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陕西省森林旅游产品升级策略研究 |
范文 | 姜昕?罗添元?邵砾群 【摘 要】 陕西省的森林旅游业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相对广阔的潜在市场,然而其发展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却有些落后,主要存在规划滞后、投入不足、内容初级、形式单一等几个问题。资源开发层次普遍较低,未能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产品和服务缺乏特色,千篇一律。本文从景观美化、文化嵌入、休闲娱乐项目开发与环保产业链打造四个角度切入探讨陕西省森林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升级策略,强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精品。 【关键词】 森林旅游;生态旅游;绿色经济;休闲度假;环保产业 陕西省拥有丰富而质优的森林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然而同国内其它一些省份相比,陕西省的森林旅游业发展并不理想。无论从接待游客数量、旅游业总收入、人均消费以及直接带动相关产业产值来看,均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与其相对优越的旅游资源极不匹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森林旅游的产品开发方面,一直存在着规划滞后、投入不足、内容初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源开发层次普遍较低,未能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同质的森林资源在空间上出现频率较高,有的甚至在近距离空间内并存,导致出现形象遮蔽。此外服务品质和附加值较低,休闲度假类产品较少,不能满足游客真正所要购买的放松身心的需求,因而还不足以吸引和保留更多游客。本文从景观美化、文化嵌入、休闲娱乐项目设计和环保产业链开发四个方面研究陕西省森林旅游产品的升级策略,探讨如何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美化特色景观 尽管现在森林旅游的主要模式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但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在整个旅游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不论什么形式的森林旅游项目都必须有旖旎的自然风光作为大背景方能吸引游客。因此在开发项目前首先要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客观评估旅游资源价值,做出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最好优先开发具有不同特色的资源,以优化产品结构。[1]具体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首先,既然森林是森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运营者在项目选址时,应尽量选择森林覆盖率高、郁闭度高、林相完好的区域,特别是有大量高大挺拔的乔木,树冠形状规则整齐,枝繁叶茂。如果有成片审美价值较高的树木,如枫树、槭树、银杏、白桦等可以形成“彩林”,或者成片的木本花卉如桃花、樱花等可以形成“花海”,则应重点开发。 其次,森林往往与山岳景观相伴而生,所以选择山势高低起伏、陡峭险峻、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或幽深的峡谷,或多有奇石及各种地质奇观,或多有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或云海、日出、雪景效果佳的区域,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因为同时可以满足游客登山、探幽、赏奇石、滑雪等各种需求。如果是丘陵地区的森林,最好与草原相依,可以开发出骑马、滑草、篝火晚会等项目,又是另一派风情。 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绿色,“大水大绿”是近年来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的重点。陕西秦岭一线及以南的水资源相对丰富,至少明显优于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所以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一定要充分重视有大量纯净、优质水资源的区域,尤其是能形成各种泉、溪流、山涧、瀑布、潭、湖泊甚至江河等秀美水景的片区。另外,泡温泉是一项受大众普遍欢迎的休闲娱乐项目,存在温泉资源的地方更应成为考虑的重点。且不论秀美的水文景观对所有旅游者共同的吸引力,它在来自陕西及临近省份中秦岭以北地区的游客眼中更是格外有魅力,而这一部分客源恰是陕西森林公园的主要潜在客源,所以用“水”来抓住比我们更缺水的地方的游客的心,这一思路笔者以为很值得本省的森林旅游经营者借鉴。事实上陕西省秦岭、巴山一带现有的森林公园绝大多数都将这一思路贯彻得很好。 游览路线与设施的规划科学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游客的审美体验。例如游览路线尽量串联上述山、水、石、林、气象景观等各类精品景点和野生动物出没处,在最佳视点修建观光台、亭、塔、廊、桥等观景设施。沿风景道和观景设施处最好能使游客全方位、多角度观赏和体验旅游资源,特别注重提高景观的开放性,增强其“旷”美特色。以“看树”为例,传统的观光方式受到自然地势及游道的限制,观赏视角多为树下和山顶,很难令游客全方位领略森林壮观的美景。若能合理规划游道并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观景设施如穿梭于树腰间的绳索木桥、大跨度峡谷长桥、钢化玻璃建造的峡谷空中悬廊、透明材料搭建的多层观景平台、以及伫立于山腰或水边的观景阁楼等将游客的观赏角度从单一的树下向树腰、树梢、空中拓展,使游客的活动空间由林间游步道向林中、林巅、空中扩展,必将大幅度提升旅游观赏的效果。[2] 另外,有一点必须要特别提出,就是为避免出现景观雷同,最好将初步筛选出的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每一类当中优先开发出最顶级的几个片区,勿要使开发出的旅游项目集中在同一类别下。[3]陕西省内的森林生态旅游可归类为四个主题:秦岭山地森林生态旅游、巴山山地森林生态旅游、黄土高原森林生态旅游、长城沿线森林生态旅游。为充分体现差异化、个性化,避免出现形象遮蔽,除过选择不同类别的景区作为开发的重点外,各景区在具体的景点设计上,也要尽可能突出特色,避免相互抄袭,千篇一律。 