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培养目标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范文

    

    摘要: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力量之一,高校在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改革意见,进行分级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更有针对性地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进而为国家输送既具有实操技能,又具有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型会计人才。本文基于会计教育与培养目标,从会计课程设计和高校会计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会计教育的不足,并在重新定位会计培养目标并考虑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对会计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以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合理地优化。

    关键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改革

    一、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目前,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但大体上都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显然,这种模式严重偏离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2003年以来, IFA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推出了许多有关会计教育的国际标准,主要有专业会计师的国际教育准则和职业后续发展等,这对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在国内发展、实施和协调教育标准与要求非常有帮助[1]。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国际趋同,培养适合国际需求的会计人才。作为培养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摇篮,大学在促进会计人员综合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改革意见,进行分级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更有针对性地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进而为国家输送既具有实操技能,又具有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型会计人才。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先后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政策,为我国培养新型会计人才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如何优化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以达到新时期国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职业中专,职业大专,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不同,其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应该实施分层教学,而不是一刀切[2]。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针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都不太明确。许多学校都采用教育部的教育目标,例如“培养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顶尖财务人员”“培养理论扎实,技能丰富的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等。这些培训目标太大,无法发挥指导作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因此,职业院校和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有所不同,而不是使用相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2]。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为会计教育指明方向,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应恰当具体地反映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积极推进会计专业教育系统的建立,用以实时检测和评估会计专业教育的状态,掌握会计专业人才的现状和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3]。

    二、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单一,不具有针对性

    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而应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应有的技能,以及更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会使他们一生受益。研究发现,大多数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全才+专才”的模式是最好的会计培养目标[4]。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来建立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应区分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

    (二)会计实践课程形式化,成果不理想

    以“强能力,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高校陆续增加实训课程和应用型较强的课程的比例。以邵阳学院为例,实践类课程通常包括三种,即认知实践,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环节,这些构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这些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受重视,比如象征性地要求学生外出参加半年的实习,学生难以从实践课程中获得期望的成效。

    (三)现有课程体系不太注重受教者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制定会计专业培养计划时,高校应适当增加会计类相关科目课程的数量。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才是会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会计高等教育中,教学生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建立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信,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课程是教与学之间的通道,也是學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媒介。因此,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对促进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应该逐步发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这有利于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工作。

    三、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模式

    (一)正确定位会计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计划,定位培养目标,是所有学校进行教育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为会计教育指明方向,也是会计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各种课程组成且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会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变革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二是从获取专业知识向改善知识结构转变。作为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知识的转移很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会计学习者中,有55.9%的人渴望成为应用型人才,有42.9%的人渴望成为兼具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复合型人才,而只有1.2%的人原意成为研究型人才(见表1)[5]。由此可得,超过9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以应用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异的实践技能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在对会计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时,应考虑以下四项原则:第一,先进性。会计培养目标的先进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会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需求;第二,科学性。会计学科的发展要遵从其内部发展规律。所以培训目标也应符合会计学科内部发展规律。第三,适应性。会计学科培养目标应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第四,可操作性。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与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环境保持一致。

    (二)提高会计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注重实效

    要想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教学目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纽带。要从事会计工作,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处理流程,更加要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校面授,或者提供平台供学生网上自主学习会计经验,都能起到一定的实践能力培养作用[6]。我们应该要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安排更优质的实践课程,而非形式化地要求学生外出参加半年的实习,这样根本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果。找出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以及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是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的关键。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全面发展

    在新形势下,会计人才应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知识储备。因此,会计教育应加强基础素质教育。对课堂形式、授课方法进行创新,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提升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升,着重点在于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应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奖励机制和反馈机制,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课程体系改革应以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为指导,跟上国际发展潮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

    四、结语

    会计高等教育发展应跟上国际的步伐,加快培养模式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不应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应具备的实践技能,而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会计诚信教育,并使其牢固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应加强会计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学生的个人修养与职业素养。通过以上的会计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措施,既为学生搭建了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又使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交互式学习模式,培养既具备高尚品德,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端会计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宋祉健.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2):119-121.

    [2]袁奋强,王志华.新型会计人才“分层+分型”培养框架构建——基于供需矛盾與创新驱动视角[J].财会通讯,2019(19):44-49.

    [3]林功.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分析[J].纳税,2019,13(28):112-113.

    [4]阳秋林,唐洋,胡海波.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基于对南华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调查的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05):108-111.

    [5]刘娟娟.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07):248-249.

    [6]苏佳玲.互联网思维下地方高校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金融,2019(23):101-102.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思维下会计经验校内教育模式探析”(项目编号:2018JG20)。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会计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