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的策略 研究
范文

    汤敏

    

    

    

    摘 ? 要:在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支付市场呈现出新趋势,银行新兴支付和非银行支付正逐渐成为“新宠”。为应对农村地区非银行支付竞争,通过SWOT分析,商业银行应精准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准确把握外界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布局农村支付市场。为此,商业银行要健全支付结算配套机制,夯实支付市场主导地位;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抢占移动支付市场;注重多方务实合作,构建互助共赢支付新生态;加强农村支付产品创新,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商业银行;农村支付业务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2.008

    中图分类号:F830.46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3-9031(2020)02-0050-09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新型金融业态的数字金融应运而生。数字金融促进商业银行通过“创新驱动”、“数据驱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专业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与产品。与传统金融不同,数字金融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点,是扁平化、平台型的金融,是普惠金融最优形式。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首次对数字普惠金融予以明确定义,即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这是全球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对全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涵盖了支付、转账、储蓄、信贷等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其中,数字支付以其方便快捷、成本低、覆盖面广、包容性大等诸多优势,极大程度地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及渗透率,是数字普惠金融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数字化水平迅速提升,数字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数字化运用场景日益丰富。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占网民总人数的26.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①。在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下,农村支付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商业银行在农村传统支付领域的优势正逐渐被吞噬,新兴支付体系迅速崛起②。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农村支付业务发展趋势与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创新支付产品与服务,稳步增强在新兴支付产业中的地位,全面助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二、我国农村支付业务发展趋势与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支付业务主要是以现金支付,银行柜面转账、汇款、缴费等支付结算业务为主,其他类型支付方式较少。从2015年开始,随着数字金融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村支付环境得到优化,支付服务和产品不断创新,支付工具日益丰富,用户体验持续升级,农村居民对新兴支付接受程度显著提高。具体来看,我国农村支付业务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支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农村支付业务发展与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近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农村支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付布局不断优化,农村支付业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见表1)。一是农村银行网点覆盖面更广,支付结算业务盲区收窄。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地区银行网点12.66万个,较2015年增长了4.03%。二是城乡支付服务差距缩小,农村金融机构加速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截至2018年末,农村地区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银行网点9.58万个,较2015年增长15.28%;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银行网点4.48万个,较2015年增长9.07%,基本全部覆盖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三是农村自助支付服务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末,农村地区布局ATM机38.04万台、POS机715.62万台,较2015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四是线上支付渠道平稳增长,助农自助支付服务功能弱化。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22亿,线上支付渠道拓展稳步推进,而其他自助服务终端(如多媒体终端等)及助农取款服务点(包括加载电商功能)已连续几年减少,服务功能持续弱化。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付体系已基本成形,支付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资金清收能力明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

    (二)银行传统支付地位有所下滑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社会认知意识和交易观念落后,对传统现金支付十分依赖,但现金丢失难以弥补,交易结算效率较低、成本较高。近年来,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我国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运用越来越普遍,为农村各类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ATM、POS和其他自助服务终端等电子支付业务为主,汇票、本票、支票等票据工具在农村实际支付业务中基本没有推广使用。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交易额已达230.74万亿,较2015年增长了17.7%。其中,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为主的银行新兴支付方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且自2015年以来,交易金额占比逐年上升;而以ATM、POS和其他自助服务终端(如多媒体终端等)等传统支付方式交易金额占比逐年下降,传统支付优势逐渐削弱(见图1)。可见,在农村支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客户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尤其是对新兴支付方式的接受程度逐渐提升。

