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
范文 | 杜新芳++梁怡萌 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周边邻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准确的理解,这一问题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密切相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要求我们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英语学者和工作者责无旁贷,应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这为解决或缓解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于2000年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Chinese Culture Aphasia),他发现许多从事英语教学的学者,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指出:“外语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文化的介绍,而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这一失语的重要症状如同从教授所说,就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恰当的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甚至对中国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因此他强烈呼吁加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学。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这一现象仍旧没有好转的迹象。所以,赵凤玲、曹爱军、马杏英等纷纷发出了捍卫中国文化的呼吁。本文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针对解决或缓解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出一些想法。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语言文化先行 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周边邻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准确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搭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统称为“一带一路”),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的好机会。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如何做到民心相通,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张伟 2017)。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张伟、张国祚(2017)等纷纷提出了“人文交流,语言文化先行”的理念,这无疑为解决或缓解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中国文化失语产生的原因 笔者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多年,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和失语深有体会,认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英文化知识输入的长期失衡 我们的学生在涉及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元素(如:孔子、孟子、《论语》、中国结、端午节等)的跨文化交流中总是力不从心。导致这种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使用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传授的文化知识几乎都是和西方文化相关,中国文化几乎不涉及。这种长期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的缺乏势必引起中国文化失语。而且,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很少将英语的学习提升到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度。我们的学生就这样长期模仿和渗透英美文化,造成有的人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过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张蓓 2004)。事实上教材这样的编写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不相符合。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和平等的、而非单向的交流(王素敏 2005)。长期下去,我们学生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会严重缺乏,又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心应手? 2、我们过分重视母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正迁移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无意识地将母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等移植到外语的学习中去,这种现象叫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华瑛 2010)。长期以来,人们对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研究颇多,却往往忽略母语文化同样可以发挥正迁移的效应。因此人们避免将目的语和母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只是一味地强调目的语和其文化的重要性。人们也就只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而忽视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的输入,长此以往两种文化的失衡不可避免。另外,人们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较强,要么通过全国性的等级考试要么英语只是出国后的交流工具,这样他们在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完全忽视汉语及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这样就出现在写汉字过程中提笔忘字、在跨文化交际中力不从心等现象。 3、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长期受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的教材的影响,受母语负迁移的诱导,很多人会对跨文化交际形成片面的认识,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了解目的语文化的能力,就是与目的语国家人们用目的语交流的能力。出于这样的认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总是中国文化适应西方文化, 鲜有西方文化适应中国文化。这种不平等的文化心态导致在文化交流中对西方文化的仰慕和对本土文化的贬低(赵凤玲 2009)。这样我们在学习中就会只重视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华瑛 2010),我们的交际就会是单向的。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 中国文化失语就无法避免。 “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加强各国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要求我们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那么我们英语学者和工作者就责无旁贷,应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这为解决或缓解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针对以上失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1、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 目前中国学者和老师已普遍意识到英美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但对于本土文化意识方面还没有共识。另外,当我国的经济实现加速发展时,西方媒体便肆意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乃至其津津乐道的“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在文化上否认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这势必削弱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度;在这两种情况下,我国唯有大力推動中华文化“走出去”(曾婕 沈壮海 刘水静 2016),加大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曹爱军 陈思 2016),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我们的古人尚且能铸就丝绸之路的文化辉煌,带回了国外先进的技术,更是把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带了出去,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使者。那么,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丰富英语文化知识,更要学习补充中国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发扬我国的文化精髓,让友国乃至世界认可我们的文化,也才能丰富我们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 2、改进英语教材内容,平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英语专家和出版社应该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在选材上应有意识增加一些英美人士撰写的关于中国文化或人物介绍的文章,以保证学生有足量中国文化的输入,有足够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比如可以涉及中国饮食文化(如酒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在教材编排方面,将文化融入教材,采用以文化主题为主线、语言内容为暗线、双线并用的做法,尽量为学生创造文化语境(王维平 2009)。这样,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就会增加,中国文化术语英语表达就会趋于标准化,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就会减少;他们也会因在跨文化交际中宣传中国文化而感到自豪,反过来也能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交际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外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与他者文化之间以及他们各自相关的语言、文化对话性的互动过程”(韩晓蕙 2014)。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而不是简单的母语文化适应英语文化。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鼓励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独立,帮助他们认识到平等的交际才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在交际中要客观地展示母语文化。只有在思想上做到两种文化的平等对待,才能在学习实践中给予两者平等的关注,才能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华瑛 2010)。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在学习中加大两种文化的对比,使得两种文化成为对方积极的、正面的参照体系,实现相互的“正迁移”(王素敏 2005),也才会注意母语文化的知识储备和积累,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 当然我们也需要加大中国文化的宣传力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应多举办宣传中国文化的比赛或是娱乐节目,让更多的友人认识中国、宣传中国。 中央电视台举办摄制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诗词大会”美美地宣扬了中国文化,也给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 总 结 总之,“一带一路”为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给世界认识中国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提升我国的文化形象及文化影响力,培养和增强我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加强我们的母语文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兼顾母语文化积累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同时,我们要完善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有统一的英语表达,学生才会对两种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改变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化知识失衡的状态,就能搭上“一带一路”战略传播中华文化这趟顺风车,解决或减缓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2000-10-19(4). [2]赵凤玲.“从‘文化失语到‘文化渗”[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曹爱军,陈思 .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华文化 “走出去” 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6). [4]马杏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融入中国本土文化[J] . 沙洲职业工院学报,2006(4). [5]张伟.文化遺产与“一带一路”中国文物报,2017-06-14. [6]张国祚.坚持文化先行 共建“一带一路”.经济日报,2017-06-16. [7]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 [8]王素敏.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9]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0]曾婕,沈壮海,刘水静.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及其实践研究[J].汉江论坛,2016(2). [11]王维平.英语文化教学反思——兼谈“文化失语症”[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5). [12]韩晓蕙 .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4(3). 作者简介 杜新芳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梁怡萌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级学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