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 |
范文 | 董晓燕 摘要:本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根据贵州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资源带动型、产业承接型、旅游资源带动型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四种发展模式。 关键词:贵州;县域经济;战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1-0082-02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整体,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基础性、资源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县域经济是贵州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最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发展水平很低。统计数据表明,贵州县域经济规模还不足全国县域平均经济规模的一半,与百强县的平均经济规模的差距更大,整体来看,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规模的10%。[1]所以,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机,选准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对于缩小贵州和中东部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实现贵州经济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模式与贵州省的具体情况,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大致可分为资源带动型、产业承接型、旅游资源带动型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四种类型。 一、资源带动型发展模式 贵州是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的地区,整个经济区的资源禀赋结构呈现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自然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能源资源富集;生物资源品种丰富,利于开发。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贵州生产总值位居前五名的产业分别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采矿业,仅这五个产业就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其中,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和电力产业是贵州的支柱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继续以较快的增速带动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走一条可持续的、循环发展的道路,做到统筹规划,推广先进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资源使用阶段,应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矿石、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再生产环节中,要降低污染的产生,对已产生的污染要进行有效地处理。延长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争取实现零排放。自己具有优势的产业上做到“专、精、尖”,而不是“大而全”,把产业竞争优势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上,以获得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把这些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使之发挥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承接型发展模式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2008年以来,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与贵州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珠三角地区影响尤为明显,逼迫其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调整,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要素资源价格提升及国际需求市场缩窄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转移的可能性,富士康将代工产业不断“中移”和“西进”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而贵州省也迎来了该地区产业转移过程的产业承接机会。一定意义上,贵州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现实基础。但承接何种产业,如何选择等现实问题需要慎重考量,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产业承接路径的成功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贵州可依托自身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三、旅游资源带动型发展模式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是整个贵州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种多样,加之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形特征,旅游资源在种类和整体组合方而的综合优势十分明显,其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十分突出。 除富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以外,还有以山石风景、河湖水景、喀斯特洞景、森林风光等为特点的众多自然景观。贵州属于卡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碳酸盐类可溶性岩石显露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此种岩溶地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岩溶植被观赏性极高,极富地方特色。此外,贵州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类型多种多样。目前贵州已建自然保护区多达116个,风景名胜区多达53个,可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贵州进行各种形式多样的革命活动,使贵州拥有类型丰富、形态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其时间上涵盖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 历史跨度比较大;空间上遍布贵州高原各处,据初步调查全省共有红色旅游点一百六十多处,极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五十多处。红色旅游与自然山水游、少数民族风情游相伴而生,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旅游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发展势头,必将成为带动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四、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区域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县域的特色农业资源,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对县域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结构重组与优化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专业化生产、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特征。[3]目前贵州省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模式和合作组织带动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模式。前者运行特点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技术力量、产品市场和商业品牌, 通过自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形成。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烤烟、油菜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生态畜牧业、茶叶、中药材、辣椒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公司+ 农户”、“公司+ 协会+ 基地”等为该模式的衍生形式, 即龙头企业、协会与农户之间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形成,推动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后者运行特点是通过由相关组织、农民等借助一定的形式组建而成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开展相关活动,以解决单个农户发展农业产业中所面临的生产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等问题。该模式适用于畜牧养殖、林果、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如目前在一些地方建立起来的养牛协会、果蔬协会等, 在推动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中,不同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不同的。每个县域单位都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确立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厚义,刘 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3). [2] 林荣清.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9). [责任编辑:庞 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