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产业布局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范文

    李桥兴 庞博

    

    

    

    摘要:为了解我国产业布局的研究现状并探究其演进路径,以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23日为时间节点,以CNKI数據库中产业布局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工具绘制产业布局研究的知识图谱。对时间节点内的752篇文献进行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关注热点和研究趋势等的可视化分析后发现:研究机构主要是科技部门、研究院所和高校商学院等;研究者分布较为分散;发文量虽多,但成果质量有待提高;研究热点呈现主题多样和缺乏深度等。

    关键词:产业布局;文献计量;citespace

    一、引言

    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我国近代研究产业布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且其后较长时间内相关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深刻影响了各地的产业分布,导致地方政府亟需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引发我国学者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兴趣并使之迅速成为热点问题。

    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是产业布局理论的鼻祖,他在1926年构建了农业圈层理论。受到杜能思想的影响,1909年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以上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区位论。随后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进入蓬勃发展期,先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学派,如成本学派、市场学派等,以及多种理论体系,如经济增长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产业发展空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空间布局模式应运而生,开创了产业布局的新领域,即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布局研究。

    本文选取了近十年关于产业布局研究的各类文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探究产业布局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为我国产业布局的理论研究提供发展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NKI的中文期刊网数据库并以“产业布局”为关键词搜索。由于最初的产业布局发文量很少,将初始时间设定为发文量开始偏多的2007年,并且数据截止时间为2017年9月23日,以便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判断其研究趋势。每条题录包括文献标题、作者、机构、中文摘要、关键词、发表年份等,并采用人工手段进行了数据清洗,最终获得752篇期刊文献。

    (二)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的分析变量包括期刊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分布和研究趋势等。可视化定量分析使用的工具是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采用Java语言开发而成。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和描述统计等方法,对产业布局文献进行研究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文献的年代分布

    产业布局的752篇研究文献各年份发表数量如图1,平均每年为68篇。图1显示,每年发表数量总体相近并有小幅度波动,其中2015年发文数量最多为89篇,导致文献累积数量随年代的延伸呈近似线性增长。2010年以后文献量有了一个明显的涨幅,文献的研究内容大量出现了针对具体地区的产业布局优化研究。究其原因,这可能与“十二五”时期,我国落实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增长有关。各地区均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将朝着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这会给产业布局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二)文献的期刊分布

    统计表明,752篇关于产业布局的研究文献分别发表在474种不同的期刊上,其中包括EI来源期刊1篇和CSSCI来源期刊131篇,核心及以上期刊225篇,期刊平均发文为1.58篇。根据布拉德福德定律核心区的测定方法,前56种期刊共发表文献量252篇,占全部文献量的33.51%,超过产业布局研究领域文献总量的1/3。因此,这56种期刊可认为是产业布局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表1显示核心期刊最高发文量只有14篇,发文量在6篇以上的期刊只有13个,而发文量只有1篇的期刊高达334个。表2列出发文量在6篇以上的期刊。

    (三)文献的作者分布

    以第一作者统计,752篇关于产业布局研究的文献中共有688位作者,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计算方法为M=0.749,其中N为单一作者发文量最多的论文数,M为确定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表明发文量在M篇以上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统计发现单一作者发文量最多为8篇,并计算可以得到M=3,因此发表产业布局研究文献不低于3篇的作者即可划为产业布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按照发文量排序,发文量排名前13位的作者即是产业布局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占论文著者总数的1.91%,共发表了50篇论文。只发表1篇论文的研究者占绝大多数,共648位,占文献作者总数的94.18%。作者分布计量的详细结果如表3所示。

    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所属机构见表4。显然,该领域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主要来自科技部门、研究院和高校商学院等。综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产业布局研究者非常分散,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形成了核心团队,如邬娜、傅泽强、谢园园和高宝等,都来自于环境科学相关的研究院,主要从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视角开展产业布局的优化研究。例如邬娜等在2015年发表了以产业布局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提出未来辽河流域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策略。

