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收益计量基于资产负债观的必要性
范文

    摘 要:收入减费用确认收益这种收入费用观在人们会计计量的认识中根深蒂固,但随着会计计量属性逐渐呈现出的多元化,我国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确认、计量收益建立在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才更符合客观性原则,本文就如何理解资产负债观,及其应用的必要性进行的阐述。

    关键词:收益计量;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为实现收益

    自财政部颁布2006年会计准则至今已历时八年有余,今年财政部又对公允价值准则等多项准则进行了修订,现行会计准则中收益计量基于资产负债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已贯彻了八年之久。可是尽管如此,现实工作中的许多会计人员在确认收益时仍然以利润表为基础,建立在收入费用观的基础上,甚至一些会计专业的教师也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笔者认为,理清资产负债观的脉络,是正确理解和应用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是正确计量收益的根基。

    一、资产负债观的涵义

    资产负债观,是指在确认、计量收益时,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出发,由于“资产-负债=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而当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内没有外部投资者新增的投资时,那么会计期间内如果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即表明该净资产的增加是当期形成的收益所致,反之,如果期末净资产小于期初净资产则表明该当期净资产减少是当期损失所致。即用“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这个公式表示。

    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观是以资产计价为核心的,通过资产引申其他会计要素,将负债看成负资产,将权益看成净资产,损益项目可以影响权益的增减,而损益的变化源自于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动。比如,当期现金报销差旅费500元,可以看出资产减少500元,同时费用增加五百元,即净资产减少500元。再如,当期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下降500元,就直接表现为资产减少500元,资本公积减少500元,即净资产减少500元。可见,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是由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反映的,通过前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而这种变动不仅包含已实现的收益,还包含未实现的收益。换句话说在资产负债观下只要资产市场价值发生变化,习惯模式上认为不属于损益、不属于利润的部分,也都涵盖在收益计量中。

    二、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

    1.收入费用观的涵义

    收入费用观是与资产负债观相对应的一种观点,在这种观点下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确认、计量收益。即收益仅包括某类交易的收人和费用在直接确认和计量后,配比形成的已实现收益,而不像资产负债观更关注交易的经济实质,收益中还包括未实现收益。例如:某企业购置房产价值100万元,1年后该房产市场价值为130万元。按照收人费用观,会计上无需报告任何收益;而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上将报告此项资产因增值获得30万元的收益。

    2.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分析

    (1)两者的会计目标不同

    资产负债观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反映企业价值;而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着眼点在于向企业所有者反映企业经营效果,其最直接的表达是利润的多少。

    (2)两者的计量属性不同

    资产负债观的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收入费用观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

    (3)两者的收益计量模式不同

    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为基础核算收益;收入费用观用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差额核算收益。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同

    资产负债观的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更多的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收入费用观的信息质量特征是可靠性,即为企业所有者提供反映盈亏的可靠信息。

    (5)两者财务业绩报告的内容要求不同

    资产负债观下财务业绩报告要求增加报告综合收益,包括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收入费用观下财务业绩报告只报告净收益即已实现收益。

    三、收益计量基于资产负债观的必要性

    通过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比较,资产负债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些几方面:

    1.资产负债观更注重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实质

    资产负债观下,收益计量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变动来计量,即收益形成于资产价值的增加或负债价值的减少;而收入费用观是直接根据收入和费用的差计量收益。例如,企业购买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价值100万元,三个月后,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值变为120万元,则在资产负债观下,会计将公允价值变动的20万元确认为当期收益;而在收入费用观下,由于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并为实际出售,没有实际收到差额20万元,因此不确认收益。由此可见,相比较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更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性。

    2.资产负债观更关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长久以来,利润表在企业管理者心目中一直具有很高地位,考核企业管理层业绩指标即利润。然而,利润实际上并不能全方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成效,它仅仅是对企业某个期间经营成果的反映,如果财务报表体系仅仅强调利润表,容易导致企业目光短浅仅追求短期效益,进而发生操控利润的现象。我国国内屡现上市公司财务丑闻,利用手段操控利润就是最有利的证明。而从资产负债观出发,通过比较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反映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如果净资产增加,则表明企业价值增加,即增加了股东财富,这与传统利润考核相比,有利于减少企业超前实现收益,使企业注重改善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将目光着眼于企业长期的可持续战略发展。同时资产负债观关注外围经济环境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在不侵蚀原投入资本的前提下计量企业收益,即资产负债观不仅保证了实物资本的完整性,也维护了投资者的权益。

    3.资产负债观更有助于提供对决策分析的会计信息

    资产负债观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反映,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为这些相关者提供及时的、有用的相关会计信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分析。可见,以资产负债观为指导理念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为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也有利于实现“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观,更加强调权益,权益正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公允计量来体现。

    4.资产负债观更符合当前的经济环境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升温,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活动不断发生改变,新的经济事物层出不穷,会计核算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我国般随之各种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原有的收入费用观由于仅反映已实现的收益,已经不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换句话说,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保证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有用的信息,可见收入费用观的局限性。然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外部使用者,渴望从企业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中提炼出对做出正确决策的有用信息,资产负债观从资产出发反映收益的这一特点,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恰好保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5.资产负债观符合国际会计协调的需要

    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积极加入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这也就从客观上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要和国际惯例接轨,反映的会计信息不仅在我国有用,在国际上也可读。资产负债观理念的形成促使了各国会计准则的相互协调、统一,使得会计准则体系融合成更系统、更严谨的整体。基于此背景,我国会计准则也使用资产负债观这一理念,反映出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已通过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此举对提升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地位,促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为遵循不同国家、地区会计标准而进行会计调整的成本支出,对我国企业在海外发展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迟丽华.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8

    [2]盖地,杨华.基于全面收益理念的资产负债观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26-30

    [3]李静.资产负债表观下所得税会计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作者简介:刘妍(1980- ),女,汉,河北隆尧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