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的西藏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
范文

    田茂德+毛阳海

    摘 要: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经济发展中应把生态安全放在首位。在经济结构转型的现阶段,西藏开始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转型,通过培养人才和提高技术走集约型、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还需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完成西藏新型工业化的建设。

    关键词:西藏;新型工业化;生态安全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此,工业化发展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转变,更加突出信息与工业的协作关系、科技进步对工业发展的带动性作用,更加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进步。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会上提到:“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此看出西藏在我国重要的战略、生态地位。一方面要保护西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推动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西藏在蓝天碧水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综上,西藏需要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新型工业化,处理好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把人才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发挥人才的创新性和能动性,加快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二、西藏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从GDP来看,201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1.0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936元。根据统计数据,西藏近二十年的发展速度较快且保持在112%以上;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年增长速度基本上是最快的,其次是第三、一产业。虽然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偏低,但是其增长速度较快,有些还高于全国平均值。

    从增加值来看,2012年西藏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2.85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34.0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增加值总和的34.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到7.9%。与西藏和平解放时相比,西藏工业发展较快,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人口来看,2012年西藏总人口达到307.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69.98万,乡村人口数为237.64万,人口城市化率达22.7%。就业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为13.4%,结合产值比重可以看出,西藏第二产业的人均社会劳动率属三次产业中最高。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来看,西藏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基本在10%以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30%—45%之间浮动,第三产业基本在50%上下浮动。其中,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和全国的差别很小,这说明第二产业对推动西藏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合上述几个指标数据,西藏的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由于生态、管理模式、资金投入、人才技术、相关机制等方面的限制或不完善,西藏的工业化进程还是属于较低阶段。

    三、西藏新型工业化的SWOT分析

    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有更多的优势,其特点包括效率高、科技含量高、人才技能高、耗能低、污染少等。因此,西藏在经济结构转型的现阶段,新型工业化是一条较适合的道路。

    优劣势分析。西藏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中央对西藏的政策支持,为西藏加快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便利;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其经济发展速度将提高;工作效率也会有大幅度地提升;而且新型工业化对西藏环境污染也较小。现阶段,西藏在工业方面的科研人员和专业工人缺乏;没有形成核心技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资金的投入不足;相关机制和制度有待完善;西藏生态环境的约束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工业化的发展。

    机会威胁分析。西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空间很大,通过培养一批具有西藏特点、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从而与第一、三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西藏经济发展。同时,区外企业也会对西藏区内的企业产生竞争,尤其是已经有一定技术基础和规模的企业;由于现在的技术水平有限,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有影响,其防治效果还是要看科研人员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程度和设备的优劣。

    四、西藏的新型工业化与生态安全

    1.西藏的新型工业化。简新华(2009)认为落后国家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经济时代不太可能,这条非工业化的发达繁荣之路走不通。因为工业不仅包含在第二产业中,还涉及并延伸到第一、三产业中的众多行业。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单一发展某一产业是不能使经济更好的发展。因此,西藏经济发展是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新型工业化是比较适合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模式。

    2.西藏的生态安全。同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演进,我国已经出现了不良的结果。由工业生产而产生废气、废渣、废水等有毒、有害物质已经对空气、河流、土地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或恢复时间较长,因此需要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3.西藏的新型工业化与生态安全的关系。从矛盾论来看,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二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相互促进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在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点中,新型工业化是一条比较符合目前西藏情况的对策。但具体如何兼顾二者之间的平衡,如何在生态安全背景的条件下发展西藏新型工业化还需求进一步地讨论。

    五、生态安全背景下西藏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1.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化。2012年西藏产业产值结构为“上坡型”形式,就业结构为“反J型”形式,由此可以看出,西藏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出不协调的状况。而第二、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又比较大。因此,实现西藏产业结构优化是需要把第一产业中过剩的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为战略思路,使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完善西藏工业园区的建设。在资源环境约束很强和主体功能区划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的情况下,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有效地集聚资源的形式,有利于西藏快速发展。2012年底,西藏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工业园区有10个,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1亿元,工业增加值5.9亿元,解决就业3105人。在城市化进程、形成产业集群、增加税收、吸纳农牧民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还需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吸纳更多的人才,提升技术含量,使之成为西藏新的增长极。

