的领导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对此,在开展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时,应坚定并加强党的领导。首先,在推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各级党组织应坚持以身作则基本原则,自觉维护法律权威性,确保司法公正性,并帮助民众树立“法治信仰”,强化其法律意识。其次,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阵地优势,增强自身的文化战斗力,并从法治文化建设现状出发,改变原有工作方式,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处理对策,确保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另外,党员干部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文化素养,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并将民族地区法治治理及法治文化建设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引导民众学习法律法规,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为法治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快经济发展和立法进程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法治文化建设情况,两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要想改善当前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现状,就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及发展格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抓住“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外资,刺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活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良好发展,进而为法治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法治规范及法治文化,对市场秩序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可对经济发展进行保驾护航,如此一来,民族地区经济与法治文化之间,便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有利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推进。除此之外,还需加快民族地区的立法进程,结合当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原有法律法规,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合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机关的立法权和变通执行权,以现代法律体系为蓝本,出台与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

    (三)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

    在推进民族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强化民众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公民,所以,就需要加大民族地区的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进而构建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一方面,应对普法形式进行创新,通过更多途径帮助民众了解法律法规,树立国家制定法在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例如,可采取普法考试、法治节目、法治宣传讲座、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汇演等形式,传播法律知识,使民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法律与自身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定期推送法律知识,并结合真实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培养民众的法治意识,促进法治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应提高法治教育水平。民族地区应加大对法治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用于配置普法宣传设备设施,确保法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还应积极引进法律人才,通过提高其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法律人才到民族地区,为普法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以促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的形成。

    (四)与习惯法文化、宗教法文化进行协调整合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国家制定法、民族习惯法以及宗教法,对人们的行为都能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三种规则的地位、作用、适用范围等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对法治文化及习惯法文化、宗教文化进行协调和整合,确保与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相互匹配,以实现更加理想的法治文化建设效果。在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当民族习惯法、宗教法与现代法律体系存在冲突和矛盾,应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革,突出现代法律的作用,使当地民众能够充分认识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维护其权威性。并明确司法机关的重要作用,帮助民众养成维权意识,学会借助司法机关的力量,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以此来促进良好法治文化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应结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进行考虑,确保与其相互适应,提高民众对法律法规的认同感,以便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

    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根据民族地区法治特点,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进行考虑,将法治观念融入到民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法治建设上升至文化层面,与当地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使民众更加容易接受国家规定法,将法治观念根植于其内心,进而形成法律自觉性,有利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开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民族性法治文化,促进民族特点与文化传统的结合,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漫长的“攻坚战”,既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又要尊重其宗教和文化信仰,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有规划、分阶段的完成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并采用民族语言文字方式,对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翻译,便于民众学习、理解和遵从,进而创设良好法治文化环境。四、结语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关注民族地区相关工作的开展,以构建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推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时,应以现代化法律体系为基础,及时修订并完善民族地区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程,并通过多種途径和方式进行法治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进而在民族地区营造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恒波.法治视域下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现代转型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6(7):1-5.

    [2]庞海峡,曾乐元.以法治文化引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8):31-34.

    [3]吴帅.民族地区法治文化社会化探究——以贵州省近年来若干典型事件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8(6):74-81.

    [4]陈路芳,肖耀科.边疆法治文化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12):215-218.

    [5]王寿林,胡新艳.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17-21.

    [6]缪仲妮.关于法治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学海,2016(1):201-2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