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百货店2017:会折腾就有希望 |
范文 | 老笑 百货店边缘化趋势仍在继续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对百货业的看法引发我对百货店的思考。 百货店作为主流零售形态的历史使命可能已经完成,“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在整个零售市场之中,百货店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购物中心、社区超市,从曾经的主角沦为配角,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之事,恐非人力所能逆转。 这一点,从不少百货企业连续4年业绩下滑,从“关店潮”愈演愈烈可以得到印证。并非百货企业不愿努力,事实上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转型、调整、创新、尝试,但在“L”型经济走势之下,在零售业走向“个性化”时代,百货店下行的趋势未见根本性转折。 存活下来的百货店价值将会放大 未来几年伴随物业租期届满、经营难以为继等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百货店倒闭,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零售形态,百货店不会彻底消亡,就像过去连锁超市强势崛起,但很多街边小店、社区商店依然鲜活—样,存活下来的百货店未来一定会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现在的情况很明朗,百货店的前途不外乎两个:一是购物中心化,走多元化、體验式Shopping Mall之路,通过整改扩建,把门店变成兼具休闲、娱乐、文化、社交等立体服务功能的生活化消费场所,让百货店不再是单纯的买买买之地;二是走“小而美”“小而精”的主题百货、垂直百货之路,就像电商中的聚美优品、唯品会一样,在“大而全”上无法与天猫、京东等大平台抗衡,就在专业、细化上寻找出路,如聚焦于某个主题或某个品类及少数品类组合,也在夹缝中生存,活得滋润。 越来越多的百货店关门停业之后,百货店就进入了一个存量市场,这时的百货店,更多的是自有物业,且一般地段较好,面积较大,这些百货店一旦适应了消费者和市场变化完成转型升级之后,其价值将会大幅上升。 比如,银泰武林、武商广场、南京中央、南京金鹰等大型百货店,在实施生活化、体验化转型之后,其聚客能力、销售水平将远胜出同等规模的购物中心,即使尚未完成转型改造,也完全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转型升级。未来能存活的百货店,可能以这类优质店为主,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类百货店都不可能消亡。 是不是小型百货店就没有机会呢?也未必。上海K11购物中心的面积也只有3万多平方米,百盛优客首店的规模也不过5万多平方米,规模都不大,但都非常鲜活,非常滋润;被誉为“新零售第一店”的盒马鲜生,首店也只有区区4000平方米,但据说产出相当于数倍规模的大卖场,这说明,面积和地段都不是问题,关键要能适应变化,会“折腾”就有希望。会折腾就有希望 曾经,百货业有一句名言“好店是调出来的”。在此前的“黄金时代”,这种调整更多的是品牌升级,就是不断地引进新的高档品牌。但在经济持续减速、市场深刻调整、消费回归理性的变局之下,百货店的调整必然要涉及商品业态、环境体验、营销宣传、技术保障等更多维度,也就是说,百货店需要更大力度、更高频率、更广范围的“折腾”,“折腾”才有活力,“折腾”才有希望。 百货店“折腾”的重点在哪里?最主要的在四个方面: 一是“折腾”商品。 百货店生意不好,并不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凭空消失了,而是百货店的商品结构老化,未跟上消费需求变化。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百丽系鞋履过去非常强势,基本不愁销路,但在互联网品牌的对比之下,百丽系品牌价格偏高、变化缓慢的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过去的“垄断式”优势几乎土崩瓦解。 再如,精品女装的年轻化、时尚化是已成趋势,颜色、款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运动装、运动鞋的时尚化也成潮流,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基本功能,对其风格、外观、购买的便捷性等都有了更多的要求。 为什么?消费者变了!今天年轻人不同于过去的年轻人,今天的中年人也不同于过去的中年人,甚至今天的老年人与过去的老年人相比也有很大差异。过去的老年人的学历、收入总体上不如现在的老年人,消费中更注重节省,现在的老年人不少也讲究品质,追求时尚,将来80后、90后进入老年,也必不同于现在的老年人。 即使是生活必需品,过去人们更看中的是商品的价格,今天的人们则更关注品质和健康,比如过去反季节蔬菜、水果很受欢迎,而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蔬菜水果,过去很多人喜欢喝可乐等碳酸饮料,现在更多地喜欢喝鲜榨果汁;过去人们喜欢保质期长的食品,因为便于长久存放,现在的都喜欢鲜食,因为怕防腐剂,怕各种添加剂。为了买到天然健康的食品,人们不惜付出更高代价。 总体上,百货店的商品在更新上落后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变化,所以很多年轻人热衷于上网消费,因为网上不仅上新更多、更快,还更便宜。百货店“折腾”新商品有三条好途径: 首先,加快新品牌引进步伐。