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儒家“和”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
范文 | 李明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儒家“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之困境,从构建团队精神、激发创新意识、提升道德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儒家“和”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儒家“和”思想;企业文化;文化建设;价值 儒家思想“和”,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又包含着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它不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态度,而是有着丰富内涵,既包括基本理念、价值,又包括运用原则和方法的一个思想体系。[1]儒家“和”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早已渗透到国人的思想行为之中。时至今日,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说法依然广为流传。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充分挖掘儒家“和”思想深刻内涵,将理论逻辑和价值表现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儒家“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以唤醒优秀文化潜能与活力,助力企业繁荣发展。 一、儒家“和”思想 1、“和”思想的提出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 。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鲁国人孔丘创立,并随时代需要和实践要求不断发展。春秋时期,积极层面是文化繁荣、“百家争鸣”,消极层面是思想混乱、“礼坏乐崩”。在这种学术环境中儒家“和”思想应运而生。具体来说,孔子主张以礼治国,通过恢复“周礼”来重建礼乐制度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同时主张“仁者爱人”,用爱人之心调解和谐人际关系。由此形成了修身以德、為政以德为中心的“和”思想体系和实践经验。 2、“和”思想主要内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为“中”。当人的感情宣泄出来,且保持恰如其分,也仍是“中”。“和”来自“中”,是“中”的表现,“中”又是调和各种心情所必需。情绪的和谐需要道德品质作为内在支撑。这是对人的心理学层面的和谐问题,但儒家“和”思想不限于此,还对“和”的依据、方法、表现、价值有着深刻认识。具体表现在“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和合能谐”、“以和为贵”等方面。 (1)“和实生物”。“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多样性的统一可以生成万物,单一的雷同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是多样性统一,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一统。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那就还是原来事物,不可能产生新事物”。[3]强调“和而同”,因此能丰富、发展,并使万物不脱离“和”的统一。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而得其平衡,才能催生出新的事物从而得以发展,进而达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这是从世界观角度对和谐重要性的认识,为和谐社会建构提供理论依据。 (2)“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是孔子关于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理论的构建。“真正的君子与人相处尊重他人意见,但不丧失自己的原则,这是令人尊重的特立独行,这是令人敬佩的君子所为”。[4]“和而不同”,做人做事有包容、有坚持、有原则、有底线。“和而不同”是为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是树品立德的根本。“和而不同”认为万事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探讨事物于不同关系网络中共处。求大同而存小异,不同事物相聚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谐共生。为实现和谐提供理论方法。 (3)“和合能谐”。“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管子·兵法》)。和睦团结就能行动协调,协调就能一致。“和谐不仅是和睦协调,且是自觉追求的境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5]和谐不仅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方向指引,而且平衡和稳定社会秩序规范,调节人际关系,完善自我修养等,都十分有价值。形成全体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实现和谐的表现形式。 (4)“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贵”是一种价值衡量标准,“以和为贵”说明了“和”是儒家礼治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和为贵”是国人倡导传承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体现着“人们对和谐景象的美好向往,这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6]“以和为贵”是以“和实生物”的宇宙观为基础,深刻体现在“和而不同”、“和合能谐”等观念中,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正因为意识到有一个“以和为贵”的人生境界,且被人们普遍认同和共同向往,即以各得其所为目标,所以“以和为贵”能够激励众人为之奋斗不息,而这正是我们追求和谐的价值所在。 二、企业文化建设“和”之困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逐渐形成的,被全体成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各种困境,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困境亦需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和面对,需要企业自觉用文化的视角去查找企业发展问题的根源所在。 1、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不足 企业缺乏合作意识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较少配合、各行其是、各扫门前雪。团队合作意识欠缺,凝聚力不强,导致企业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下;员工自我价值得不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组织关系不和睦。因此,企业内部各部门也就彼此独立,相互协作意识差,导致企业管理绩效低下。自发型企业文化往往以眼前的利益为唯一导向,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其重要根源在于缺乏企业文化“和”思想的支撑,缺少“和实生物”观念的引领。 2、缺乏竞争意识,创新能力不强 “现行企业用人制度是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其核心是以劳动合同的形式把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明确下来,并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分级聘用。