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昉:第一书记扶贫档案 |
范文 | 陈小玮 杨旭民 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事处,保存着一份瓦铺村村民的联名请求书,200多名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下红指印,请求他们的第一书记孙昉再留任一年。 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是陕西为数不多的省级特困村之一。2015年7月,省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孙昉被选派到瓦铺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一年。但是,任期届满,当其他地方的选派干部收拾行李、準备打道回府之时,孙昉却陷入两难选择。 走,还是留?孙昉最终选择了后者。 一袋袋装好的玉米糁,整齐地排列在墙根下,如同士兵列队一般。几位妇女正围着一个大笸箩进行包装,旁边的一个塑料桶里,还有大半桶金灿灿的玉米糁。 “这是富硒老玉米,产量不高,但吃起来特别香。”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下简称“中古委”)西北工作站贾咏昊主任如数家珍。 首批两千斤玉米糁,由中古委古村创益研习社监制,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精致农业合作社出品。浅褐色牛皮纸包装袋正中的标签寓意清晰:两根老玉米中间,一只白色小鸟站在一块红色瓦片上,醒目异常。 2016年12月26日,本刊记者走进瓦铺村,恰遇瓦铺村景观村落产品包装外运的场景。除了玉米糁,此次同时出售的产品还有瓦铺村村民自酿的清酒。 这是瓦铺村正式获得“中国景观村落”称号半个月之后上市的第一批景观村落产品。 其实,不管是“中国景观村落”称号,还是景观村落产品,对过去的瓦铺村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而为了这一切,瓦铺村第一书记孙昉已经忙碌奔走了大半年的时间。 瓦铺村的第一书记 2015年5月,陕西省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并明确要求省级单位选派人员要与本单位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相结合。 从级别上讲,“第一书记”是最小的官,但却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这盘大棋上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 这一年的7月27日,孙昉以瓦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省社科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双重身份,来到了瓦铺村。 “孙书记用二十多天时间,徒步跑了300多公里,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有时候家里没人,一连要跑好几次。”瓦铺村村主任唐章海对记者介绍说。 瓦铺村位于茨沟镇一个名叫寺沟的山道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261户人家,其中91户为贫困户。除去16户五保户、26户低保户外,需要扶助脱贫的还有49户。很多贫困户聚合了因学、因病、因智、因残、无劳力、缺资金、少技术等多重致贫原因。但是按上级确定的目标,脱贫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 很显然,脱贫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孙昉意识到,要想按期稳定脱贫,必须采取具有组合拳性质的综合措施。对全村贫困户情况作了初步梳理后,孙昉决定先从改善他们的生活入手。 村民罗先根因意外事故导致右脚粉碎性骨折,一家三口生活陷入困境。孙昉替他写了救助申请,然后多次跑省市区慈善部门,千方百计为罗先根争取到了5000元的救助金,缓解了他一家人的生活困难。 六组的贫困户年化久,孩子外出打工,他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照料智障的老伴。年化久给孙昉反映了门前过河桥的问题,孙昉便到省慈善协会争取到一个慈安桥的帮扶项目。 村道两边不时能看到新房,多是村民在外打工挣钱盖的。有的人家房子盖好了,里边的墙没有钱粉刷,还是毛墙毛地;有的为了盖房,拉了账欠着债。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家住在山上,其中134户住的还是土坯石板房。 孙昉背着相机,对每一院石板房逐一拍照,登记造册,针对50户重度危房,他积极争取政府危房改造项目,同时联系慈善机构,呼吁爱心企业“认领”,动员社会公益力量资助困难群众改善居住条件。 村民老曹15岁的儿子因迷恋游戏、厌学贪玩,辍学在家。加之家里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老曹打算送儿子去建筑工地做小工。孙昉了解清楚孩子的具体问题后,就做家长的思想工作,随后向陕西阳虎教育学校——一家问题少年教育机构求助。校长王阳虎被孙昉的真诚打动,免除8万元学费,欣然收下这个学生。孙昉又四处联系,从西安一位好心人赵先生那里为孩子筹得1.2万元的生活费。 胡花和朱荣富两个高中生考上了大学,因为家里生活困难,面对高昂的大学学费手足无措。孙昉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为每人争取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使他们得以顺利入学。 冬天到了,孙昉操心村里那些困难的孩子不能温暖过冬。他联系到李连杰壹基金,为全村所有单亲、特困、孤残儿童每人争取到了一个“365温暖包”。孩子们打开包装时,里面有崭新的帽子、围巾、棉衣、手套、鞋袜……过冬的衣物从头到脚一应俱全,是名副其实的温暖大礼包。