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袁坤 杜明达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当前教学思维、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反转超越。思政课教学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发展 1899年,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学校和社会》中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为“学生中心论”的起源。杜威在这本书中提出,学校活动应该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师的工作也该围绕为儿童服务展开,为学生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将实际中的儿童生活经验写进教材,指导教学活动。 杜威所提倡的“以儿童为中心”是对传统教学范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反转超越。 “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从过去的主导身份变为组织参与者,教学环节的开展不是学生服从教师的安排,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兴趣、愿望来设置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群体,针对学习主体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灵活组织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其个性的充分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西方教育界,并且引进美国的本科教育体系之中,引发了本科教育观念、教学理论的变革,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影响。 在中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很晚才受到普遍关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意识到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所在。 2012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分会第五届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暨2012年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大会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被中国教育界重视并实践开来。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在《论以学生为中心》一文中强调:“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进行一次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工作者开始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来探索教学范式的变革。改革教学手段,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追求的最终效果。三明治教学法、1343教学法、翻转课堂、第二课堂等一大批实践成果涌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中国高校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转型和变革。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 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奠定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理论在美国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该学派主张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心理问题,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更为关注学生个体中兴趣、动机、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个性差异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发学生潜能。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者辅助学生学习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等。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他们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自动形成一种知识经验,学习就是学生个体在其经验背景之下借助外部帮助将新信息建构成自我理解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传授。所以,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以上两种理论构筑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美国杜肯大学的威廉姆·巴伦内(William Barone)教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学生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他还特别指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随心所欲,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学习意识。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学习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就是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教师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多围绕学生的经验背景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避免“满堂灌”,要从“教”的角色转变成“学”的指导者、帮助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有利环境,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思政課中的运用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党爱国情怀的主渠道,历来倍受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概论”课在大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了一门高深难懂的课程,教师照本宣科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是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你说我听”的授课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呈现。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思政课的转型契机。思政课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使学生愿意听热爱学,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方法的“以学生为中心”。思政教师首先要努力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产生积极思考,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链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授新知识点前先以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结合课程大纲的目标和要求,紧紧依靠问题链引导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问题教学法既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又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帮助学生的“学”,而不是沉浸于“教”。 教学内容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之所以对思政课产生不良学习情绪,关键原因在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将学生关心的专业问题、时事热点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将高度抽象的教材内容转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知识要尽可能地辅以生动案例,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听。《概论》课中针对医科类学生要多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诠释理论知识,引入“最美医生”事例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当前中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不断完备讲解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针对中医专业学生,以“海外中医热”的案例来讲述“一带一路”战略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教学案例贴合学生胃口,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会得到相应激发。 (3)教学过程的“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键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教学安排,充分尊重和促进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以小组讨论、正反辩论、课堂演讲的多样形式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课外实践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策划组织第二课堂的学习。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组织学生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纪念馆等教育基地,让学生转变角色成为课堂主人来讲解课程内容。 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思政课,可以改善当前不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不断努力探索一种新方式,力图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给学生以展示平台,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2]梁丽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 [3]李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J].黑龙江教育,2014(3). [4]高同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1). [5][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6]成云.教育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6. [7]白彦茹.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8]郭晶晶,钱东霞,胡雯主编.心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9]顾明远主编.中國教育大系21世纪初中国教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 [10]邵斌,顾红,柏慧敏,杨小明.程杰,秦文宏副主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