    综合来看,关注产业布局领域的研究者虽然很多但较为分散,并且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仍处于形成阶段。随着产业布局研究越来越被更多的研究者关注,未来核心作者的群体会日渐壮大,交流与合作的程度会进一步增强。

    (四)文献的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献研究要点的概述,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分布可以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选择关键词(keywords),设置时间阈值为2007~2017年,时间片设置为“2”,选择每一时间段中被引频次或出现频次最高的30个节点,设置修剪(Pruning),选择“Pruning sliced networks(修剪切片网络)”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修剪合并后的网络)”,得出产业布局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共形成六个主要聚类即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链。

    1. 聚类#0: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要实现效率布局、可持续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的高速、集约、可持续发展。图2表明,產业布局聚类与其他聚类都是相连的,而产业布局聚类中包括17个关键词,其中主要的关键词有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等。因为产业布局的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与环境、人口、用地等经济社会要素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这使产业布局表现出高度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产业布局的模式只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最终会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如李强(2010)考虑循环经济因素提出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模式;关伟(2008)等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域范围内的布局模式和演变规律。

    2. 聚类#1: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简称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图2显示,产业集群研究的关注重点是产业集聚、产业链、产业政策、物流等。如樊秀峰(2013)等对陕西省制造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发现集聚度与资源依赖度有关。

    3. 聚类#2: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一种在社会劳动和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有学者认为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不平衡增长向相对均衡增长转变,区域经济差距由扩大趋向缩小。从图2的聚类#2中可以看出,近十年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协同发展、比较优势和专业设置等,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所必须考虑的要素,而研究的地区主要是京津翼和环渤海。如王淑娟(2012)通过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带旅游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议搭建旅游合作平台,实现区域内旅游合作共赢。

    4. 聚类#3: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各类产业(或部门)之间的组成状态、生产联系以及数量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即一直处于不断升级优化的状态。苏东水(2001)提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从图2可以看出,聚类#3的第二大节点代表优化,该节点与产业结构、竞争力和集中度的节点都相连,表明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是基于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视角来研究的。另有节点长江经济带,说明这类研究较多针对长江经济带。如党晶晶(2016)等通过检验长江经济带流通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联,认为第三产业对长江经济带流通业的推动作用比第一、二产业更为积极。

    5. 聚类#4:产业发展

    产业的发展情况一般从经济和人口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即产业增加值和产业从业人口数。聚类#4表明产业发展的主要研究视角是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即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互相影响的;另外在众多产业发展研究中,海洋产业是较为热门的领域。如李丽莎(2011)认为,城镇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刘明(2010)认为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海洋资源退化、海洋环境恶化、海洋权益形势严峻、海洋管理体制问题、海洋科技问题以及海洋产业布局方面等六大类问题。

    6. 聚类#5:区域产业链

    产业链是继价值链和供应链之后形成的经济势态。在区域经济研究中,产业链成为不可忽视的对象。区域产业链聚类的关键词包括区位选择和城市发展空间等方面。如陈建军(2002)认为浙江企业的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为目标模式是市场导向型和综合资源利用型。王德起(2016)等提出融入新的城市空间是拓展我国城市发展新空间、缓解“旧空间”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体现产业布局的关键词现象,本文列出频数排名前20的关键词(见表5)。由于本文以 “产业布局”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因此表5显示其出现频率最高。另有高频率关键词依次是“产业结构”、“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产业布局研究领域知识网络的主要路径。图2中共计出现关键词45个,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共51个,说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强。从中心度上来看,大于0.1的节点在网络结构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其承担着沟通桥梁的作用,属于枢纽节点。在这些枢纽节点中,产业集群(中心度0.65)、区域经济(中心度0.43)、产业结构(中心度0.34)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这说明区域经济化发展趋势让产业布局的研究热点转向创新产业集群和产业结构优化上,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迫切需求。