    (三)手机银行支付逐渐成为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手机银行支付越来越受农村支付市场的喜爱,有利于农村普惠金融实现。一方面,手机银行支付能够迎合农村资金供需双方;另一方面,手机银行支付可以与移动运营商、邮政、商户等结合,通过服务点优势,创新系列金融服务模式,非常符合我国农村实际需求。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正逐步把拓展手机银行支付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手机银行支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末,手机银行支付业务笔数高达93.87亿笔,比2015年增长198.1%;手机银行支付业务金额高达52.21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281.65%。而网上银行与电话银行业务支付方式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网上银行支付业务基本保持平稳发展。2015—2018年,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笔数基本稳定在100亿笔,网上银行支付业务金额基本在150萬亿左右。电话银行业务则呈现了大幅下滑态势,交易金额较低。截至2018年末,电话银行支付业务笔数仅有8081万笔,比2015年下降67.8%,电话银行支付业务金额仅有925.19亿,比2015年下降79.11%(见表2)。原因在于,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创新依然局限在单一的支付渠道建设上,而手机银行支付却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术,丰富了获客、营销、数据基础等多种金融功能,为存储、信贷等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非银行支付业务成为小额支付主力

    随着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越来越流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农村支付领域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特点主要是小额、快捷、方便,旨在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近年来,非银行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小额支付主力,是我国农村支付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地区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笔数高达2898.01亿笔,同比增长104.4%,是同期银行机构支付业务的8倍多(见图2)。从交易金额来看,非银行支付机构单笔金额较少,支付总额在数量级上与银行机构差距明显,但仍呈现高速提升趋势。截至2018年末,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网络支付业务金额共76.99万亿元,同比增长71.11%,是同期银行机构支付业务金额的三分之一。其中,互联网支付金额2.57万亿元,同比增长22.57%;移动支付金额74.42万亿元,同比增长73.48%。非银支付机构自进入农村市场以来,便体现了极强的竞争力,原因在于非银支付机构用户粘性高、使用频率高,极大程度地扩大了支付机构业务边界。如微信、支付宝、翼支付等非银支付机构积极围绕农村用户向各行各业深度延展,全方位布局生态圈,为其支付业务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的SWOT分析

    目前,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延伸,农村支付市场硝烟升起,大量的非银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不断抢占市场,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也通过创新支付手段,加强合作等形式积极布局。农村支付市场虽竞争激励,但同时又是一片蓝海,商业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做出应对举措。下文基于SWOT 分析法,对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的优劣势和内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深入分析。

    (一)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的优势分析

    1.雄厚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一直都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深受农村客户信任。经过多年积累,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卡用户、手银用户、网银用户及商户资源,这些农户、商户产品粘性较高,对新兴支付机构的接受程度较低,具有较高的客户价值。商业银行通过简单的客户关系维护,便能轻松地将这批客户转化为新兴支付用户。相比之下,农村非银行类支付业务主要以小额支付用户为主,而商业银行可以覆盖各大、中、小各类客群和资金链,用户更为广泛。

    2.丰富的支付渠道。商业银行作为支付结算的领导者,对接了包括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农信银支付清收系统、地方同城、银联等大部分的外部支付结算渠道。同时,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具有大量的线下网点渠道,方便与客户深入交流,客户信任感更强。

    3.完善的风控体系。商业银行长期根植农村,对农村客户的信用属性、风险特征及国家政策监管等十分了解,并建立了完备的风险防范体系。对比非银行支付机构,商业银行风控技术更加成熟,数据基础更加深厚,支付结算安全性更好。

    (二)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的劣势分析

    1.创新能力不足。农村支付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个地区需求差异较为明显,而目前商业银行的支付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缺乏针对性。对比第三方支付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内部决策周期长,产品审批、设计、开发、测试、投产等环节手续繁琐,流程长,不利于支付产品创新迭代。此外,商业银行支付产品创新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支付业务创新发展。

    2.生态场景较少。近年来,微信、支付宝等非银行支付机构依托互联网高频交易平台,在农村支付市场布局衣、食、住、行、学、购、游、娱等生态场景,逐渐掌握客户行为习惯,洞悉客户需求,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成效显著。而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还是主要集中在传统支付模式的创新,虽然近几年也在手机银行等新兴支付业务上不断探索,但由于缺乏用户消费习惯、消费模式等数据,支付服务对生态场景运用较少,灵活性、多样性、个性化不足,成效甚微。

    3.用户体验不佳。商业银行设计农村支付产品都是基于稳健经营理念,核心考虑点是风险防范,这也决定了其过度重视安全性而牺牲大部分产品体验。而新兴农村支付产品,更需要极佳极简的用户操作体验。如非银行支付机构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特别关注用户支付体验,支付操作流程设计都是从满足用户需求、减少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方便用户使用等角度出发,极大限度地优化支付各个环节。