    3.形成西藏人才和技术的优势。西藏对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大中小学生的普及教育和上学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大学生中的工科人数相对偏少,同时工业方向的从业人员也较少,导致工业的科研人员、专业工人较缺乏,技术含量较低。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现需人才,保证工业对人才的需要得到满足,多与区外发展较好的企业交流沟通,学习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为形成西藏人才和技术优势打下基础。

    4.走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安全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行的,需要遵循“以预防为主,边发展变治理”的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将清洁技术广泛运用于各环节,可实行封闭式生产,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第二,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可再生资源代替常规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形成“开发—利用—再利用”的循环模式,将废物进行加工再利用,达到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5.完善西藏的生态补偿机制。随着西藏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会逐渐增加,生态的重要性更加突显,需要不断完善西藏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和标准。此时,应该把部分利润以税收等形式贡献于生态补偿,在自然提供资源的同时将经济产生的效益反哺给生态安全保护,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阳海.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简新华,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曹海英.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作者简介:田茂德(1988- ),男,汉,山东黄县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的资源配置与产业开发

    2.完善西藏工业园区的建设。在资源环境约束很强和主体功能区划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的情况下,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有效地集聚资源的形式,有利于西藏快速发展。2012年底,西藏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工业园区有10个,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1亿元,工业增加值5.9亿元,解决就业3105人。在城市化进程、形成产业集群、增加税收、吸纳农牧民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还需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吸纳更多的人才,提升技术含量,使之成为西藏新的增长极。

    3.形成西藏人才和技术的优势。西藏对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大中小学生的普及教育和上学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大学生中的工科人数相对偏少,同时工业方向的从业人员也较少,导致工业的科研人员、专业工人较缺乏,技术含量较低。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现需人才,保证工业对人才的需要得到满足,多与区外发展较好的企业交流沟通,学习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为形成西藏人才和技术优势打下基础。

    4.走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安全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行的,需要遵循“以预防为主,边发展变治理”的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将清洁技术广泛运用于各环节,可实行封闭式生产,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第二,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可再生资源代替常规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形成“开发—利用—再利用”的循环模式,将废物进行加工再利用,达到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5.完善西藏的生态补偿机制。随着西藏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会逐渐增加,生态的重要性更加突显,需要不断完善西藏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和标准。此时,应该把部分利润以税收等形式贡献于生态补偿,在自然提供资源的同时将经济产生的效益反哺给生态安全保护,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阳海.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简新华,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曹海英.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作者简介:田茂德(1988- ),男,汉,山东黄县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的资源配置与产业开发

    2.完善西藏工业园区的建设。在资源环境约束很强和主体功能区划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的情况下,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有效地集聚资源的形式,有利于西藏快速发展。2012年底,西藏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工业园区有10个,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1亿元,工业增加值5.9亿元,解决就业3105人。在城市化进程、形成产业集群、增加税收、吸纳农牧民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还需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吸纳更多的人才,提升技术含量,使之成为西藏新的增长极。

    3.形成西藏人才和技术的优势。西藏对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大中小学生的普及教育和上学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大学生中的工科人数相对偏少,同时工业方向的从业人员也较少,导致工业的科研人员、专业工人较缺乏,技术含量较低。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现需人才,保证工业对人才的需要得到满足,多与区外发展较好的企业交流沟通,学习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为形成西藏人才和技术优势打下基础。

    4.走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安全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行的,需要遵循“以预防为主,边发展变治理”的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将清洁技术广泛运用于各环节,可实行封闭式生产,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第二,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可再生资源代替常规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形成“开发—利用—再利用”的循环模式,将废物进行加工再利用,达到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5.完善西藏的生态补偿机制。随着西藏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会逐渐增加,生态的重要性更加突显,需要不断完善西藏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和标准。此时,应该把部分利润以税收等形式贡献于生态补偿,在自然提供资源的同时将经济产生的效益反哺给生态安全保护,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阳海.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简新华,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曹海英.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作者简介:田茂德(1988- ),男,汉,山东黄县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的资源配置与产业开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