六岁的胡厚坤小朋友高兴而又懂事地说,“要把这些新衣服留到过年的时候再穿。” 为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孙昉没少往慈善协会和公益机构跑,去的次数多了也相互熟识了,大家说他是“爱心书记”,也有人一见面就打趣地称他“化缘村官”。 针对自身没有发展思路的农户,孙昉因户而异替他们确定了“人均养1头猪、10只鸡,逐步发展一批烤酒、磨豆腐、魔芋加工大户”的增收路子。发现大家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后,孙昉就利用去省城的机会,大包小包背回来了200多册农村实用技术图书,搜集了许多科普教育视频资料,在田间地头办起了“强农惠民讲堂”。 十四、十五组地处沟道最深处,地理环境艰苦,群众出行十分不便,日常的生产生活物资和农产品运输全靠肩挑背扛。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村道,孙昉在省社科院领导的支持和方海韵等同事的帮助下,争取到了70万元的专项资金,圆了群众的筑路梦。 带着记者在村里走访的过程中,孙昉不时被村民“挡住去路”。一位妇女一声一声地叫着“孙书记”,向他打听旧房改造的事情。一位男子胳膊受了伤,孙昉关切地询问他伤势情况。我们走进一户人家,屋子黑暗破败,住着三代六口人。孙昉告诉男主人,不久就会上马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到时候他们就能住上新房子了。老房里有很多老物件,火塘上的吊炉,装粮食的板柜,吹谷糠的风车,孙昉叮嘱老人家这些东西一定要留好,将来村里发展旅游,开办农家乐,都有大用场。 让留守儿童精神脱贫 瓦铺村全村1010人,外出打工的有400多人,几乎村上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了。 村上的留守儿童有90多个,大多由爷爷、奶奶照料,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用孙昉的话说,他们是“精神孤儿”。 一天,孙昉来到村上的小学,见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孙叔叔,今天我们有书看了。”一个孩子高兴地大声说。孙昉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街道上散发的医疗广告册。 “村上孩子除了课本,没有任何课外书。”孙昉心里一酸,连夜写了一封呼吁信《来自大山深处的呼唤——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一本书吧!》发布到网上。他在信中写道:在巍峨绵延的秦巴大山深处,生活着一群聪明可爱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年幼的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家庭贫困、买书无钱,大山能够给予他们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无法像城市的小伙伴们那样,享受妈妈的陪伴和爸爸的呵护,获得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的滋养。但是,他们依然拥有着五彩斑斓的梦想,他们期待一扇可以阅读山外的天窗,他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憧憬着童话般的未来。“请您抽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架,将您闲置的图书奉献给大山里这些可爱的孩子,通过分享阅读,将梦想和力量移植给他们;通过书籍循环利用,将知识和爱传递下去。” 这份呼吁信,得到很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回应。 2016年5月28日,西安老约翰绘本馆驱车近200公里,将一周内汇集的首批85个爱心家庭捐赠的600余册图书送到了瓦铺村,为孩子们建起了爱心书柜。6月1日,又有18辆车冒着瓢泼大雨驶进瓦铺村。这是安康义工联合会、安康市种业管理局等机构满载爱心物资的公益车队,为孩子们带来25套崭新的课桌椅,以及图书、文具、书包、雨伞、衣服、鞋子、文体用品等一大批丰厚的礼物。在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手拉小手为爱一起走”的互动活动中,孩子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儿童节。 2016年暑假,在陕西阳虎教育学校的全额赞助下,孙昉策划举办了“斩断穷根 拥抱梦想——留守儿童德艺培训”,让山区的孩子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暑假。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需要引起重视。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物质脱贫,更要解决精神脱贫,不仅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更要呵护好心灵生态,要用爱筑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防护堤,让他们在关爱下树立信心,拥有梦想,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孙昉举办暑期德艺培训班的出发点。 培训班上,80多名留守儿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流传已久的瓦铺民谣,学英语、绘画、练书法、军体拳、做手工,益智萌趣,从来没有接触过乐器的孩子,在专业老师的教授下学会了吹奏葫芦丝,个个欢天喜地。 孙昉还特地邀请了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友人走进瓦铺与留守儿童互动,一方面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展现乡土中国的魅力。