    (三)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的机会分析

    1.国家政策助力农村支付。近年来,国家已逐步加大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具体包括对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对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税收政策及对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政策等。2019年2月,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可持续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要大力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普及应用,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规范可持续发展,推动支付结算服务从服务农民生活向服务农业生产、农村生态有效延伸,不断优化银行账户服务,加强风险防范等。

    2.农村支付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升级等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业生态和产业进一步加强,为农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支付场景。另一方面,党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速农村城镇化步伐,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同比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同比增长10.7%,后者增幅均高于前者①。农村居民消费逐渐从基本的日常消费转变为高端住房、家电、汽车、旅游、高端教育、休闲娱乐等新兴消费,支付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金融科技技术迅速普及。近年来,金融科技技术快速发展,农村支付市场是重要的受益者之一。4G、5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让商业银行拓展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变得更加容易。西外,区块链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近场支付技术、加密技术等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支付服务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四)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的威胁分析

    1.支付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支付结算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基本上以行政管理法规为主,缺乏调整平等民事主体间关系的法律,专门针对农村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对农村新兴支付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用户权益保护机制等尚不明确。

    2.年轻客户资源逐渐流失。根据融360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乡镇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倾向于在支付或转账时使用微信、支付宝等非银行支付渠道。近年来,非银行支付机构积极创新,推出了系列爆款产品,如支付扫一扫、红包摇一摇、集五福等,以其便捷性、趣味性等特色,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商业银行由于支付转账步骤多、验证繁琐、手机银行操作难、故障多等问题,大批年轻用户更加喜爱使用非银行支付。

    3.农村支付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非银行支付机构正逐步将支付战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在进入农村市场的初步阶段,非银行支付机构主要是拓展转账、收单等业务,随着交易笔数的扩大,逐步拓展到理财、保险、基金、信用贷款等金融业务,最终致力于为用户打造便捷化、一站式、综合式服务,这对商业银行是极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是与日俱增。原先,农村支付市场主要由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主导,资金实力比较薄弱,竞争手段单一。如今,在国家支农支小、回归实体经济等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银行,加大了对农村支付市场的资源投入,创新了系列产品与服务,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四、商业银行拓展农村支付业务的策略与建议

    (一)健全支付结算配套机制,夯实支付市场主导地位

    随着国家对农村支付市场的大力支持及农村支付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作为农村支付结算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应不断健全农村支付结算配套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服务农村支付市场、保障农村交易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承担自身在支付深化改革转型浪潮中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农村支付业务的主导地位。一是建立与政策配套的激励保障制度。根据国家对农村支付业务的财政、税收、基建等优惠扶持政策,商业银行要制定专门的涉农支付业务激励制度,出台对应的涉农支付业务工作方案,组建相适应的涉农支付团队(如支付服务乡村振兴小组等)。二是持续强化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防范。农村客户大多是风险厌恶型,加强对支付风险控制能有效消除农村客户对新兴支付的安全顾虑,进而更有利于吸引客户。在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风险控制要重点关注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是不断丰富乡村网点、助农服务点支付服务功能。商业银行要积极推进乡村网点、助农服务点支付业务拓展,充分发挥其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独特优势,实现从传统助农支付结算、支付业务咨询等基础性服务功能向征信数据收集、支付宣传培训、新兴支付业务拓展及综合客户转化等延伸性服务功能转变,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四是加大对农村地区新兴支付宣传力度,培养农村商户和农民使用商业银行支付渠道的习惯。一方面,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做符合“农村口味”的新兴支付业务宣传,如支付送电影下乡、支付送戏下乡、支付有奖、支付有米等活动,让农民了解到商业银行新兴支付业务的安全、便宜、便捷、高效,全面提升新兴支付意识。另一方面,针对新兴支付接受程度低的区域,积极联合镇政府、村委会等农民信任的基层组织,深入村镇开展支付业务宣传,对操作复杂的新兴支付业务利用“现场演示”或“手把手教”等形式进行实操演练。

