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范文

    王欣然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又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均衡机制尚未健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与日俱增和加深。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干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29-02

    目前,我国社会又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均衡机制尚未健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与日俱增和加深。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因此,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分级

    1.突发事件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这一概念提出了很多定义,至今已有一百多种。根据我国国情和长期实践,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概念作了如下表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广义上,突发事件可被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比如,自然灾害。狭义上,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大量谣言等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紧急性、发生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危害和严重性、时间的紧迫性。

    2.突发事件的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并不统一。这是因为,突发事件的类型纷繁复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常见或多发突发事件也会有所不同。在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分为以下4类:一是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主要是由自然因素直接所致,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是指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由人的生产、生活等系列活动引发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三是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公共事件。本质特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所致,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原因很多,有政治因素、自然或者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社会安全事件除一部分是敌对矛盾外,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

    3.突发事件的分级

    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4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表示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示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才可以控制。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领导和协调。必要时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处置。

    Ⅱ级(重大突发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

    Ⅲ级(较大突发事件),表示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发生在一个县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县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动用市有关部门力量。

    Ⅳ级(一般突发事件),表示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之内,可被县级政府所控制。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

    1.预测预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2.应急处置

    主要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协调等环节。

    3.恢复重建

    突发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恢复重建是救灾工作的延续。主要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评估事件造成的损失,如果是事故灾难,就要进行事故原因调查。

    4.信息发布

    主要形式包括授权发布、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二、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形

    1.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一是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除火山活动外,我国几乎所有类型的自然灾害都出现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

    二是多年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对自然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步增加。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气温异常变化也会导致洪涝、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可能增多,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

    2.事故灾难触目惊心

    我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大、损失重,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隐患大量存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严重。煤矿、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3.公共卫生形势严峻

    我国传染性疾病形势相当严峻,全球新发现的30多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重特大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有发生,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防控难度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愈加突出,“民以食为天”,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担心起这片“天”。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4.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日趋复杂。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蕴藏着大量的不安定因素,极易发生社会安全事件。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显示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被堵塞,情绪不能释放,长期积怨,最终以非正常的利益表达方式。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突发事件仍将呈现领域多、规模大、频次高的特点,许多事件起因复杂、突发性强、蔓延迅速,预防处置工作稍有不慎,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当前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一案三制”作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的基本框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亟待制定和完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单位和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2.应急意识不强经验缺乏

    从近几年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我国民众、地方政府应急意识不强。民众、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束手无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失去声音,或者引导、处理不当,瞬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3.缺乏处置突发事件演练

    国家级的处置突发事件演练有时看到,但到地方省级少有进行,县乡村就成了稀罕事,企业界也未曾听闻。平时缺乏教育疏导和处置演练,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对就措手不及。

    4.认识及指导思想的错误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受传统应急指导思想影响,首先想到如何封锁消息,还有迷信“谣言不攻自破”、“身正不怕影子斜”以及“谣言止于智者”的思想,消极地相信“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有的是认为事件还在调查中,担心一旦公开,会造成民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5.忽视网舆民情反应迟缓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网民数已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每一个网民实际上都成为了新闻发布或新闻制造者。我国80%的危机从网络媒体爆发,所以各级政府尤其领导干部要重视网民所发的小帖子、邮件或博客文章等网舆民情。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或企业部门反应迟缓,忽视网舆民情,使得某些事件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而给社会、经济、政治造成损失和麻烦。

    三、领导干部应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加强学习,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储备

    1.要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理论。随着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的增多,作为领导干部要全面学习这些理论,以达到对危机管理理论有个全面、清醒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事件的处理过程。

    2.学习当地民间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措施和知识。注意挖掘、整理和利用民间的经验。

    3.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

    4.学习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熟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预案,并依法执行,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学习,清楚自己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培养良好的依法和依规章办事的意识。

    (二)强化实践磨砺,提升综合应对能力

    一是敏锐判断的能力。突发事件并非空穴来风,一般情况下,在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迹象、预兆,只不过是有的预兆明显,有的预兆不明显而已。要善于捕捉初露端倪的表现现象,见人所未见。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辨别、分析,尽可能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所以说,敏锐的洞察力是提高应变能力的前提。

    二是驾驭全局的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需要统观全局,周全思考。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也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既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也要考虑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也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

    三是快速应变的能力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第一,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如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并且做到高效、及时、有序。第三,能优化调控手段,以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尽力以理性的方式,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

    四是科学决策的能力。也是应对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科学的决策必须注意五个方面:第一,要迅速查清事由;第二,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第三,决策要有适度超前性;第四,要群策群力,寻求最佳方案;第五,要果敢决断。

    五是处变不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领导干部,要胆大心细,遇事不慌。能否在危机面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是能否进行正确的危机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党政干部读本.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3).

    [2] 金 舒.与官员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6).

    [责任编辑:高治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