来自加拿大的安大卫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真的是太美丽了,这里的人们很友好,我很喜欢这些农村的孩子。” 培训结束时,小女生任成娟在作文里写到:长大后,我想当一名画家,把家乡的山山水水展现给世界。小男生王贤勇的理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他开始收集起与中国航天有关的资料。 在孙昉的争取下,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西安明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陕西蓝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吉尔律师事务所、西安老约翰绘本馆、西安古道图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省市区慈善协会、安康义工联等10余家机构到瓦铺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为村内资助了大量实用设备和急需物资,化解了许多贫困户的艰难处境,也使村级组织和村小学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办学条件和为民服务效率。 “一主两辅”产业致富 “这两块金子招牌,是我们瓦铺脱贫致富的基础。”村主任唐章海指着桌子上的“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两块牌子对记者说。 在茨沟镇脱贫攻坚办公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一个贫困村帮扶工作示意图,全镇13个贫困村,有4个村要在2017年脱贫摘帽,其中就包括瓦铺村。 而在瓦铺村党支部会议室的墙上,则挂着两张脱贫攻坚“作战图”,一张是瓦铺村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详规图,一张是全村贫困户分布图,图上不仅标有每个贫困户居住的具体位置,同时标明了每家每户脱贫的时间节点。 政策兜底,只能解决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而一般贫困户的脱贫,主要还得靠发展产业。孙昉把自己的扶贫工作当成一项科研项目去做,他主持了省社科院重点课题《瓦铺(寺溝)旅游扶贫研究》,并推动寺沟古道历史文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通过调查研究,孙昉发现瓦铺人守着一个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金饭碗”受穷。 地处国家中央公园——大秦岭南麓寺沟之内的瓦铺村,村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明末清初“湖广填川陕”移民时期,湖北麻城等地大批人口迁居此地,形成现存村落的雏形,村内现有住户大多为明清移民的后裔。 与瓦铺村地域重合的山沟——寺沟,因境内过去建有48座庙宇而得名,曾经是一个民间说禅论道的圣地。古时金州(安康)通往长安(西安)的盐丝古道途经此地,因沿线曾遍布瓦顶店铺,得村名为“瓦铺子”。这里还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村内东梁西岭上建有9座山寨。 寺沟拥有金龙山祖师庙、祖师庙舍利塔、龙王洞石窟、白云寺遗址、燕子崖窝崖居遗址、李家湾明墓、老屋场叶氏家族墓地、老屋场谭王氏墓等8处古迹,被有关部门认定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其中,龙王洞石窟为安康地区第二大造像群,洞内神龙三泉久旱不枯、千年未竭;金龙山祖师庙享有“五龙捧圣”之誉,蕴含着皇家气势和帝王遗风。 瓦铺子还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重要活动区域,革命先辈李先念也曾带领部队由此经过。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红军支队经寺沟,组建三县地下军。配合主力到延安,抗日打蒋建新国。”2001年12月,瓦铺子被正式划为革命老区。 在孙昉看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未来消费市场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他觉得,“这里交通便利,从西安到茨沟高速出入口,只有100多公里,现已形成漫山红叶、富硒豆腐宴等乡村旅游品牌,再深入挖掘其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等多重资源,全村乃至全镇发展特色旅游的前景应该很好。” 孙昉的设想,得到村两委班子的认同和支持。“孙书记提出发展旅游的思路,请专家来了十多次进行项目调研,支部、村委干部多次开会,大家统一思想,最终形成‘生态立村、文创兴村、旅游富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以特色旅游为引领,以富硒种植和生态养殖为支撑的‘一主两辅主导产业体系。”唐章海介绍说。 为了给瓦铺村发展旅游奠定一个坚实基础,2016年下半年,孙昉的工作重心就是为瓦铺申报中国景观村落。从2007年起,中古委开始评选中国景观村落。到2015年,评选授牌进行了六届,西北五省才有了首个入选的村落,可见申报难度之大。 孙昉全力以赴投身申报工作,他邀请省社科院、省决策咨询委、西北大学、陕南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多次到瓦铺调研指导,安康当地市、区、镇、村的领导干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瓦铺的百姓更是闻讯而动,洒扫清除、美化家园。9月,申报通过了省上初评。评审意见认为:瓦铺村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已远远超出了一个传统村落的概念,堪称活态的生态博物馆。 国庆长假期间,孙昉忙着给瓦铺村拍摄宣传片,连无人机都动用了。“为拍好一座庙宇,早上十点上去,直到下午四点才下来。