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
范文 | 李霞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逐步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改进、丰富和创新我们教学的方法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认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的质疑和提出问题,促进他们逐步形成数学问题意识,让他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成功与快乐,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现笔者简要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新授知识时,变教师设问为学生发问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上问题、链接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教师要做的事情,学生只是围绕教师的设问在“转动”,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更谈不上创见.师生们都满足于:学生能回答好提出的问题,能解答好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学好数学,不是让学生回答好他人的提问,让他们做一个解题高手,而是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自己或者其他同学去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让他们感受各种数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摩擦”出数学思维的火花.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决不能是依葫芦画瓢,更不能是机械地重复.它是一种数学智能的比拼,是一种数学思想的交互.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精心、尽心的给学生创设多问的数学情境,让他们充满激情的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探究,消减教师设问、提问的权利,改变学生等着教师来提问的心理,让他们去发现数学问题.比如,笔者在教学有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没有给学生制造“拦路虎”,而是:一引导学生看清课题,让他们认真审题,指导他们思考酝酿可能与它关联的问题;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他们通过自学探究,去探寻圆的面积计算所涉及的知识点;三让学生再次表述自己的观点、发现的问题:圆的面积与什么相关?是什么关系呢?教科书上,在方格纸上画了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接着又画出用两条半径构成的正方形,这是为什么呢?圆的面积与它们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圆的面积与圆周率又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圆沿着半径平均分成若干份,能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拼成的图形与圆之间有什么对应的关系?这些环环相连的问题足以引起学生对“圆的面积”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过滤”他人的问题,学生梳理问题间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与掌握提供数学思维的支持.学生们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开展分析、实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们在发现问题中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课堂训练时,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自问 课堂训练是教师掌握学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技能和思维,培养他们数学素养的有效策略之一.按理来讲:本环节该是由学生主宰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教师牢牢地掌握了话语权,教师控制了问题的设计以及发展趋向,他们会用很多的“你是如何思考的”“到底为什么”等等牵着学生“走”,逼着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去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和引领,我们应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让他们逐步学会追问自己、反思自己,使他们学会自问自答,并在其中学会对数学知识的梳理、辨析和有效的解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和兴趣,逐步发展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如教学有关“圆的面积计算”练习时,我们没有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而是让学生先画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半圆形,引导他们自己给自己设计数学练习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共同合作后提出问题:半圆形的周长是什么?等于多少?面积呢?接着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解答后,引导他们自问:半圆形的周长由哪些部分组成,是整圆周长的一半吗?与整圆的周长有什么不同?面积呢?同时,我们让学生就此进行数学问题的改编.学生们通过他们的自问,不断地把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出:14个圆的周长怎么求?面积呢?两条半径之间的夹角是30度、120度時,我们该怎么思考呢?……可见,学生的自问,无疑是打开他们数学思维的“金钥匙”,为他们实现有效的认知构建和数学素养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三、纠正差错时,变教师责问为学生询问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出现失误或犯错是难免的.倘若我们不能有效的挖掘、利用其中的蕴含的教学价值,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是一种说教、问责,就会制约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此刻,我们改说教、责问为学生自探错误原因,让学生学会询问,学会多问自己、多问他人:为什么,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这样,学生就在学习中出现更多的灵动.如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时,有这样一题:学校食堂有45吨煤,第一周用去了13,第二周用去了14,还剩下多少没有用?就此题,部分学生的列式是:45-13-14=1360(吨).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没有厉声责怪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合作、询问:题目中的每一个分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意义相同吗?学生在相互询问中,理解了这三个分数的基本意义,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充分认识到具体数量与分率的关系:题中45是一个具体数量,13、14是分率,它们表示单位“1”的几分之几,它们不能直接进行加法.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询问,丰富了认知,纠正了错误的想法,提升了数学思维水平. 数学问题是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发动机”,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得以激发,它更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催化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合理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