二、嵌入特色文化 除过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外,成功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往往还需要找准当地人文传统和自然景观的结合点,充分挖掘与自然景观相适应的文化内涵,通过满足游客深层次的文化体验需求来赋予景区独特的文化魅力。森林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与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还能够体现在不同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上。通过科学组合各类旅游资源,构建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联动发展。由以往“各扫门前雪”式的单一景区经营思路向网络化复合型经营思路转变,有利于发挥多景区优势互补的规模效益,形成强势品牌。[4] 森林旅游中可以挖掘和利用的文化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植于森林本身的文化内涵包括竹文化、茶文化、森林哲学、森林美学、园林文化、修身、医药、养生等,以及人类在森林中孕育的技术与文明,如造纸术、种植技术等。 第二类是宗教与历史文化内涵。这方面陕西省的资源尤其丰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厚重的积淀是别处难以匹敌的,完全可以与自然生态景观很好地融合、相互映衬与联动发展。能够呈现宗教与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一般包括寺庙,重要历史人物的出生地、陵寝、居所或主要活动场所,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遗迹,古代文物的发掘处和展览处,乃至广为流传的神话、民间传说的源头等等。陕西省的旅游行业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有楼观台、华山的道教文化、骊山华清宫唐代沐浴文化、桥山黄帝陵华夏始祖祭祀文化,以及延安国家森林公园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发掘等等。 第三类可以概括为民族、民俗、乡土文化积淀,如关中农耕文化、黄土高原民俗文化等。这一部分往往最能突显地方特色,从而避免成为他处经验的复制品。延安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陕北民风民俗展示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体而言,与文化产业的完美结合既是森林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推动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重要力量,陕西多数森林旅游产品对上述文化的开发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开发特色休闲娱乐项目 鉴于目前旅游消费的热点正在由“拉练型”的观光游向“享受型”的休闲度假旅游转移,游客日益重视包含健康与休闲元素的新型旅游项目,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感官体验的需求。需要将其升级为以观光为主的复合型体验旅游产品,在整个行程中多培育享受型、兴奋型休闲娱乐项目,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如此方可在未来的旅游业竞争中取得先机。 森林休闲度假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具有良好森林环境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地停留一定时间,不以游览风景名胜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方式。[5]游客消费该类产品的动机即是远离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通过将自身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体验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思维的多重审美感受。因而高质量的精品温泉、度假山庄、森林人家、山地度假设施等现在越来越受欢迎。 生态健康是森林休闲度假旅游所包含的另一重要理念。现代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热辐射、光辐射和放射性辐射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而林间的烟尘和细菌含量很少,且存在着大量的负氧离子与植物精气,据此开发出的森林浴、天然氧吧等产品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游客的舒适感,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帮助其修复身心损伤。所以城郊型森林旅游地可兴建森林养生康体会所,满足城市居民周末养生康体的需求。远郊森林旅游地可针对短期、长期养生度假需求,分别建设养生度假村和养生公寓,还可针对康复养生需求,发展森林疗养医院。[6] 最后,以环境协调为原则,在林间适当位置适度布置游乐设施,也是开办休闲度假游不可或缺的项目。其中可使游客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户外休闲活动包括骑马、烧烤、划船、游泳、森林温泉Spa、品茗、采摘、林木培育DIY等;强健体魄、磨练意志的运动包括登山、攀岩、溯溪、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引起游客兴奋的刺激性运动包括漂流、滑雪、狩猎、林间滑索、蹦极、山林高空滑翔等;还有,注重提高游客参与性与认知的活动包括观赏动植物、冰雕、秧歌、腰鼓,以及珍贵野生动物认养等。 四、打造特色环保产业链 注重旅游地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当前旅游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这种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被称为生态旅游,它以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通过弱化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来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保价值实现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多数森林公园的游客量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在特定季节和节假日游客数量激增,人满为患,而且旅游活动的地理分布经常比较集中。