人员的聘用晋升仍是通过领导提名、人事部门考察、组织讨论的方式决定”。[7]聘任员工与企业签订合同后,只要没有违反纪律,基本没有过多后顾之忧。让员工逐渐走进公司安排好的舒适圈,从而愿意为了这份工作而选择“现世安稳”。由此促成守旧、老套的思想蔓延,创新、竞争便无从谈起,不利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发展。这很大程度源于竞争、创新文化建设机制的欠缺,需要“和而不同”理论的推动。 3、缺乏担当意识,社会责任不高 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相关行为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责任的“挑战”。“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弱化使得企业的逐利行为不断膨胀,对社会的索取变得更加疯狂,甚至将其凌驾于道德之上,如此一来,责任、义务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便会随之而被打破”。[8]由此,资本的逐利本质便充分显现,急功近利成为一种常态。企业的价值取向就会出现偏差,对企业价值观的树立和文化建设都会产生较大冲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便随之削弱。构建企业与社会协同发展离不开新时代“和合能谐”思想的促进。 三、儒家“和”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每一成分和因素各处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进而成“和”。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关注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管理水平;关注企业与企业成员各得其所,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明确公司使命,并与全体员工共有。充分展现“和”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和实生物”思想对构建团队精神的作用 “和实生物”的传统思想在处理各个企业、各部门单位、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是一个科学而有效的指导原则。“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实现上下同欲,同心同德,企业将出现安定团结的‘人和局面,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将其压倒。对于企业而言,‘内求团结,外谋发展的内和外争原则,是个高明的策略”。[9]已被众多企业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华为“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客户、公司、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2、“和而不同”思想对激发创新意识的作用 “‘和而不同实际上是一致性与灵活性、主旋律与变奏曲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应该建设共同的文化,树立共同的形象。因此,保持内部文化的一致性是完全必要的,这就是坚持原则”。[10]同时又尊重各下属子公司的文化差异性,结合具体实际,实事求是。在主旋律下的变奏曲,可以使音乐更富感染力,更有品味;在一致性基础上的百花齐放,更显得争奇斗艳,充满活力。海爾集团把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可见,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同一的,而是有不同,有创新,有兼容。 3、“和合能谐”思想对提升道德责任的作用 “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构建和谐企业,和谐企业的核心要义是全面建设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和谐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就是以企业组织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能够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必须要处理好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11]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关系使企业文化从员工身上得以彰显出企业的精神与灵魂,企业与客户的供应关系使企业文化从产品中体现企业的品质与价值,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正是企业与员工、企业及客户关系和谐的综合效应。国家电网秉承“积极履行电网企业社会责任,奉献爱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展现企业担当与责任,促进社会综合价值最大化。 四、总结 儒家“和”思想是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积淀的精神财富和哲学思考。其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对企业的团队合作、竞争创新、道德责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儒家“和”思想的借鉴吸收,融会贯通,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要求出发,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结合具体实际,顺势而为,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让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焕发新活力,展现新价值,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企业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层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运用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钱逊.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N].学习时报,2016-03-24.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4.18. [3] 左丘明著,陈桐生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1.148. [4] 潘光贤.君子和而不同[N].深圳特区报,2016-03-03. [5] 汤一介.儒学的和谐观念[J].中华文化论坛,1997(4)3-4. [6] 王战戈.论儒家“和为贵”思想的现代意蕴及其价值[J].齐鲁学刊,2015(5)20-24. [7] 宋海峰,刘秋香.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0(11)34-36. [8] 龙翊岚,赵松林.影响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原因[J].商场现代化,2007(522)326. [9][10] 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65-270. [11] 邵学全.赢在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方法与操作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96-97. 【作者简介】 李 明(1991—)男,陕西旬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