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当前城市发展问题的思考 |
范文 | 解其斌 韩巍 现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城市的兴衰沉浮,城市发展同样遵循“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从一般意义说,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不二载体,但从特殊意义上讲,某一具体城市能否兴盛取决于适应文明进步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定位。这一认识引起了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思考,到底城市发展依靠什么、能做什么来实现振兴?在这一问题上实现些许共识,无疑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意义。 一、城市是什么? 城市是高耸的建筑群?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是彻夜不眠的灯光?是川流不息的车队?是华丽的奢侈品?是超市促销时排起的长队?是忙碌的交警?是扛着大包小包的进城务工的队伍...每个人因观察视角迥异会得出不同结论。 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告诉我们: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现在,更多的人认识到,城市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在西安出差期间与一位酒店工作的保安进行了交流。这位保安40多岁,家住距离西安4个多小时车程的农村,两个儿子均已成家并常年在苏州某工厂打工,按照他的话说“家中只有婆娘在照看孩子和土地”。交谈中了解到,他前段时间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最近这段时间工程停工加个人想休息的因素,临时换份保安的工作干干。这位大哥坦言:即使是一个老太太在城市洗个盘子,一天也有一百多块,这在老家那有限的耕地上,谁能一天种出这么多钱来? 城市能够带来更多的财富、便捷、健康、智慧和幸福,即使城市中当下仍处于贫困中的人们也拥有美好希望!这些就是推动人们不断的涌向城市的原因。到底是先有人还是先有城市,辩论起来可能更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一个古老的理不清命题,毕竟这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复杂问题。但是从人口流动角度看,城市就是人们在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因为某种吸引聚集而形成的。 二、城市靠什么发展? 城市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日本曾为疏解东京人口修建高速公路圈,却使得周边人口更多的涌入,这一现象就不难理解,人们总是会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总是会涌向发展机会更大更好城市。 现在更多的人都知道城市的发展,不能仅看林立的高楼或者宽阔的公路。尽管这些城市外在的体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规模的不断成长,却不能准确反映城市的内在活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用这一原理来看待当前城市发展,城市发达程度取决于内在活力。当前许多看起来高大上的城市逐渐沦为“睡城”“鬼城”,一度暮气沉沉,而更多古老城市却有效对接现代文明焕发生机。因此城市发展更多的应体现在容积上,即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容纳的体积上。众所周知,能够带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两大要素是资本和人才。这两项基本要素是判断城市容积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能。 从人才流动看。纵观历史上伟大城市的发展,比如从雅典、罗马、长安、巴格达等一直追溯到伦敦、巴黎、纽约、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东京、班加罗尔等等,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城市一直是在各种文明之间传播知识的最为有效的场合。这绝不是偶然。正如我国大多数的人才已在或者将要在北上广深聚集一样,各类低端、中端、高端人力的不断涌入,使得文化信息的传播交流更加容易,促进城市繁荣,增加更多发展机会。 资本也同样如此。比如印度近几年在电子信息技术、IT信息技术等高尖技术领域越来越在国际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得益于一个新兴城市——班加罗尔。至于班加罗尔的前世今生,不做赘述,在这里只是想说班加罗尔这类城市的成功基于形成了良性循坏:大量的相关产业技术人才吸引了大量的产业资本,又因为大量的产业资本的注入吸引了大量的相關技术人才。正是这种“双吸引”造就了城市成功,成为媲美美国硅谷的城市。 至于“双吸引”这种良性发展态势,究竟是先有技术人员还是先有资本注入,现在探究此问题在实际层面已意义不大,当前紧要做的事,就是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来促动这一行动逻辑在良性轨道发展。 三、城市的发展需要做什么?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大城市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这里有个疑问,这种靠短期政策红利抢到的人才是否能实现城市发展的初衷?西部某市是此次“抢人”大战的明星城市之一,他们很快发现一个问题,人才来了,但是做什么工作?很多“抢人”的城市都遇到了类似的棘手难题:就业岗位的承载能力无法满足“疯狂”涌入的人群,最终许多“抢来”的人又选择离开了。可以想象,如果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单凭一个城市的名字或者几个政策的优惠并不能给予人们持久的吸引力,对于大多数人才来说,想离开一座城市的成本并不是难以负担的,尤其高端人才更是如此。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单纯依靠追求城市外在体积,完善基础设施,一厢情愿地吸引聚集住大量人才,难以持久保持发展动力。因此,当前城市发展能做的事,应该在提升城市的容积上精心谋划、精准施策,更要在真正留住人才上下功夫。 着眼当前,应当特别重视“五能一度”问题。 就业岗位的承载能力。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无论是低端链条、中端链条还是高端链条,总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或者说人才资源,才能发掘出各个产业不竭的发展动力。通常情况下,低端链条的人力资源数量多但能够带来的附加值少。中端链条的人力资源数量持平,能够提供多少附加值取决于群体中是否有着大量的信息交换和技术交流。高端链条的人力资源数量较少能够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可惜的是高端人才对软环境需求也比较高,能够使各类人力资源特别是中高端产业链条中的人力资源持续激发出附加值、创新值的突出难点,就是在于就业岗位能否提供相应的承载能力。比如义乌发展,传统小商品市场优势快速凭借着电商、物流崛起,又促进电商和物流行业深入发展,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基于行业的近似和关联性,又实现相关产业的信息交换成几何数的增长,进而带动相关技术的进步,逐步形成良好的就业生态圈,自然在那里就聚集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承载各类人力资源能力就相应的提高。