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范文

    王凌

    [摘要]大学精神是维系高校运转的内在精神力量,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指向和生命旨归。大学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关键载体。当前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教育和传播提供一个坚实的精神文化平台。

    [关键词] 大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只有实现了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变为亿万人民群众自觉的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才能被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达到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目的。鉴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总任务和总要求,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是人类价值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桥梁,它肩负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具有十分关键和特殊的地位。在高校,校园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对高校师生精神、心灵、性格等起着重要塑造作用的大学精神则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有效传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关键载体。

    一、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指向和生命旨归

    大学精神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维系高校运转的内在精神力量。所谓大学精神,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一种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其重要性犹如我国著名学者汤用彤所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大学精神内涵极为丰富,是高校内在共性和独特个性的集合体。大学精神的共性体现在,高校作为探求学术和真理的神圣殿堂、文化创新和知识传承的基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高校所共有的一些思想品质和价值理念。诸如大学精神所蕴含的自由与独立的精神、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批判与包容的精神、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以及人文关怀精神等,这些精神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表现着大学精神的一般特质,共同构成了大学精神文化的精髓。大学精神的个性体现在,每一所高校都有其内在的独特品质和精神气质,展现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这种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由每所学校的历史传统、所处的地域和社会环境、学校发展理念和目标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河大人勇往直前,奋斗不止,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指向和生命旨归。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主体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师生的一种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大学生的科学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和谐校园文化生态和人际关系的构建,乃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征。校园文化的建设,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也会不断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为其增添新的內容。

    二、大学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1]这种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源于两者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是主导、引领与被主导、被引领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和引领着大学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同时,大学精神的培育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效果。相互依存体现在: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开展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检验效果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也需要借助大学精神这个重要的教育平台和载体,达到大众化的目的。

    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功能与作用的一致性。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和谐起着关键的作用。二是内容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当前对学生进行大学精神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内容。培育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教育广大师生,在全校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在高校培育大学精神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其实质来讲,在于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在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同样,大学精神的确立和培育也是围绕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通过学校的制度和文化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是大学精神能够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发挥其重要功能和效用的内在理论根据。

    大学精神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主要平台和关键载体。大学精神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对校园主体的思想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高校可以通过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校报、校史馆、图书馆、专家讲座、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种形式和渠道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使其在高校由一种外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因此,高校可充分利用大学精神这个平台和载体,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风气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担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历史重任。

    三、依托大学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大众化

    当前,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断推进学术创新,传承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教育和传播提供一个坚实的精神文化平台。

    1、不断创新大学精神,丰富大学精神内涵,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大众化提供内在的价值动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一是根植大学传统,紧扣时代主题,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有人提出,现代中国大学精神建设,第一要务是“知根、植根、育根”的问题。如果“不知根”,则可能“植错根”,更可能会“育坏根”。[2]事实也是如此,大学精神是历史的积淀。任何大学精神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同本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而不是简单地从国外移植過来的。应该说,大学精神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厚沃土并吸收时代因素的科学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我国许多高校的大学精神同样融合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大学理念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精神的元素,成为这些高校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宝贵精神资源。如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河南大学办学的原则和宗旨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体现了河大人修身育人,追求至善的最高精神境界。大学精神既植根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也与大学高校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连。没有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大学精神便会失去根基,就无法弘扬和培育。总之,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中,高校应坚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的热情,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大众化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大学精神既要植根于历史传统,也要立足于当代,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大学精神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既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因此,在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大学精神新的内涵,增添新的内容,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倡导和鼓励创新,建立文化创新机制,积极营造文化创新氛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为高校实现文化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凸显人文关怀,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交融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高校,大学生既是大学精神的创新和培育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要使大学生认同、接受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凸显人文关怀,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大学生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目标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环境。首先,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在实践中,要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把人文关怀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辐射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应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特点、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大学生的思想上的疑虑和困惑;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切实解决大学生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良好氛围,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良好的科学环境。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科学精神能够在高校校园内营造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的气氛,对于影响和净化人的思想和灵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只有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浓厚的科学氛围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成为富有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坚持自主办学,崇尚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营造校园民主氛围,在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和谐互动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其他社会机关不同,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科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这就决定了高校在其发展的实践中,应在一定意义上保持自身地位的相对独立性。正如德国教育家洪堡所言:“国家不应当指望大学做与国家直接利益相关的事情,国家应当抱有一种信任感,让大学发挥真正的作用,大学不只是为国家的目的来工作,而应为一个更高的水平无限地发挥作用,提供增加更多有效的源泉和力量的场所,而不应当只是受国家本身所支配”[3]。高校只有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和先进文化的作用。大学办学的独立性体现在思想、学术方面,就是倡导大学的自由精神。大学是各种思想和学说的集散地,思想观念的交织、激荡及学术上的自由争鸣是大学得以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大学精神得以生长和培育的思想根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对大学的自由精神做过经典的诠释,他说:“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为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客观存在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方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4]这就是说,要使高校成为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基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就必须在全校营造宽松和谐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环境与氛围,赋予大学师生以较大的自由权利,允许不同思想、学术派别的自由争论,鼓励师生从事各种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的探索。高校的民主精神是指高校追求校园民主进步的一种精神,其目的是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学术的创新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民主精神同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一起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大众化搭建了一个自由和谐、民主平等的良好平台。

