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改革探索
范文

    吴天强 王振邦 黄倩

    摘 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总评成绩,分解为点名记录、作业成绩、教师评学及期末考核四个部分组成,评分的重点是点名记录和作业成绩。准时到达上课地点,记录一次有效点名,不以请假手续代替点名次数。作业任务宜结合学习动机,由难度各不相同的若干子任务组成,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方式开始,逐步体验完成任务的愉悦,感受成就式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好奇心,最终达到基于内部动机的深层式学习方式。教师评学起指导性的作用,使学生均衡协调发展。不参加期末考核的学生,课程成绩将被评定为不及格。该成绩评价方法,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使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计算机;学习方式;学习动机;成绩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属于计算机基础层次、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我校学生必须統一参加省高教厅组织的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是一门考、教分离且为标准化测试的学习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宜以该标准化考试要求为指导,使学生撑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以通过标准化测试为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成绩评价设计依据

    (一)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是活泼好动,爱发表见解,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与他们上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有关,也与上大学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关系。[1]比格斯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紧密相关。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总体方向,而学习策略则帮助实现学习的总体目标。学生通常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表层式学习方式、深层式学习方式和成就式学习方式。表层式学习方式是基于外部动机的。成就式学习方式是基于成就动机的。深层式学习方式则是基于内部动机的,其动机指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2]

    (二)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的标准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考核通常更为客观和准确,更具有可比性与较强的说服力,所以,考核标准中包含具体的量化指标,给出具体数据。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及比格斯研究得出的三种学习方式,可以推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基于表层学习方式,其学习目的是由于外部动机,即希望通过课程考核,获得学分。因此,将课程学习总评成绩,分解成点名成绩、作业任务、教师评学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其中,课程每学期点名记录数,作业任务数目,次数尽可能多,以使分数权重分散,评价更具说服力。

    点名记录为容易完成的简单任务,目的是使学生按时到达学习地点。只有与学生见面,才有可能开展教学任务的可能。难度可控的任务,吸引学生完成作业,并感到学习的愉悦性,体验成就式学习乐趣。作业任务设计宜采用易、难交替出现方式,要有波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任务难度,形成疲劳感!完成较易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较难任务则能激发学习思考。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逐步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引导学生到达基于内部动机的深层式学习方式。

    (三)公开成绩评价体系

    成绩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必须知晓,课程学习成绩如何进行考核,也就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成绩是如何计算出来,及时公开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情况,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能够杜绝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打分,也能避免学生,为了得到好成绩拉关系等不正之风。[3]一般在第一次课程上课时,向全班学生说明课程评分依据和方法,征求学生意见,获得通过后执行。课程学习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向全班学生通报课程当前评分情况,对于旷缺任务数量较多的学生,必须通知到学生本人,以督促其及时完成课程任务。

    二、成绩评价体系设计

    (一)评分比例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总评成绩分为四个部分组成,点名记录30%,平时成绩30%,教师评学10%,期末考核30%。学生准时到达上课地点,完成点名注册,计算一次有效点名记录。请假手续只能免除旷课记录,不能以请假代替课程有效点名次数。合格的平时作业任务,记一次完成作业,优秀的作业结果,记两次完成作业。期中测试记入平时成绩。完成作业有时效性限制,错过任务规定时间,不计作业次数。抄袭、拷贝的作业不计分。教师评学分数以点名记录数,加上平时成绩次数,两者的总和数值多少来进行计分,与两者最高总和次数一致的记9分,与两者最高总和相差次数不超过3次的记8分,依次类推,不超过5次的记7分,不超过7次的记6分,其余情况记5分及以下。教师评学分数设计,考虑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必须请假。例如,偶尔请一次病假,在该项的评分上只相差1分,总评分有变化,但影响不大。教师可以调整教师评学分数,但是该项总分不超过10分。期末考试成绩以考试实际分数计算。

    (二)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课程总评成绩计算方法见公式(1),该计算方法使优秀学生得到较高的分数,也能使按时到课并完成作业任务的同学得到相对较好的分数,经常旷课且不按时完成作业任务的同学,则较难通过课程学习任务。对于有特殊原因的学生,若只有少量几次的旷课,几乎不影响课程总评成绩。对于学习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通过优秀的作业成果,相对提高其课程成绩,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

