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Shapley值法的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研究 |
范文 | 高翠娟 王艳秋 尹志红 摘要:在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hapley值法的高校协同创新预期利益分配模型和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并将修正的Shapley值模型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中。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Shapley值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243-01 一、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是高校与高校、研究所等单位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获得的经费支持等收益。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是指高校、研究所等协作单位对协同创新创造的收益进行的分配。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主要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创新投入因素、创新风险因素。创新投入主要指协同创新单位的资源与能力的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技术、硬件设备等;创新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 二、基于Shapley值法的高校协同创新预期利益分配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是多个单位合作的博弈问题,所以,该问题可以运用Shapley值法进行分析。该方法将协同创新所获得的全部利益分配给各协同单位,并考虑协同整体与协同个体的合理性。本文运用Shapley值法对高校协同创新所获得的利益进行分配。 设高校协同创新有n个协同单位,I={1,2,∧n},s为n个协同单位集合的任一个协同单位,v(s)为协同s效益,条件如下: (1) (2) (1) (2) 高校协同创新各协同单位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的Shapley值为: 其中, 式中, 高校协同创新的Shapley值模型避免了利益平均分配或按投资比例分配的现象,它充分考虑各协同创新单位的贡献,然后进行利益分配。但该模型假设协同创新风险损失为总体收益的二分之一,没有考虑各协同创新单位创新风险不同的问题。本文认为在进行创新利益分配时应考虑创新风险,所以将Shapley值模型进行风险补偿的修正,构建了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以调动各协同单位的积极性,并保证协同单位获得合理的收益。 三、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 某个协同创新单位资源投入越多,地位越高,该协同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本文认为衡量风险大小应考虑协同创新单位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投入。创新风险主要包括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风险系数),即创新失败的概率和创新失败的损失(风险损失)。风险系数由平均失败率决定,风险损失由人力资本、设备等决定。 协同创新单位的风险损失:Li=Ri×Ii,其中Ri—风险系数,Ii—创新投入。 协同创新各单位的总风险损失: 协同单位实际的风险损失与原来理想的风险损失的差: 经过修正的分配利益模型为: 式中, 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的建立,发现协同创新单位预期收益收三个因素的影响:各协同单位贡献大小、参加协同创新的单位的数量、各协同单位创新投入与风险系数的乘积。 四、实例分析 假设某科研项目由A校牵头,B和C校共建,还有若干其他科研所,中央财政专项拨款5亿元,A校占比为40%,共建单位B和C校占比各为15%,其他科研所占比为40%。若三方协同创新 对修正前利益分配与修正后利益分配进行对比发现,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能够对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所以,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要考虑协同单位的贡献、创新各单位的风险、创新各单位的创新投入等多种因素,这样既能保证利益分配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又能促进协同各单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 倩.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 陈 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 2012,31(8):6-11. [3]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责任编辑:王 鑫]
摘要:在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hapley值法的高校协同创新预期利益分配模型和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并将修正的Shapley值模型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中。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Shapley值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243-01 一、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是高校与高校、研究所等单位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获得的经费支持等收益。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是指高校、研究所等协作单位对协同创新创造的收益进行的分配。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主要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创新投入因素、创新风险因素。创新投入主要指协同创新单位的资源与能力的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技术、硬件设备等;创新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 二、基于Shapley值法的高校协同创新预期利益分配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是多个单位合作的博弈问题,所以,该问题可以运用Shapley值法进行分析。该方法将协同创新所获得的全部利益分配给各协同单位,并考虑协同整体与协同个体的合理性。本文运用Shapley值法对高校协同创新所获得的利益进行分配。 设高校协同创新有n个协同单位,I={1,2,∧n},s为n个协同单位集合的任一个协同单位,v(s)为协同s效益,条件如下: (1) (2) (1) (2) 高校协同创新各协同单位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的Shapley值为: 其中, 式中, 高校协同创新的Shapley值模型避免了利益平均分配或按投资比例分配的现象,它充分考虑各协同创新单位的贡献,然后进行利益分配。