拍着拍着没电了,就把无人机顶在头上跑着拍。”孙昉笑着说。 与中国景观村落授牌仪式同时举行的是中国景观村落旅游博览会,要求每个村提供一个三分钟的短视频,展现景观村之精华。为了这三分钟,孙昉带人在瓦铺村拍了四天,然后反复剪辑出一个十六分钟的资源展示片,又精剪出一个三分钟的景观宣传片。因时间紧迫,片子的画外音解说词还是孙昉在去东莞的大巴上赶出来的。 2016年第七届中国景观村落授牌仪式在广东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举行。全国有8个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其中4个整村入选的村子中,就有瓦铺村。瓦铺村是西北地区惟一入选本届“中国景观村落”的村庄。 2016年12月10日,孙昉和瓦铺村支书唐国斌、村主任唐章海一行人赶赴东莞接牌领奖。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南社村的参观经历。 南社村是首届入选的景观村落,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对古村进行专业化开发,古村历史风貌、自然生态环境得以全面恢复升级、活化,成功举办“南社斋醮”民俗文化节,建有游客中心,增设了旅游观光车,围绕祠堂文化致力打造“岭南古村印象”品牌。 “我们有资源,过去不会开发利用,这次去真的是大开眼界。”唐章海深有感触地说。 摁着200多个红指印的请求书 在省社科院人事处,保存着一份瓦铺村村民的联名请求书,200多名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下红指印。他们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诉求——让孙昉再留任一年。 “按规定驻村扶贫期限是一年,五六月份就不停地有人找我说,让孙书记再干一年吧。”唐国斌内心很纠结,他知道这一年孙昉很辛苦,母亲一人独居老家,他回西安常常忙着为村里跑项目,也顾不上去看望。母亲生病,他也不能陪在身边。村干部更担心,如果留任一年,会不会耽误了人家的前程。 可是,不断有村民来找村干部表达挽留之意,于是就有了这份200多人的联名请求书,并被送到了省委组织部和省社科院。 孙昉对瓦铺村也割舍不下,那时申报景观村落诸多事情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也有许多村民直接找到他,流着泪表达不舍之情。在走与留之间,孙昉选择了后者。 综合考量后,组织部门和省社科院也同意孙昉继续留任瓦铺村第一书记。 留任半年后,瓦铺村景观村落申报获得成功,孙昉也被中古委评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突出贡献人物”。他向中古委递交的景观村落申报材料,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厚厚的一个大本子,令人惊叹之余,油然而生向往之情,评审团专家称,“瓦铺的申报材料就像一部通俗易懂的研究专著,又像一本设计精美的招商宣传册。” 孙昉很清楚,古村落要守得住,必须有造血功能,这就需要打造产业链,创建特色品牌。孙昉和一些投资商积极接触,反复商议,初步达成合作开发瓦铺旅游、保护活化古村落的意向。“通过古村保护和业态活化,不仅可以延续历史文脉,将废弃的古村院落变成留住乡愁的人文景观,还能开辟村民增收新渠道。”孙昉满怀憧憬地介绍着。 发展旅游可以实现强村富民,但这毕竟是一个长线项目,要解决当下的生活困难,让村民短期见到增收效益,还是要回归农业,发展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业。 在瓦铺农家院坝,随处能看到水泥或木质的发酵池和灶台。“这是我们烤酒用的家伙。”唐国斌对记者介绍道。 瓦铺村家家户户烤酒,平均一家一户年產量在1000斤左右。山上长的柿子、拐枣、猕猴桃、野刺梨都是上好的酿酒原料。最主要的一种原料,是村民说的“甜杆”,也叫甜高粱。 村子两边山上,有二三十种野生药材,夏天采回来用水浸在缸里,秋冬时节烤酒时,把药水、自制酒曲以及甜杆等烤酒原料拌匀,铺在发酵池里自然发酵。村民们用古法酿造工艺烤酒,被形象地称为“天锅地锅烤酒法”:下面一口铁锅(地锅)烧水加热,发酵好的原料架在篦子上,最上面再放一口铁锅(天锅),里面加水冷却。酒精随地锅产生的蒸汽上升,到达天锅底部后,遇冷凝结为酒液落入接盘中,再经木质酒溜子汇入酒缸。这种酿酒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2016年10月,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将“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的牌子授予了瓦铺村。研究院张国柱教授对瓦铺村的农特产品情有独钟。此次首批外销的玉米糁和清酒,就是他帮忙联系的客户。“做文化的人腿长,听说江苏的陕西乡党要定年会抽奖礼品,我就大力举荐了瓦铺的老玉米糁和清酒。” 张教授亲力亲为,现场督战,从加工、包装直到运输。“首批货一定要保证信誉,为以后做出个样子。”张教授呵呵笑着说。 11月初,瓦铺的清酒和老玉米首次在安康汉滨区茨沟镇举办的红叶节上亮相,立即受到来自西安、重庆、安康、汉中等地游客的追捧。中古委西北站的贾咏昊主任对记者介绍说,“以后,我们以此为基础,可以做很多延展产品。比如,即食的老玉米棒、玉米锅巴等。”这也正如孙昉所孜孜以求的——将瓦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将瓦铺的富硒特产变为富民商品。在他的感召下,村组干部和党员个个劲头十足,很多群众也都给自己定了目标,准备好好干一番。 不错失时代的机遇,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回想这一年多在瓦铺担任第一书记的日子,孙昉颇为感慨地说:“往小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为了瓦铺村脱贫致富;往大说,是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最终推动全国精准脱贫的步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