    (五)研究趋势分析

    产业布局领域重点关注的科学前沿问题会随着技术发展和经济环境而不断变化。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来分析不同时期研究前沿的动态变化和演化路径,可以了解产业布局研究的发展路线,更好把握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采用Citespace软件选择关键词(keywords),将Time Slicing调整为“2007~2017”,time-slice设置为1,node types选择“Keyword”,Pruning选择“Pathfinder”,topN=30,绘制关键词共现的时区视图(Time zone View)见图3。图谱中每个时区条块同步生成匹配的专业术语,体现了变化中的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重要引文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图3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产业布局研究的分布特征。

    2007~2008年关注的重点是区域经济、循环经济及产业布局优化等问题,如李靖宇等(2007)从分析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的综合优势来确认区域结构优化方向。2009~2010年开始将重点转移到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的研究上,分析各领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并基于产业集群视角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选择。如顾丽敏等(2010)以江苏为例研究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2011~2012年的重点关键词是动态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动态优势研究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即如何根据地区比较优势来调整该地区的产业布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潮来源于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循环经济就是秉着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的。如郝建成等(2012)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有效配置资源等措施,构建了新型煤炭工业体系。2013年的注意力转向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其目的是为了提出更切合实际的产业布局优化方案。2014年工业园区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园区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2015至今则以协同发展和区域产业链等为研究热点,并以京津翼和长江经济带等为主要研究地区。关于协同发展,如徐斌(2015)提出将赣、鄂、湘、皖、浙等五省打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基地的构想。关于区域产业链,如全诗凡等(2016)应用产业链复杂度方法,探索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发展状况。

    四、结论

    截至2017年9月23日,本文对752 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后,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绘制我国产业布局研究的知识图谱,得出以下结论。

    产业布局研究领域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主要来自于各科技部门、研究院和高校商学院等,但关注产业布局领域的研究者较为分散。虽然发文量很多,但是发文质量有待提高,这需要研究者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程度,要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近十年来,我国产业布局的研究热点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链等方面。从研究热点的现状和演变可以知道,我国产业布局研究范围视角广泛,因为产业布局是跨领域的研究,地区差异明显,主题多样。但这也导致大部分的研究缺乏深度,和专注度。因此,今后要深化研究,将关注重点放在产业布局的动态演变过程,全面合理的分析诸多影响因素,使产业布局能真正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伟,周潮.产业布局研究系统性述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03).

    [2]司政,单葆国.“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10).

    [3]李雪蓉,张晓旭,李政阳.商业模式的文献计量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6(02).

    [4]邬娜,傅泽强,谢园园,徐建伟,沈鹏,高宝.辽河流域产业布局生态适宜性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5(07).

    [5]蒋健才.“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区域产业经济路线图[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

    [6]李强.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模式与产业布局优化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7]关伟,胡艳慧.基于市域范围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8(03).

    [8]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9]樊秀峰,康晓琴.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09).

    [10]李丽.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优势定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S1).

    [11]魏后凯,高春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2(01).

    [12]王淑娟.区域合作视角下京津冀、环渤海旅游产业带协调机制研究[J].学术探索,2012(02).

    [13]王林梅,邓玲.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经济问题, 2015(05).

    [1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党晶晶,孙斌.我国长江经济带流通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6(01).

    [16]龙奋杰,王雪芹,王爵,邹迪.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分析[J].城市問题,2015(07).

    [17]李丽莎.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18).

    [18]刘明.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05).

    [19]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06).

    [20]王德起,钟顺昌.城市发展新空间及其现实驱动:观察远郊工业区[J].改革,2016(09).

    [21]胡雅萍.近十年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热点与前沿对比分析[J].情报杂志,2013(06).

    [22]李靖宇,袁宾潞.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3]顾丽敏,顾为东.基于集群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以江苏为例[J]. 特区经济,2010(02).

    [24]郝建成,王成彪.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煤炭工程,2012(06).

    [25]张冀新,李荣.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以武汉市为实证[J]. 企业经济,2013(04).

    [26]徐斌.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5(11).

    [27]全诗凡.区域产业链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6(04).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