但该模型假设协同创新风险损失为总体收益的二分之一,没有考虑各协同创新单位创新风险不同的问题。本文认为在进行创新利益分配时应考虑创新风险,所以将Shapley值模型进行风险补偿的修正,构建了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以调动各协同单位的积极性,并保证协同单位获得合理的收益。 三、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 某个协同创新单位资源投入越多,地位越高,该协同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本文认为衡量风险大小应考虑协同创新单位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投入。创新风险主要包括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风险系数),即创新失败的概率和创新失败的损失(风险损失)。风险系数由平均失败率决定,风险损失由人力资本、设备等决定。 协同创新单位的风险损失:Li=Ri×Ii,其中Ri—风险系数,Ii—创新投入。 协同创新各单位的总风险损失: 协同单位实际的风险损失与原来理想的风险损失的差: 经过修正的分配利益模型为: 式中, 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的建立,发现协同创新单位预期收益收三个因素的影响:各协同单位贡献大小、参加协同创新的单位的数量、各协同单位创新投入与风险系数的乘积。 四、实例分析 假设某科研项目由A校牵头,B和C校共建,还有若干其他科研所,中央财政专项拨款5亿元,A校占比为40%,共建单位B和C校占比各为15%,其他科研所占比为40%。若三方协同创新 对修正前利益分配与修正后利益分配进行对比发现,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能够对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所以,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要考虑协同单位的贡献、创新各单位的风险、创新各单位的创新投入等多种因素,这样既能保证利益分配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又能促进协同各单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 倩.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 陈 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 2012,31(8):6-11. [3]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责任编辑:王 鑫]
摘要:在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hapley值法的高校协同创新预期利益分配模型和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并将修正的Shapley值模型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中。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Shapley值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243-01 一、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是高校与高校、研究所等单位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获得的经费支持等收益。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是指高校、研究所等协作单位对协同创新创造的收益进行的分配。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主要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创新投入因素、创新风险因素。创新投入主要指协同创新单位的资源与能力的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技术、硬件设备等;创新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 二、基于Shapley值法的高校协同创新预期利益分配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是多个单位合作的博弈问题,所以,该问题可以运用Shapley值法进行分析。该方法将协同创新所获得的全部利益分配给各协同单位,并考虑协同整体与协同个体的合理性。本文运用Shapley值法对高校协同创新所获得的利益进行分配。 设高校协同创新有n个协同单位,I={1,2,∧n},s为n个协同单位集合的任一个协同单位,v(s)为协同s效益,条件如下: (1) (2) (1) (2) 高校协同创新各协同单位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的Shapley值为: 其中, 式中, 高校协同创新的Shapley值模型避免了利益平均分配或按投资比例分配的现象,它充分考虑各协同创新单位的贡献,然后进行利益分配。但该模型假设协同创新风险损失为总体收益的二分之一,没有考虑各协同创新单位创新风险不同的问题。本文认为在进行创新利益分配时应考虑创新风险,所以将Shapley值模型进行风险补偿的修正,构建了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以调动各协同单位的积极性,并保证协同单位获得合理的收益。 三、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 某个协同创新单位资源投入越多,地位越高,该协同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本文认为衡量风险大小应考虑协同创新单位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投入。创新风险主要包括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风险系数),即创新失败的概率和创新失败的损失(风险损失)。风险系数由平均失败率决定,风险损失由人力资本、设备等决定。 协同创新单位的风险损失:Li=Ri×Ii,其中Ri—风险系数,Ii—创新投入。 协同创新各单位的总风险损失: 协同单位实际的风险损失与原来理想的风险损失的差: 经过修正的分配利益模型为: 式中, 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的建立,发现协同创新单位预期收益收三个因素的影响:各协同单位贡献大小、参加协同创新的单位的数量、各协同单位创新投入与风险系数的乘积。 四、实例分析 假设某科研项目由A校牵头,B和C校共建,还有若干其他科研所,中央财政专项拨款5亿元,A校占比为40%,共建单位B和C校占比各为15%,其他科研所占比为40%。若三方协同创新 对修正前利益分配与修正后利益分配进行对比发现,基于风险损失补偿的修正Shapley值模型能够对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所以,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要考虑协同单位的贡献、创新各单位的风险、创新各单位的创新投入等多种因素,这样既能保证利益分配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又能促进协同各单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 倩.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 陈 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 2012,31(8):6-11. [3]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责任编辑:王 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