网上热销的,购物中心热卖的,市场反响良好的,凡是消费者喜爱的品牌,都可以吸引进店。 其次,大胆引进互联网品牌。成都、广州等地已有淘宝品牌入驻实体店,小米体验店落户上海大悦城,市场反应良好。当前,三只松鼠、茵曼等互联网品牌加速线下开店,也为百货店接纳互联网品牌提供了契机; 最后,倍鉴跨境电商的做法发展自营。百货店以传统的手法如品牌代理做自营模式太重,资金占用太多,库存压力太大,短时间内难有重大突破,可以借鉴跨境电商的玩法,参考名创优品的模式,独立出一处专门的地方,以集合店的形式,发展买手制百货,既能适时补充新商品,又能有效规避风险。 二是“折腾”业态。 很多百货店的体验业态就“老三样”:餐饮、儿童游乐和电影院,如果不及时“折腾”,时尚一长,对顾客的吸引力必然削减,要尽快“折腾”起来: 一方面要增添新业态。进一步压缩零售业态面积,特别是商务正装的经营面积,以及与主要竞争对手存在严重同质化、但没有明显优势的品类。事实已经充分证明,经营面积压缩并不必然导致销售业绩减少,百货店完全可以根据经营数据,腾出更多的无效经营面积做业态,向音乐、美术、运动、萌宠等更多的领域跨界,形成独家优势、独特体验。 另一方面要优化升级原有业态,走差异化经营之路。比如餐饮,百货店受限于面积,不可能在主题餐厅上与购物中心竞争,但可以顺应餐饮业零食化、小吃化、甜点化发展趋势,重点引进地方美食、特色轻餐,既可以形成差异,又成避免正餐的翻台率低的限制。再如儿童游乐,不要与大型综合体正面抗衡、直面竞争,怎么办?做它没有的,它不是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吗,我就为学龄儿童甚至是青少年量身定制。因此,业态的合同不宜签得太长,一般轻餐以两年为限,如果签得太长,无异于自缚手脚。 此外,百货店宜大力引进互联网化的体验业态,如当当网准备加速线下扩张,首店落户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取名“梅溪书院”,红得发紫,大型百货店如能与之合作,也是体验的一大突破。还可以专门拿出一块地方,做快闪店,以“过时不候”为卖点,增强门店的体验性,只要百货店地段好、人气旺,快闪店也不会是购物中心的专利。 三是“折腾”营销。 百货店的营销曾经引领风潮,但现在明显落后了,话题的操弄不如电商,“城会玩”不及购物中心,似乎除了打折、满减、买送之外别无良方,有些百货店所谓的营销就是老瓶装旧酒,所以尽管促销的频率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但消费者越来越不为所动,因为早已引起“审美疲劳”,“免疫力”相当高了。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百货营销越来越困难,要做到和以前一样的销售额,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百货营销需要激情、年轻的心态,需要一支年轻的团队来“折腾”,这种“折腾”要绕开传统套路,融入更多的创意和新玩法,如天猫的直播、“buy+”、京东和今日头条联手推出的“京条计划”,注重的都是一种软渗透而非传统的“硬广”式营销。 百货店营销的“折腾”“水无定势”,但以下三个方面或可一试: 首先,选择新渠遗。有些百货店还习惯地采用报纸、电视、电台进行发布、传播,当然这些传统媒体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也因地而异,衰退是大势所趋,且效果如何难以评估。当前,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手机屏幕上,百货营销宣传也要实现阵地转移,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美团、百度等平台、网红、大V、弹窗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应该进行大胆的尝试,找准最适合自己的宣传推介渠道,避免无效的投入。 其次,“走出去”,变坐商为行商。这一点,国美电器的“宣讲营销”做法值得学习。具体方法是,举行大型营销活动之前一个月左右,从公司、门店抽调人手组建“宣讲团”,进行集中培训,活动之前的3周开始,众“讲师”分头行动,入“户”宣讲,发放“邀请券”。对“讲师”的业绩,国美会根据“邀请券”的发放量、被邀请者的到店率、消费额进行奖励。 据说收到“邀请券”的有50%的到店率,到店顾客有6成以上的会出手消费,平均客单过5000元。这种方法尽管看上去不那么高大上,但却非常接地气、有效果,值得一试。 最后,“请进来”,开放合作办营销。现在,很多消费者对各类营销促销活动很无感,百货店可以与健身中心、青少年宫、幼儿园、艺术学校等单位合作,免费提供场所,供后者办展、汇演,互相借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是“折騰”管理。 百货店当前的困境也与长久以来的粗放式管理有关,特别是有些企业销售还在增长,但利润却在持续下跌,说明管理的问题相当严重,困难的局面之下,精细管理应成为百货店的“必修课”。 当然,管理的范围相当宽泛,内容复杂,涵盖零售环节的方方面面,涉及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只有多“折腾”多尝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之路。技术是管理的重要支撑,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是百货店提升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没有数据化技术就没有精细化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的“折腾”可能也是一个技术升级的过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