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融合与实践 |
范文 | 【摘 要】 本文简述了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合的现状,论述了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合的意义,探讨高职院校落实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融合路径:引入ISO国际质量体系,创新制度文化;引入企业经商理念,创新精神文化;引入企业岗位要求,推进教学改革;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创新行为文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人才培养路径 当前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生态中占有相当比重,但从质量上看,职业高校教育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仅囿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简单合作,一方面没能解决校企之间文化建设的就业本质要求,另一方面没有触及新企业精神的价值观教育。 一、目前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合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已开始注重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渗透企业文化还有待加强,尤其是校园管理文化、校园课程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还不够深入。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将职业高校校园文化一味拔高,忽略基本学校情况,如生源素质和学校规模等等,盲目立新。 2、培养学生的目标和要求过于单一、狭隘,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带来学校企业之间文化结合不当,学校的研修风气与企业的倡导实践风气未统一。 3、没有落实校园文化,一味高屋建瓴,缺乏立足校情与职业高校建设的办学规划的意识,脱离实践。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合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探索企业智造时代背景下,职业高校教育“新工匠精神进校园、新企业精神入课堂”的实施手段、实施内容、实施依托和渠道。实现学校企业之间精神文明的契合、学校企业之间规章文明契合、学校企业之间物质文明契合、学校企业之间课程文明契合。这对于把握职业高校时代脉搏,落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引领学生职业规划前景,塑造企业亟待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具有特殊深远意义。 1、有助于职业高校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到学生就业之后适合不适合,能不能迅速融入岗位,于企业于个人都非常重要。职业高校校园文化和新工匠精神的契合,渗透相关的职业素质与要求,这利于引领学生思维、改变学生行为,塑造学生之“人才”价值,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有所成,达到“微距离”就业的效果。 2、有助于锻造职业高校的办学品牌与形象 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信任度高低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自身办学特色。新工业精神进校园,以科技思维提升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在当前激烈的经济形势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还能有高效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快速走向社会岗位,提升自身价值,和企业共成长。学生就业率高、质量高是自身品牌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各位社会所期待。 3、有助于职业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 李克强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对新时期职业高校教育的呼吁,因循守旧、能力低下的高职教育在创新大潮的冲刷下,必然要改革,也必然要走出一条新路子。“校企全方位对接”,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能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就是当前职业高校教育的新方向,教育培养的是对社会进步有益、对个人职业满意有利的人才。企业文化的引领,将职业教育铸造成新企业的“储备库”。 三、高职院校落实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融合路径 1、引入ISO国际质量体系,创新制度文化 按照ISO9001國际质量体系的标准要求,学校把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与学校制度建设相衔接,建立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审核机制,实行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闭环管理方式。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改革,以工业精神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以行业标准建立学校教职工管理规范,塑造覆盖职业教育的制度网络。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培养师生的工匠精神。 2、引入企业经商理念,创新精神文化 引入企业经商理念,围绕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通过组织教职工座谈、教师征文、学生演讲、主题班会活动等形式,集思广益,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大讨论。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双赢”、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双赢”、学生发展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赢”,学校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宣传栏等舆论工具,通过学校领导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讲、主题班会活动等形式,宣传学校精神,营造家校双赢的舆论空间氛围。力求职业高校教育得到家长认可,社会满意、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增强职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型校企合作。 3、引入企业岗位要求,推进教学改革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积极将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融合在教学改革中。 (1)树立任务引领课改理念,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鼓励教师参加企业挂职实践,并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在各专业的课程改革中,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讨论制订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及核心课程教学标准。 (4)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在所有专业实行“三明治”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第二学年,要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中培养专业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发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差距,做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用”。学校将“工学交替”列为专业必修课程。为保证“工学交替”工作顺利进行,学校与各类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协议书,力争实现学生求学与就业零距离接轨。 4、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创新行为文化 学校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元素,通过开展企业专家讲座、商品义卖、企业参观、校园废旧物品回收、5S现场管理等多种活动,努力实现商业文化与校园活动的对接,拓宽师生企业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活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做到毕业生“职业道德优、基础知识宽、专业技术精、动手能力强、成才通道广、发展后劲足”。 综上所述,基于对职业高校校园文化的调查研究,切入学校企业之间文化的结合点,大国工匠精神引领职业高校校园文化的风向标,将校企文化建设打造成职业高校立足社会的软实力和新竞争力,以适应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陈黛琴.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 李韦璇,王金枝,张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实践研究[J].华章,2013(31). [3] 陆迎真.校企合作开展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作者简介】 张翠苹(1987.03-)女,山东青州人,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