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态度理论视角下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
范文 | 【摘 要】 文章认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民族团结教育是否有效果,就应当看受教育者是否对民族团结有正确的认知,对不同民族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是否将民族团结融入其价值观来指导实践,即受教育者是否对民族团结持有正确的态度。所以,从基于态度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态度理论;民族团结教育;研究;重要性;必要性 民族团结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稳定、安定、来往、发展、和谐的状态下,集中力量为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和结合在一起,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与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教育必不可少。胡塞尔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因此民族团结教育是否有效果,就应当看受教育者是否对民族团结有正确的认知,对不同民族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是否将民族团结融入其价值观来指导实践。 由此可见,不论民族团结还是民族团结教育及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都是一个包涵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而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正是态度的三要素,所以基于态度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基于态度理论视角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的必要之处 1、态度的认知功能决定了认知是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的基础 个体所持有的态度是个体认知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功能表述具有一定认知理论色彩。[1]2009年12月29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民族团结教育应包括“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四个认同(祖国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教育;“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教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反对暴力恐怖势力的教育;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等十项内容,[2]同时教育活动应贴近生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要相结合。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的十个教育内容不难看出民族团结教育首先是对民族团结的认知教育。只有每个人理解了周围所发生和存在的各种事物,并将获取的各种知识、经验、信息加以汇集、整理、分类,使之与各种事物相联系,令事物具有意义,使个体能够对其周围的事物有所认知和了解,才能将这种认知和了解组织进自己的态度之中。所以只有首先对教育对象完成关于民族团结的正确认知,才能让他们明白国家为什么倡导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意义,才能让他们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意识。因此对民族团结的正确认知是民族团结教育达到有效性的基础。 2、态度的工具性功能决定了情感是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的纽带 卡茨认为,人们对某一态度对象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因为这一对象对满足个体需要是有用的、有效的,而对某一态度对象持有消极否定的态度,是因为其阻碍和不利于个体需要的满足,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3]而指向团体的负性态度被叫做偏见。这种积极肯定、消极否定的态度其实也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民族团结教育是否有效果就要看受教育者是否对不同民族有积极肯定的态度。目前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对少数民族的不了解,我们现实生活中仍有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存在,持这种态度的人不能相互尊重,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民族,容易形成偏见。同时新疆暴恐事件的发生,维吾尔族无形中被暴恐分子绑架了,被贴上了标签,导致部分人对他们在情感上有猜忌、戒备和隔阂成分。情感是我们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平等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无猜忌、戒备和隔阂的情况下交往才是发自内心,真诚而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就是要消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因此对各民族积极肯定的情感是促进民族团结有效性的纽带。 3、态度的价值表达功能是评价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的终极指标 态度有行为倾向的属性,因此它对人们的行为有支配性。价值观对个体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帕梅拉和林恩1998年的研究表明,价值观会通过影响态度,从而间接地影响行为。[4]所以人们通过态度或态度指导下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或价值。民族团结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稳定、安定、来往、发展、和谐的状态下,集中力量为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和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族团结教育是否有效果必须回归现实生活,以人们的行为为终极评价指标。只有人们对民族团结拥有正确的認知,积极肯定的情感,将民族团结意识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去指导实践,形成现实生活中人人讲团结,民汉一家亲,各民族团结互助,友好往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交融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氛围,我们的民族团结教育才是有效的。 二、基于态度理论视角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性 1、基于态度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有利于形成社会态度,促进社会和谐 态度的社会功能告诉我们态度具有对社会生活的反馈机能。这种态度指的是人们对某种社会事件所共有的态度,共有的心理反应倾向。[5]我们期望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对不同民族都持有开放、包容、友好、团结的态度,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各民族友好往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从态度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积极的民族团结情感,指导他们在实践中践行民族团结,通过每个社会个体的态度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团结持有这种积极、正确的态度,我们的社会特别是多民族聚集地区的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才能不受境外势力和分裂势力的蛊惑,我国各民族同胞才能通过共同奋斗,顺利实现共同繁荣的明天。 2、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有利于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态度是后天的,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个体的某一具体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由具体事件引起的。我们培养人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就是培养他们对不同民族人民群众的正确态度。所以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机制和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增强教育效果的突破口。 首先,从态度形成三段论看,态度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逐步形成,在服从阶段教育者首先可以通过自愿服从即模仿方式引导人们认知民族团结,同时还可以设定制度规范来约束个人,从而在群体的压力下做出反应,但是这个阶段所形成的态度并不稳定,所以教育者必须及時带领人们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要求一样。这种情况下个体是由于想和他人建立一种喜欢的关系而引起态度的转变。所以教育者应该多多制造并提供不同民族间加深相互了解、认知的机会,促进不同民族人群间交往交流,有利于彼此产生好感,从而认同民族团结,最后经过不断的巩固使个体自觉的纳入其价值观体系,完成内化。当态度进入到内化阶段就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 其次,态度改变的认知协调理论和信息沟通理论为我们改变人们对民族团结已有的不正确态度,强化正确态度,提升教育效果指出了路径。从信息沟通理论可知,要想提高教育效果就必须先寻找合适且说服力强、有影响的信息传递者,即教育者本身必须是民族团结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典范;紧接着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状况进行分类或区别教育。 第三,要考虑教育信息的因素,即教育者要依据时代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更新教育内容,以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最后要考虑教育的情境及信息的传递方式,即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现阶段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已然不能令人们有兴趣且信服,这提醒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案例、图文并茂及音视频的方式结合新媒体让民族团结教育有时代气息,做到群众喜欢、大众认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熏陶,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见于人行,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另外,不可否认,目前一部分人还存在对民族团结的知行不统一及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这种思想观点和态度必须及时纠正。认知协调理论给我们指出了方法。通过及时指出人们的知行不统一造成认知失调,同时利用“反态度倡导”的方式针对个别有悖民族平等团结要求的学生进行影响,[6]引起认知失调,然后通过改变认知、增加新认知等方式达到认知协调,从而改变旧态度促进新态度的形成。 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获取民族团结知识,培养科学民族情感,践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它的有效性评估应该以受教育者是否拥有正确积极的民族态度并以此指导行为为标准,在态度理论视角下研究民族团结教育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走。 【参考文献】 [1][3] 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44.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J].今日新疆,2010(1)16-18. [4] 斯蒂芬·佛兰佐.社会心理学[M].葛鉴桥,陈侠,胡军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46. [5] 朱启臻,张春明. 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7. [6]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7. 【作者简介】 张丽娟(1981-)女,硕士研究生,塔里木大学发展规划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