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心理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拖延行为分析 |
范文 | 邓宇+刘钰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的视野,分析了大学生群体中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阐明克服拖延行为的具体策略: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增强自信与自尊;学习时间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合作,适当融入群体的压力,帮助减少拖延行为;试图形成有意义的“拖延行为”;接受自己,悦纳自己。 【关键词】 心理学视野;当代大学生;拖延行为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加,拖延行为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在大学生中拖延行为尤为普遍。例如:在考试前夕才K书,要交的作业不到最后一秒绝不动手;再躺五分钟就去上课等……国外相关研究显示,约有70%的大学生具有经常性的拖延行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道出了当下大学生拖延的现状。拖延行为不仅妨碍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长期的拖延行为更严重影响其幸福感和身心健康,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拖延的定义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一个复合名词,起源于拉丁语Pro意思为“以后”+crastinus意思为“明天”,故此procrastination可意译为耽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对拖延统一的界定。本文沿用Lay的观点:是一种非理性的观念,在完成某项任务活动时而进行的没有必要的推迟性行为。 二、拖延行为的具体心理分析 很多人认为,拖延行为是由于时间管理能力欠缺或是自制力缺乏而导致的。然而,拖延行为并不是一个单纯由于自身惰性和自制力的原因;畅销书《拖延心理学》的作者简·博克表示:拖延并不仅仅只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亦或是道德的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问题。 1、力求完美,惧怕失败的怀柔战略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较高。自己的表现是其能力的直接体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自己实现任何目标都没有问题。研究表明,大多数具有拖延行为的人往往担心自己所做会受到他人的评议、评判或是自我的评判与审视,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发现,惧怕自己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做得不好,达不到要求。而拖延行为正是为了处理这样的害怕和恐惧而产生的心理策略。拖延者认为他的表现不再等于能力,因为这是不完整的能力。拖延,使其不用面对自己能力的限制。 2、恐惧成功的附属条件 一部分人认为,要达到成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心血和努力,这样的条件让人望而却步。有人认为自己达不到那样的标准,因此宁愿站在原地比较好。通过拖延的行为表示自己胜利不感兴趣。他们害怕做出承诺会让他们卷入残酷而激烈的战争之中,因此,通过拖延行为是他们选择逃避较好的方式。 3、拖延行为是保持心理平衡的调和剂 个体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会进行评估,为了维护自身的自尊或是出于害怕失败,不愿承担责任、承诺,拖延行为成了其自我保护最好的铠甲。拖延行为使其免受来自别人的批判,免于陷入与他人的纠纷,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在心理上营造了一种安全与舒适感。 三、针对当下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相关建议 大学是人生灿烂美好的时光,也是人生路口启承转折的十字路口,它决定了个体未来的走向。然而韶华易逝,大多数大学生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拖延行为形成习惯,诱发拖延行为的集体式爆发,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当下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克服: 1、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增强自信与自尊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的ABC理论,对拖延行为因首先改变其不合理的信念。具有拖延行为的人往往具有不合理的信念,上文分析了其实拖延行为源自于惧怕失败而诞生的保护层,而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要求较高,事事要求尽善尽美。这样的较高期待遭遇到失败时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导致低自我效能感,挫折感。因此,适度降低其过高的期待,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合理定位,进而对现状较易满足,自信心故此得以提升,打破了拖延行为——后悔——拖延行为的循环。 2、学习时间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对时间的不合理安排与规划,是造成拖延行为的原因之一。因此要避免拖延行为的重蹈覆辙,应加强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学会计划、安排,做事有条不紊。依据事件的优先等级进行具体事物的安排,学会合理设置目标,制定计划,科学分配时间。 3、学会合作,适当融入群体的压力,帮助减少拖延行为 研究表明,拖延行为在群体的压力之中,个体的拖延行为会有所减少;而单独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容易导致拖延现象。大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当遇到自己独立做某一件事情之时,自己在有拖延倾向之时,携手邀请其他人与自己共同做事情。与他人合作,携手从事某项工作,团队的力量帮助瓦解了拖延行为的可能性。 4、试图形成有意义的“拖延行为” 在遭遇拖延的情景时,并不是去直接纠正,而是把拖延引导进有意义的事件层面。把几件有意义的事情共同提供给自己去选择,当其拖延某一个具体事件时,个体也就不得不从事另一件事进行替代。今天的大学生,其拖延行为大多占据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例如:手机刷屏,聊微信,逛贴吧,玩游戏等,把青春浪费在诸如此类上。John Perry教授认为,在拖延行为产生时,与其把时间全部浪费掉,不如给予几件有意义的事件供给自己选择,当拖延占据其中一项时,还有其他几件,这样拖延行為也就产生积极意义。 5、接受自己,悦纳自己 拖延行为的产生是由于想要守护自己的自尊,或是保护真正的自我不要暴露在其他人面前,进而可以不用正视“不完美”的自己。因此,学会真正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现那个隐藏于大庭广众下的我。只有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最终悦纳自己,按照自己本来模样生活,才能实现真正卸掉拖延行为的外壳。 【参考文献】 [1] 简.博客,莱诺拉.袁.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宣战.蒋永强,陆正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2-110. [2] 徐田子.大学生拖延症与教育环境的关系[J].高教学刊,2015.21. [3] 郝静,龙霄,王丽晓.当代大学生“拖延症”现象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8.2. [4] 何静,赵雷丽.拖延症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作者简介】 邓 宇(1988-)女,云南昭通人,助教,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