    (二)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抢占移动支付市场

    移动支付是未来农村支付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中平台是获客引流、销售银行产品、培养用户习惯、创新产品与服务、收集用户数据、拓展新兴业务的重要载体。目前,农村支付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基本是以场景式、综合性的平台为主,如微信、支付宝、翼支付等。商业银行应该顺应趋势,统一线上线下支付渠道,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抢占移动支付市场。一是注重互联网思维。商业银行要积极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从传统的信息IT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平台建设要关注安全性、便捷性,注重娱乐性,要充分展示好用、好快、好玩等特征,增加用户使用频率与支付意愿,将低频用户转化为高频用户。二是注重综合性。商业银行要以账户为抓手,推进渠道协同整合,将线上渠道(如手机银行、银行电商平台、缴费平台、直销银行等)和线下渠道(如柜台、ATM自助设备等)移植到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再打通各类金融服务账户,实现各渠道产品归类、合并、简化和各类信息共享、各业务流程对接和优化,以统一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体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注重场景化。商业银行要参照城市支付场景布局,积极拓展三大通信运营商、农业企业、农村电商、集市商贩、电网、学校、医院、加油站等农村支付市场主体,围绕农村客户各类生活场景创新农村支付产品与服务,并嵌套到综合服务平台上,与银行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共同构建“场景+金融”生态圈。四是注重开放性。商业银行打造平台要秉承“开放”的理念,坚持内容开放、技术开放。在符合监管法规的条件下,支持符合条件的客户把外部软件程序、共享信息等对接到平台,同时也支持先进技术引入与输出,使客户能够享受到更多实在的增值服务。

    (三)注重多方务实合作,构建互助共赢支付新生态

    农村支付市场参与主体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其他支付业务主体合作,实现优劣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农村支付新生态。一是加强与镇、村等地方政府组织合作。长期以来,政府机关都是商业银行最核心客户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必将获得更多的支农资金。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沟通交流合作,大力拓展代收代付代缴等对公支付业务,实现政府项目全面归行。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当好地方政府“好帮手”的角色,积极配合政府相关涉农政策落地,与政府搭建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二是深化银行间联盟,共同做大农村支付市场。目前,如阿里、腾讯旗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都是全国性的机构,资金雄厚,用户体量大,能够独立打造属于自己的支付帝国。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资金量较少,客户区域性较强,单个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抱团取暖,积极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三是积极探索异业联盟。商业银行要基于自身优势,探索与第三方支付、农业龙头企业及大型农村电商平台、大型农村社交平台等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商业银行通过异业联盟植入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客户,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技术共享、场景挖掘,创新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四)加强农村支付产品创新,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非银行支付机构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农村小额支付市场,其后端账户体系虽由商业银行控制,但前端支付场景已被隔离,客户与银行的直接关联已被阻断。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形势,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推进农村支付产品创新,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激发产品创新潜力。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采用扁平化的组織架构,激发创新潜力,提升产品上线效率,抢占农村支付市场。二是积极引入新兴技术,丰富非现金支付工具。商业银行要大力引入NFC支付、条码支付等较为成熟的新兴技术,探索使用指纹识别、声波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不断丰富支付介质、简化支付流程、提升支付安全。三是加强农村支付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商业银行比较缺乏既懂新兴支付业务创新,又懂农村支付市场、懂农村特性的人才。商业银行要加强员工培训,鼓励员工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技术,用创新思维推进业务变革,鼓励员工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支付市场规律,打造一支有深度、有高度、又接地气的创新性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孙天琦.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背景、框架和展望[J].清华金融评论,2016(12):29-33.

    [2]郑美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J].农村经济,2019(3):96-104.

    [3]廖原,朱燕燕.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移动支付推广的SWOT分析——以汕尾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8(12):71-74.

    [4]GPFI.二十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R].2016.

    [5]谢平,刘海二.手机银行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路径[J]西南金融.2016(7):3-7.

    [6]王兆阳.互联网时代农村支付变革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7(11):53-5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