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李文东 摘要: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是国家助力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有效金融服务体系,是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渠道。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在新时代,如何发挥普惠金融的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金融体制创新的关键。 关键词:普惠金融 实体经济 小微企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体现为:金融资源主要流向大型企业与地方政府项目,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存在;金融资源主要聚集在城市,而农村牧区的金融服务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供给。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随后我国各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积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把农村、牧区普通群众、城市基层的贫困人口、小微企业主作为服务对象,把小额信贷作为服务的主要形式,大力发展我国的普惠金融服务。 一、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现状: 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凸显“平衡而充分”的金融服务是指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反观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供给现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三农”获得金融资源成本高、难度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金融服务的美好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2016年我国金融业对GDP贡献率超过8%,水平远超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银行业总资产达到33万亿美元,是美国银行业总资产16万亿美元的两倍多[1]。然而,我国金融业的做大做强却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融资做出贡献。相关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约五成的税收、约六成的GDP以及约八成的城镇就业岗位,而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覆盖率尚不足5%。 第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资金困难。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我国约有中小企业5800万家,其中,约有近30%的中小企业存在借贷需求。然而在这些存在借贷需求的中小企业中间,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不足半数,其余的或是贷款申请被拒绝,或是未提出申请。贷款综合成本高12%左右。 二、发展普惠金融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落实十九大精神、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是党和国家交给大型银行的政治任务; 第一,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普惠金融涉及小微、双创、扶贫、涉农等领域,涵盖范围广泛,关系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关系就业和民生改善,是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实体经济补短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商业银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地。 第二,普惠金融是一个对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业。小微企业贡献了60%的GDP80%的就业岗位,50%的税收和70%的创新,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生力军”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新动能。李克强总理强调,小企业是个大市场,业务潜力很大,要把支持小微企业看成一个大事业。 第三,普惠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撬动经济发展推动力。小微企业具有灵活性、具有广泛性、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应变能力强等特点。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小微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发展普惠金融就是在万千小企业中发现和支持未来有成长潜力的小企业,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实体经济。 三、发展普惠金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防控现状 我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与小额信贷业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杜晓山(2007)认为,小额信贷实际上是对普惠金融理念的实践。吴晓灵(2010)认为,由于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基层的贫困人口、小微企业,小额信贷必然是其服务的主要形式。虽然普惠金融的概念非常广泛,并不仅仅限于小额信贷,但是小额信贷业务却是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把小额信贷业务为切入点,分析在普惠金融政策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并且提出若干务实、有效的建议,以期在普惠金融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能够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普惠金融中的信用风险是指,出于某种原因借款人不能够按照贷款合约规定,按时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加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1.因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小微企业主等低收入群体,他们缺乏创业或生产资金,并且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抵押品的资产,所以在贷款时只能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那么在信贷过程中,抵押物对借款人的约束作用就不复存在了。 2.这个社会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和企业并没有信用记录,我国的征信体系也没有收录他们的信用信息,这使得银行在为他们办理贷款时无证可查。借款人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银行得到资金,而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约束作用很有限,一旦借款人处于某种原因发生违约,商业银行的风险就会随之上升。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的是由于交易雙方对彼此没有充分的了解,一方为了谋取私利而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过程中所承受的道德风险也会随之增加,这往往是由普惠金融所面对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由于小微企业和农户等低收入群体所从事的行业信息并不能够被商业银行充分了解,信贷活动在一个不完全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如果借款人为了得到急需的资金而刻意隐瞒自身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情况,填报虚假信息,那么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就会大大提高。 (三)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通常是指因为银行信用评价体系设计不合理、操作员的专业水平或道德意识上的缺失而导致商业银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办理小额信贷等业务时采取线上方式,对贷款的评估审核只是依靠可得数据进行分析测评,而省去了实地考察等环节。虽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节约成本,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测评结果的可靠性有待商榷。 四、打造综合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和不断改善普惠金融的社会环境 (一)推行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构建 信用信息对信贷服务有着重要影响,降低普惠金融的風险系数,需要基于信用信息选择信贷对象。我国应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构建,将公安、税务、工商等机构信息进行共享,打破信息孤立局面,确保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服务时能够查询行为人的信用等级,以此保证金融服务的风险在合理范畴之内。同时,金融机构要对客户信用进行评级,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促进信用机制不断健全。 (二)加快建设风险补偿机制 金融风险产生最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服务对象信用等级较低,存在失信行为。在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风险显著提高,政府应对金融机构采取直接补贴、设置风险基金等形式缓解金融机构的高风险,利用财政作为杠杆工具,保障更多资金向社会经济薄弱环节流通,以政府担保营造普惠金融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三)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政策 完善普惠金融税收和财政政策。普惠金融具有极高的政策性,利用政策将资本更多流入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利用收税和财政倾斜,确保普惠金融能够更加完善。 要加强金融监管,确保普惠于民。普惠金融对象为弱势群体,该部分群体在信贷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放宽该部分群体的贷款容忍度,但是,要注重信贷过程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及时关注该部分群体信贷资金使用情况,以此降低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金融视线赵萌普惠金融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2018).19. [2]金融视线李爱婧普惠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问题分析.(2018).17. [3]财经聚焦乔世政普惠金融如何更普惠.(2018).06.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呼伦贝尔海拉尔学府支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