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视阈下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刍议 |
范文 | 邬海军 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通辽市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外出劳务已成为全市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加快全市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是有效解决通辽市“三农”问题、实施鄉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现象。当前,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有效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不仅是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快农牧民增收,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通辽市的城乡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已成为全市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中国经济新时代的场域下,加快通辽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通辽市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通辽市现有总人口310多万,其中农村牧区人口224多万,农村牧区劳动力106多万,按照目前种养业水平估算,有常年和季节性富余劳动力60多万人。按照富裕农牧民必须减少农牧民的思路,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一直将有效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牧区长远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例如,为了有效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辽市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劳务派遣机构等中介组织,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增加了农牧区的收入。比如,在2009年,通辽市全年劳务收入达到32.8亿元,劳务输出达到69.2万人次、较之往年增加0.4万人次、2.3万人,特别是通辽农村牧区人均收入也较往年有大幅度增长达到1640元,同比增加220元。而在通辽市以外务工的人员,大多集中在京津唐、东北及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反映出劳动力正在由零散务工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区域性分布的趋势。 与此同时,农牧民外出打工意识和勇气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主动参与到劳务输出的队伍中来,涌现出了很多户均一人以上输出的劳务输出专业村,部分村屯的年轻人已经应出尽出。2017年前8个月,通辽市农村牧区劳务输出42.8万人,完成任务的93%,同比持平;其中,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31.2万人,占劳务输出总人数67.8%,完成全年37万任务的84.3%,同比持平。就近就地转移就业17.2万人,同比持平;有组织劳务输出27.8万人,同比持平。转移就业培训13655人,完成任务的75.8%,同比增长27.3%;转移就业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1.3%,劳务收入成为该市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通辽市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多年来,通辽市在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困扰因素。主要体现在: (一)城镇化率低,制约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城镇化也是拉动消费、增加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有效手段。为此,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从通辽市的实际来看,随着通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通辽的城镇化水平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全区乃至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来说,通辽的城镇化还处于下游。以2011年各盟市城镇化水平为例,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为乌海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4个盟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3个盟市城镇化水平达到中等地区;而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5个盟市城镇化水平较低。通辽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还任重而道远,任务还非常艰巨,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为此,作为内蒙古东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通辽的城镇化率低,城镇化的聚集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在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方面还有待扩容,极大影响了通辽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二)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渠道狭窄 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主要指农牧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的总和。文化素质高的适应性强,能胜任多种角色,较容易转移就业;而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的因不具备专业技能,致使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势必导致一些从事简单劳动力的岗位就业渠道狭窄。 通过对通辽市相关旗县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不仅农牧民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文盲和半文盲比重也相对比较大,而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农牧民特别是农牧区的剩余劳动力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教育,缺乏一技之长。比如,有学者曾对通辽科左中旗某苏木的贫困人口调查中发现,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10%,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少。农村牧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而城市居民受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年限、机会均高于农村牧区居民,因此既使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相对于城市居民,仍然没有太多优势,很难从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中转移出来。为此,由于农牧民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技能经验差,很难满足城市产业对劳动力基本素质的要求,造成进城务工的农牧民不能快速融入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来,以至于就业方式不多、就业渠道狭窄。 (三)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减缓了就业信息的流动 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成熟健全的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不可低估。因为,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不仅会给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及时、有效和全域的就业信息,而且还会促进劳务派遣等中介组织机构的发展,实现劳务有效输出的重要保障。 目前通辽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是比较缓慢的,很多农牧区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是通过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获取信息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一种自发、零散和无序的状态。在通辽有部分旗县市区的相关职能部门很少就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能制定出反应本地实际的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长远规划,致使当地劳动力市场发展比较缓慢。由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牵制,一方面不能及时反应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导向和诉求,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对接用工企业的劳务需求,造成就业信息的阻塞和不对称。为此,由于通辽市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致使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建设严重滞后。这不仅使大批劳动力徒劳往返,蒙受损失,还大大减缓了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信息的速度。三、促进通辽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举措,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中,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多渠道就业创业不仅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城镇发展的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吸纳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在“十三五”的重大战略关键期,随着通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不仅可以优化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副业结构,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降低农村牧区居民的进城成本、打破城乡壁垒、集中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农村牧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的劳务输出信息服务体系。在通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市县乡三级政府应分别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工作領导小组,在市县两级农牧业部门组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各级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一方面要重点加强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引导和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开展与外地关系单位、外出务工人员、外派干部及本地政府、部门、企业在先进地区设立的办事处、联络处、有过合作基础的区外劳务中介组织的沟通。同时,支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强化稳定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依托政府、部门、企业驻外办事机构和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等平台,建立健全通辽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劳务信息服务站,广泛收集、筛选和发布劳务信息,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工用工提供中介服务平台。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我国农村牧区社会保障手段单一、体制建设滞后一直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在通辽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牧民担心失去土地、牧场后在城市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大部分农牧民进城后不愿交出承包土地、牧场,他们虽然流入城市,却仍把土地、牧场看成是自己生活最可靠的基本保障,从而影响了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和稳定性。所以有关部门应制定公平合理的农牧民就业政策和政策机制,消除城乡劳动力各种不平等的政策,保证进城农牧民在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解除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对土地、牧场的依赖,促进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 综上所述,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通辽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时还有利于农业、畜牧业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村牧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牧区现代化的进程。虽然,现阶段通辽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不少问题,但挑战与机遇是并行不悖的,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加快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推动通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通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内蒙古通辽劳务输出预计达70万人 形成品牌特色[EB/OL]. http://news.163.com/10/0311/10/61G6Q35O000146BC.html,2010-03-11. [2]前8个月通辽市农村牧区劳务输出42.8万人[EB/OL]. http://www.northnews.cn/2017/0908/2622089.shtml,2017-09-08. [3]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M].转引自高晓霞,侯智惠等.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7). [4]张艾力.多维文化视角下的蒙古族聚居区贫困问题原因探析——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01). (作者单位:中共科尔沁区委党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