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突出政法职业特色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
范文 | 叶春 摘要: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对政法工作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涵,政法队伍建设必须适应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文章结合蕉城区政法队伍建设具体实践做法,并从管理理念、服务方式、奖惩机制、职业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政法队伍建设的措施办法,以期能促进政法队伍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政法队伍建设;政法工作;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对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政法工作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政法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切实加强对“政法队伍建设是保障政法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的认识,更要注重突出政法职业特色,从管理理念、服务方式、配套政策、奖惩机制等各方面激发和调动政法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政法干部与政法事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蕉城区政法队伍建设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蕉城区政法队伍建设现状 蕉城区是福建省东北翼中心城市宁德市的唯一市辖区,地处中国海岸线中点,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台湾省的地理中心位置,是我国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东南沿海经济最发达都市连绵带中有巨型良港依托的交通枢纽。下辖11镇3乡2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三都澳经济开发区),户籍人口48万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蕉城区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区域,是宁德市中心城区所在地,区位特殊、人流密集、社情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群众法律修养和维权意识日趋强化,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对政法机关的执法办案活动要求更高。这些都对政法队伍建设如何跟进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主要做法 建设过硬政法队伍是政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新时代政法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重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旗帜鲜明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打造一支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政法队伍。蕉城区历来重视政法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工作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注重突出政法职业特色,扎实推进政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水平,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狠抓政法干警思想政治建设。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通过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专题党课、支部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及干警自学等形式,注重突出政法职业特色,深化思想教育,不断提升政法干警的政治素质,切实做好新时代政法干警思想政治工作。 2.?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抓班子、强支部、带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政法队伍建设思想根基。发挥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优化党务管理,坚持将机关党的建设与政法机关业务工作、政法队伍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充分调动组织、人员、经费等要素,形成抓党建带队伍的良好氛围。 3.?强化纪律作风建设。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监督责任。坚持严字当头抓好政法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整治“四风”问题的部署督导。加强执纪监督,推行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廉政谈话及廉政档案等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和问责倒逼力度。 4.?创新队伍建设载体。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执法为民。把政法队伍建設工作与政法工作、与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深化队伍品牌载体建设。坚持以队伍建设促进业务工作,以业务工作丰富队伍建设。立足岗位练兵,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庭审观摩等活动,以竞赛促学习、以竞赛促能力,引导政法干警以执法办案的实际成效展现政法队伍的先进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政法部门人员配备不足,一方面由于受到编制总数的限制,优秀的、急需的法律专业人才进不来,另一方面工作任务以及各类案件增多,一些信访维稳重点、难点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受限于人员力量,经常面临“小马拉大车”的情况。 (二)法律人才流失凸显 人才配套政策不完善,由于基层政法部门领导干部职数名额有限,人员得到提拔交流机会相对较少,以及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等原因,一些优秀的法律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政法机关。有不少优秀法律人才被上级机关单位选调或到待遇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工作。 (三)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文化建设氛围不浓,文化活动内容不丰富,政法文化建设品牌不多。由于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活动场所限制,文化建设水平总体较低,广大干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发挥以文化人、文化引擎作用。 (四)存在重业务轻队建倾向 基层政法机关日常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抓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有时还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结合不够紧密。思想政治工作多沿用传统办法,形式较单一,在依托手机微信及各种APP、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队伍建设工作还不够深入。对政法队伍政治建设、纪律作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认识不足,政治敏感性和制度意识不强。 (五)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如何建设过硬队伍和预防执法不公、提高司法公信力上还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个别制度在执行中缺乏配套保障,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更多依赖于干部的自觉性。对政法干部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不多,特别是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上做得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一)拓宽政法队伍来源渠道 建议依据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案件增多、工作任务增加等客观情况,适当增加县级政法机关编制数。应用足用好本单位编制,在招考公务员和选调生工作中,加大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先充实到基层政法部门,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适当放宽条件。同时,加大招收辅助工作人员力度,壮大政法队伍,以解决政法机关人手不足问题,缓解政法机关干警工作压力。 (二)实施干部素质建设工程 注重政法职业特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全面实施干部素质建设工程。创新灵活多样富有活力的培训方式,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化主题教育活动、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积极推行手机微信及各种APP、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学习模式,运用道德讲堂、知识竞赛、参观走访等广大政法干警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教育引导政法干部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健全轮训工作制度体系,拓宽培训渠道,抓好岗位大练兵活动等业务技能培训,选派中青年领导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安排优秀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切实提高干警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向英模人物以及身边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大力宣传弘扬政法好作风、新气象、正能量,激发调动干警爱岗敬业精神,营造和谐奋进环境。 (三)高度融合助推政法工作 不断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结合政法各部门职能工作特点,把队伍建设工作融入新时代政法、平安建设中,着力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便民利企、创城活动等地方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中发挥各自作用。践行法治为民,开展司法便民活动,搭建“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推行“平等、平静、平和”零障碍交流,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避免大量矛盾纠纷的激化和上移,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坚持队伍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载体相融合,学习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社会治理载体,进一步提升改进服务管理平台,健全纠纷联排联查联处、会诊会商、督查督办等联勤协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联动化解在源头”的工作方法,及时有效调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涉军地的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和民生需求问题,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营造了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打造特色政法文化品牌 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法文化品牌,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涵养教化政法干部队伍,满足政法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结合文化建设活动,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增强干警间的联系与沟通,培养和激发干警们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政法机关各项工作充满生气、充满朝气,让干警充分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从干工作就是谋生向干工作就是干事业的转变,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政法各項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五)构建政法职业奖惩机制 出台《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把政法职业荣誉纳入国家荣誉制度体系,建立多层次表彰体系和常态化表彰机制,定期开展“维稳综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暨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最美法治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建立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形成激励性导向机制,激励干警不断进取。构建权责清晰的执法司法责任体系,严格执行政法系统各项纪律条令,督促政法干警进一步规范执法司法行为,确保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同时,深入开展“四风”方面问题整治活动,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巩固拓展政法机关作风建设成果,坚决防止反弹回潮。 (六)健全政法职业保障体系 健全政法职业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建立干警依法履职免责、容错纠错机制,增强政法干警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加大对政法机关业务建设支持保障力度,安排资金逐步改善办公大楼、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以及政法机关的交通、通讯等装备条件,实施科技强警战略,为政法机关公正执法提供有利条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进一步落实好政法干警的职级待遇问题,逐步增加对办案经费的投入,将干警津贴补贴、因公牺牲和受伤致残抚恤金,综治社会治安综合保险等纳入财政统筹,实行专款专用,不断激发政法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参考文献: 本报评论员.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N].光明日报,2019-01-17. 【作者单位:宁德市蕉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