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凉山州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 |
范文 | 摘 要:本文基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实证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凉山州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思考探索凉山州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战略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服务旅游贸易;SWOT分析法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 1.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览和其特征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丰富且极具文化和经济价值,凉山彝族自治州自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以来,先后共成功申报了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一项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86项省级非遗名录,州政府公布了118项州级非遗名录,省级和国家级名录总数排名全省第一,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 2.凉山州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为了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知名度为世人所熟知,也为了实现凉山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的趋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也成为凉山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二、凉山州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1)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4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7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山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且品级高,是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2)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需要一定的载体表现,而这些载体便是丰富的旅游产品,如漆器技艺的载体漆器及银饰技艺的银饰便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民俗中的服装载体,特色食物等。(3)旅游产品参与体验度高。旅凉山州的大部分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游客参与度极高,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国外游客。以凉山彝族自治州最负盛名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为例。 2.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1)政府宣传意识不高,品牌意识不足。对传力度不够凉山州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最大的瓶颈。很多游客觉得凉山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不够特别,也佐证了凉山并没有很清晰的给自己定位,品牌意识不强,导致白白搁浅了极具观赏和探索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2)外语环境差。凉山彝族自治州接近50%的人口为彝族,接近60%的人口都为少数民族,他们世代居住在此,由于交通闭塞,鲜与外界交流,故很多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会英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专门从事旅游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也很一般,现有的外语环境也难以支撑凉山州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长足发展。(3)治安问题。由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解放得较晚,民众法律意识很薄弱,执法不严,因此整体的社会治安并不太好,有时会发生游客财务遭偷窃甚至抢劫的事。这对凉山发展国家旅游服务贸易十分不利。(4)交通不便。由于凉山深处大山之中,四面环山,交通非常不便。目前虽有一个机场,却只飞成都的航班,从成都到凉山坐火车也需10个小时,因此这对游客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3.外部机遇分析(Opportunity)。(1)彝族火把节申遗的影响力。火把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旦成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知晓凉山,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慕名而来,那么凉山州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变很充足了。(2)作为卫星城被熟知。凉山州的州府西昌市作为全国三大卫星基地并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凉山州,却知道西昌,因此可以借助西昌“卫星城”的美誉,打响凉山州的名字,将凉山州营销出去,推向世界。(3)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凉山州和成都已经通了高速公路,从成都到西昌只需5个小时,且成都和西昌通高铁的事宜也在不断推进中,届时从成都到西昌只需2小时,而高铁预计在2018年可完成,随着交通设施地不断完善,凉山州大力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愿景将会早日实现。 4.外部挑战分析(Threat)。(1)过度得开发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民俗文化的商品化,既是机会也是危机。机会是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危机是为追逐商业价值,可能为了迎合游客的趣 味,不惜扭曲和改变文化的面貌,使其朝某个方面或方向极端发展,这就威胁着文化遗产的安全。(2)来自于国内外同质激烈竞争。国外研究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文化旅游较早,如埃及等文明古国,其文化内海蜚声海外。国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被国外游客熟知的也有丽江,西藏,新疆等赫赫有名的旅游胜地。因此凉山州想要发展好国家旅游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很大。 三、结语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且多为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凉山州因有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位,本着城即景的发展理念,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带动本地区的民族经济发展,真正将文化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陆文熙.凉山民族,文化与旅游[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贾银忠著.中国彝族旅游文化[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5]朱文旭.彝族火把节[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6]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http://www.un.org/. [7]凉山非遗网:http://lsfy.ls666.com/. [8]世界贸易组织:http://www.wto.org/ [9]Bruce Prideaux. 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TourismFlows[J]. Annals ofTourismResearch, 2005, 32(3)780-801. [10]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 2001.16(6):(44-46). 作者简介:金武来(1991- ),女,彝族,四川成都市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