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
范文 | 柴方方 [摘要]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来看,唯物史观自产生以来不是不变的,这其中就包括恩格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通过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进一步的阐述,把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之中,将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地贯彻到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深化和完善已经创立起来的唯物史观。 [关键词]恩格斯;唯物史观;贡献 唯物史观的发现不仅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性变革,而且实现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伟大变革。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即用于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则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不断完善唯物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使唯物史观达到了结构完整严谨、内容充实丰富的高度。可以说被后人誉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得力的助手和最亲密的战友,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一样伟大。 一、恩格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1845年春,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由马克思独立创作完成的,其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另外“旧唯物主义既无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更看不到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所以不能正确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他们把人的本质抽象的理解为‘类,归结为人的自然本质”[2],这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但此时马克思仅仅只是通过总结的形式表述其思想架构,没有能够进一步地充分展开和具体阐述。直到紧随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和唯物史观真正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最显著的形成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共同合作完成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统一的同时,还将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地贯彻到了历史领域,这也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基石。而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学说的发现,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作为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恩格斯本人都认为“(唯物史观)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3]。当然要说的是,在这其中不仅是马克思,连恩格斯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与贡献。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从不敢断言唯物史观已经完全形成,所以尽管唯物史观最本质、最基本的原理是确定的,但它的理论内涵还是要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地被运用到实际中检验和发展,因此《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应运而生,并且使唯物史观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反抗革命的合理性及其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它的问世正式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后两人积极参加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将《共产党宣言》用于指导革命实践。可以说唯物史观这一重大理论的创立,也是一个经历了由形成到完善的具体过程。 总之,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共同探索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进一步系统化并向着多方面展开,使其充分发挥世界观、方法论的作用,形成了一个在结构上完整严谨、在内容上充实丰富的理论体系。 二、早期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其实最初“与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始实现自己的思想转变不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首先是从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开始并达到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的”[5],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两篇著作,可以知晓恩格斯与马克思同时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根本转变,成为了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篇文章均是恩格斯本人早期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结合实际研究了大量自然科学著作而独立完成的,并且全都早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论述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对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初步论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篇经济学著作。另外,他还在这本著作中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初步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基本原则。马克思也曾经作出评价“恩格斯是现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6],尽管此时恩格斯还依然受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主要是根据日益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英雄史观,研究了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以这一最发达的国家为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深刻矛盾;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指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强调了无产阶级创造财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才能变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在这一著作中已基本上摆脱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和伦理观点的影响。可以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伟大,都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不断地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推向前进。 三、恩格斯后期对唯物史观的完善 自和马克思两人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也就是从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也开始针对其他主义的攻讦进行反击。如其在《反杜林论》中明确区分了社会历史过程的最终基础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7],因此它的出世,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成。可以说《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也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被称作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仅此而言,恩格斯的伟大也是不言而喻的。 恩格斯是无怨无悔的,他的高尚与伟大是一生存在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和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继承者,恩格斯继续着马克思的未竟事业。最为人们所知的就是《资本论》二、三卷的整理和出版,这前后耗费了恩格斯十二年时间之长,使得马克思最重要的思想财富最终得以流传和保留。不仅如此,恩格斯还依然顽强的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继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做出了具体全面的阐述和重大详细的补充。 不仅如此,恩格斯基于其针对摩尔根《古代社会》所做的研究成果,于1884年创作出版了被列宁称赞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这篇著作中,恩格斯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有力地论证了人类社会未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例如恩格斯在阐述两种生产理论时,强调:“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分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8]。马克思离开之后,恩格斯的这些理论阐述无不表明着他对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及其规律的更进一步认识。当然不是说恩格斯完全脱离了马克思,而是要说明他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和作用。 其实,恩格斯的高尚正如他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面说到的一样“这个人(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到”[9]。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作为一个领袖和革命家,与马克思的伟大友谊和高尚品格,是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而却对马克思推崇备至。正如列宁对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崇高友谊发出的由衷赞叹:“他对在世时的马克思无限热爱,对死后的马克思无限敬仰。这位严峻的战士和严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颗深情挚爱的心”。而马克思本人也认为“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10]。 总之,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既是马克思的,也是恩格斯的,这一成就与二人纯洁的革命友谊与高尚品格,以及坚持不懈、奋斗终身的宝贵精神与强大意志密不可分,没有一个人的作用能被忽略和可以被忽略。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天才思想家和理论家,一直为人们所熟知,而恩格斯一直被强调为“第二提琴手”,似乎恩格斯的谦虚让他的光环显得有些暗淡。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37.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 [5]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5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07. [8]赵曜等.马克思列宁基本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17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1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8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