因此,就业岗位的承载能力关系着能否真正吸引到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的主要因素。 创业环境的发展能力。创业是城市完成自我转变的重要途径。它促使城市能够完成自身的“修身”之旅,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的竞争能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许多城市从“低端链条”产业起步兴起,现在尽管靠着堆积数量确实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经济的增长,但“低端链条”提供的城市发展动能不可持续,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城市却陷入了“高端产业、低端链条”的困境。一方面高端产业还在创业阶段,迫切需要大力扶持。政策为鼓励创业而提供的大量优惠“红包”,以及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很多创业之初的企业难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挥应有的功能。尽管创业能够提升就业岗位数量,但是许多新兴行业不需要很多人力资源,所有创业都未必带来城市整体就业岗位的指数增加。另一方面低端链条产业却日渐萧条,利润微薄,支撑作用变差明显。仅仅需要提供简单重复劳动的低端链条行业中的人力资源并不能创造更多的城市附加值。城市发展如何摆脱困境,保持创业环境的发展能力,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挑战压力巨大。在注重提升创业环境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创业环境是否具备不断发展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具备国际化视野,前端型理念,同时能够搭建丰富的创意投资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才能展示的空间,服务好创新创业企业。 产业环境的续航能力。城市从起步到壮大,离不开产业环境的建设。当前东北、华北、西北大量传统工业城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经历阵痛,在“保卫蓝天”的战役中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一现象提示着城市产业化进程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应当走出“批了一片地、建了一片厂”这样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产业环境建设续航能力,以大历史观研判城市的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思维、国际视野”要求,提升国际化思维,多方位参与国际活动,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国际竞争力,培育壮大更多的更强的具备续航能力的产业链。要增强产业续航能力,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什么都想上马,用政策和有限资金集中力量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围绕关键产业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避免人才流失,注重培养本土人才。此外,每一种产业都应当适当保持同行业竞争。任何行业中一家独大的企业,带来的就业岗位不是增多反而是减少。 政府服务的创新能力。城市发展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创新能力,它成为推動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国家实行“放管服”改革、政府机构调整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动作,其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提升各级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以“互联网+”政务为例,在当今网络时代,推进政府部门的融合工作机制,促进政府服务的转型升级,加强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主义”“山头主义”,实现能用信息化手段查明的事项不再让群众跑来跑去,就是要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试想快进入到“5G”时代生活的办事群众,跟政府打交道时却被拉回了“纸质时代”“两条腿时代”,这将是多么尴尬的一幕。值得指出的是,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各级政府更需要胸怀、魄力、视野和担当。石家庄市委书记邢国辉调研人社部门时曾经提出要求,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人才考核选拔结束后,是否能够为没能招考成功的人才提供流水线式服务,诸如在人才招聘中积极向企业推荐等。可以讲,新时代的发展给各级政府创新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市影响的辐射带动能力。任何一座发展势头良好的城市也会影响、带动着周边的城市和地区。比如,在京津冀区域,北京、天津吸引河北省人才,存在常说的“虹吸效应”,客观地讲,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被这两极虹吸的态势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但是石家庄依然有理由保持省会城市的自信。近临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的设立,唐山等省内新兴城市的发展,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闯过难关就是一片新天地,主动迎难而上,是一个城市善于发展的胸怀。在我国的城市布局中,类似石家庄这样处于不利位置的城市不是孤例,可以从苏州的发展中找到路径。苏州秉持的做好“大树下的蘑菇”的发展理念可以提供有效的借鉴。看清形势,主动的适应城市发展的规律,能够搭上其他城市发展的快车本身就是一种理念上的突破。石家庄要善于利用疏解首都功能的有利时机,调整产业布局,不断增强省会的辐射带动能力,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生活的宜居程度。城市化进程是发展大势,要顺势而上,发展蓄势的过程似乎动作不大,一旦发动则势不可挡。在蓄势阶段,城市的舒适宜居程度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如交通是否便捷?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卫生优美?房价是否受合理?居住医疗养老卫生保障是否得力?城市是不是充满智慧?能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蓝天保卫战”是否取得最终胜利?这些民生问题关乎城市的幸福指数,更关乎城市形象,也是城市名片。宜居程度有助于提升市民归属感、认可度,一个被所在城市市民高度认可的城市,必将迸发出澎湃的发展力量。 综上所述,城市的发展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城市决策者应当强化“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认识,政府各部门要改变各自为战、各守一摊的做法,真正树立起“一盘棋”思想,协同一致提供务实有效的服务举措,站在全局精心谋划,行动蹄疾步稳,共同为城市发展凝心聚力贡献力量。 (作者解其斌系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教授;韩巍系石家庄市劳动监察局干部) 责任编辑:王玉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