    四是秉承公正,兼容并蓄,在批判精神和包容精神的交相辉映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批判精神和包容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是形成高校创新文化的前提。批判精神是大学精神所固有的精神,作为各种学说、思潮交相激荡的竞技场,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只有秉承公正,并通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和甄别,对各种学术观点和文化理念作出公正客观的价值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学术和文化发展的引领功能。包容精神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是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财富之源。在高校,坚持包容精神,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的意识,以包容的态度和宽大的胸襟对待各种学术和文化现象,从不同学术和思想文化的争鸣、比较中汲取养分,求同存异。唯有此,大学才能成为新知识、新思想产生的摇篮和基地。

    2、创新大学精神的各种载体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精神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激励、凝聚和教育功能,然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才能实现。大学精神的载体与表征很多,包含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校史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规章制度等多种载体形式。这些载体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教育和传播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在全校形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风气和氛围。校风是一所大学风气的总和、总称。作为大学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校风存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各种环境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实践证明,良好的校风一旦养成,就会对学校成员产生一种巨大的同化力、约束力和驱动力,成为催人奋进,排除一切外在干扰的内在支撐力量。河南大学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一代代河大学子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培育,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这种校风集中体现了河大人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高尚品质,成为河南大学经百年而不衰,历日久而弥新的动力之源,精神之根。优良校风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河大的宣传、教育和传播。

    二是科学提炼校训、校歌,进行校史教育是培育大学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抓手。校训、校歌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是对高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办学精神、目标信仰及优良传统的准确概括和生动表达,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所独有的品格和精神气质,是大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并在众多高等院校里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中,高校应充分重视校训、校歌的提炼工作,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围绕校训、校歌这个主要载体,积极构建与大学精神相符合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和框架,并使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使其转变为大学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训、校歌在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重要导向和激励作用。除校训、校歌外,校史也是对学生进行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式。高校应加强校史馆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同时还可通过校史资料展览、编订校史、进行校史宣讲、新生入学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史教育,让全校师生在校史教育中了解大学办学的历史传统,深刻理解和领会在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大学精神的真谛,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感,继而增强他们作为一个大学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其自觉践行大学精神,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河南大学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传统,所以进行校史教育也就成为河南大学对全校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河南大学校史馆陈列着许多资料和文献,这些资料和文献均体现了学校办学的历史和传统,蕴含了内涵丰富的河大精神,为学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此外,河南大学还组织编写了《河南大学校史》,在新生入学时,让学生通过参观校史馆、观看校史剧的方式接受校史教育。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品牌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校园文化既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阵地。当前尤其是要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品位,打造高校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为丰富广大师生文化生活,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河南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相继开展了一些具有河大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如,“周末文化广场”、以“梦想舞台,演绎青春”为主题的校园短剧大赛、“情动河大优秀学子”评选活动、“知校立志,扬帆起航”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青春旋律”校园歌手大赛、“胸中装母校,四海创辉煌”的毕业生教育等。这些文化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建设优良校风和学风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向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于培育大学精神,弘扬主流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四是营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制度环境,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大学精神不仅渗透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也体现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之中。大学精神是学校规章制度的灵魂,学校规章制度则是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因此,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要坚持把大学精神融入其中,使之既能起到规范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为全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建造具有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校园物质景观,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构筑体现浓郁大学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生态。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尤其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高校更是如此,校园内富有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物质景观,向人们诉说着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典故,展示着大学精神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内涵,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始建于1915年,设计师们把河南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融入到古朴典雅的建筑之中,形成了浸润着独特文化内涵的近代建筑群。近代建筑群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且成为培育河南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肥田沃土,是河大人藉此传承大学精神、进行学术创新的精神家园和神圣殿堂。近代建筑群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为河大学子培育大学精神,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一个既充满传统气息又能体现现代理念的良好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1-04-30(1).

    [2] 蔡文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精神的根[J].政工研究动态,2008(1).

    [3] [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室祥,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