    总评成绩=点名记录数×30点名记录最高次数+成绩记录数×30成绩记录最高次数+期末考试分数×30期末考试最高分数+教师评学分数(1)

    三、成绩评价体系实施要点

    (一)点名记录

    点名制度在我国高校非常普遍,高职学生上课自觉性较低,点名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可以保证学生来正常上课,提高学生上课的到课率。逐一点名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除了第一次上课,师生需要相互认识,必须每个同学逐一点名外,其余时间的课程点名,可以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要进行点名。

    点名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根据总人数来进行快速点名,在学生做任务的时候进行点名,以及吸引学生注意的提问式点名、根据缺课学生名单进行抽样点名等。平时上课需要逐一点名时,宜布置学生完成任务,同时进行点名。不管何种点名方式,要求被点到名字的学生,作出正确的示意,确认其身份后,才记录一次有效点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用专门学习管理软件,每次课程任务,需要进行登录点名。有效点名制度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强的时间观念。

    (二)作业记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业任务,通过上机操作完成。只有学生认真完成的任务,才计算一次有效作业。学生上交作业任务后,教师需要及时反馈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根据提交作业的先后次序,逐一检查任务结果的完成情况。对于不合格的作业任务,要求修正错误后,重新提交结果。

    为了避免学生直接拷贝作业,对于学生上传的任务结果,必须逐一查看。不同学生完成的作业任务,均有不同的特征,通过电脑记录的文件信息、完成任务的时间及任务的错误情况,可以判别学生是否是独立完成任务。

    错过递交时间的任务结果,不计次数,作业任务不能补交。合格的任务结果,计一次有效作业。优秀的任务结果计两次有效作业。优秀作业任务次数、人数不宜过多。优秀作业任务一般要有一定难度,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学习为宜。

    具有代表性错误的任务结果,可以匿名的形式,发还给全班同学纠错。纠错准备时间结束时,邀请同学自愿讲解,错误纠正过程,以全屏广播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第一个正确完成錯误修正的同学,记一次优秀作业。由于任务错误的随机性,和直播过程面对全班同学的心理压力,可以锻炼同学的胆识,同时吸引全班同学的关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任务上来。

    (三)教师评学

    教师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起指导性的作用。正确客观地评价,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勉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全面客观,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

    要以鼓励为主,及时、适当的肯定表扬,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体验学习的愉悦性。同时注重评价的主体,上述直播完成优秀作业的过程,即是让学生本人,得到班级同学的肯定。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评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使学生在科学评价的引导下,得到均衡协调发展。

    (四)期末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考核成绩,参加省计算机统考的班级学生,以统考实际成绩计算。没有参加计算机统考的学生,可以登录计算机统考评测系统,,以模拟测试得到的成绩为依据。无故不参加期末考核的学生,课程成绩一律不及格。

    四、成绩评价体系实施效果

    守时观念和独立完成任务能力,是目前高职学校学生普遍所缺少,却是进入社会工作所必须的素养。点名制度帮助学生强化时间观念,作业任务则培养学生按时完成工作的能力。作业任务不能补交这一规则,隐含有培养守时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教师评学在成绩评价体系中比例很低,但是起指导性作用,使学生均衡协调发展。

    该成绩评价体系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教师态度是否认真。以一班学生40人数为例,若有点名记录15次,作业任务15次,共需记录数据点1200个,其中有600次作业检查,教师作业审核工作量相对较大。

    该成绩评价体系的本质,是以足够多的数据记录,公平合理的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其优点是,通过逐次任务的累积,可以完成课程学业目标,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课程学习中,学生被动学习,一切由教师准备好,学生跟着走的现象,使学生更加清楚学习目的,也避免了教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的现象,使课程成绩评价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强.浅谈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27(1):7677.

    [2]雷斌,蔡兵,等.交叉学科研究的过程性评价理念与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8186.

    [3]李亚君.考查课讲授方法及成绩评价的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36):243.

    课题: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题(编号:TKY20170039)

    作者简介:吴天强(1977),男,汉族,浙江天台县人,工程硕士,讲师,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