这种游客访问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的现象给森林公园的局部生态系统造成突发性压力,导致其超负荷运转,时常会超出森林环境所能承载的极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7]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区的空间范围和活动项目,通过适当淡、旺季价格差和精心设计的游览路线来协调客流分布,确保旅游业在资源环境自我调控的范围内发展。此外还需特别重视培育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将环保教育融入游客的全部行程。还可通过科普教育来培养游客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与珍视,从而加强其约束自我行为的动机。[8]这方面澳大利亚的旅游行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比如导游会不断向游客灌输“环境影响最小化”理念,向游客介绍政府的环保规定,提醒游客做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杂物,什么都不带走”。 除过对游客的管理和教育,森林公园还应将环保理念融入对景区内服务设施的开发管理中,以求全面减轻生态压力。鉴于游客对景区的生态压力主要体现在食宿环节,景区运营方可设计环保食宿新模式。例如采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热的能源系统,以及生态环保的垃圾及污水处理系统等。[9]森林绿色生态住宿产品种类多样,包括生态小木屋、野外房车、营地帐篷、农家旅馆、森林人家等。尤其是背包自助旅游者往往不喜欢标准化的住宿设施和浅尝辄止的观光,他们偏爱农家旅馆或原住民住所,热衷于了解当地文化。而那些休闲度假旅游者可能追求相对更高质量的享受型产品,以移动式酒店、可回收集装箱酒店为代表的生态环保特色主题酒店也许更适合他们。 在行的方面,也需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生态旅游的环保理念。大力开发徒步生态游、自行车生态游等低碳旅游线路;积极升级景区交通工具,尽量选择使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碳排放低的环保车辆,以图实现陕西省森林旅游的进一步低碳发展。[10] 在这一环节中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在景区内设置过多的售卖点,或任由小贩们沿游道售卖商品,会显得过度商业化、庸俗化,从而造成景区功能杂糅,破坏其自然风光和游览氛围,得不偿失。比较可行的措施是将商贩们集中起来,安置在景区出口或附近专门建设的正规卖场中进行商业活动,既环保又便于管理,还不见得会流失顾客,毕竟很多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是不愿意携带太多东西的。这方面四川九寨沟景区和三亚天涯海角景区都有成功的案例可循。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渴求一种赏心悦目的休闲生活,在大自然的绿色环境里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美的享受。因此,以“阳光、空气和森林”为主题的森林旅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欢迎。陕西省,尤其是其中部和南部,原本拥有品位较高、数量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到目前为止,陕西的森林公园除少数名胜外,普遍存在规划滞后、投入不足、内容初级、形式单一的问题,服务人员、设施和服务质量还不足以吸引和保留游客。有些尚处于起步阶段,经常只是一片森林、几个山头与其它一些旅游要素的简单叠加,距离系统地融合食、宿、行、游、娱、购、环境氛围、居民态度等多个要素的综合性产品的目标还很遥远。故而本文从景观美化、文化嵌入、休闲娱乐项目开发与环保产业链打造四个角度切入探讨陕西省森林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升级策略,强调深入挖掘资源内涵,重点体现差异性,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精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Gregory GR. Resource Economics for Foresters[M].许伍权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440-441. [2] 秦学,吴楚材,吴章文.森林旅游研究的学术生态位与学术价值链[J].中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6. [3] 陈景,葛京凤,梁彦庆.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2)122-125. [4] 罗文标.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林业经济,2013(3)120-122. [5] Wunder S. Ecotourism and economic incentives-an empirical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465-479. [6] 马耀峰,张春晖.基于瓶颈破解的我国森林旅游发展理念和产品创新[J].旅游科学,2013.27(1)84-94. [7] Che D. Developing ecotourism in First World,resource-dependent areas[J].Geoforum,2006,37.212-226. [8] Coria J,Calfucura E. Ecotour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communities: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J].Ecological Economics,2012,73.47-55. [9]邱云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2)334-338. [10]林增学,郑群明.日本森林浴基地开发特色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3(6)87-90. 【作者简介】 姜 昕(1980-)女,汉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经济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