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范文 |
摘 要: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消费、投资于出口的三驾马车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投资与出口,这使得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多的依赖外需,这不仅会带来国家间贸易摩擦的产生,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如何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则是在这一背景下,利用199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制定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于消费来源于收入,所以在影响消费需求的众多因素中,消费主体的收入尤其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仍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消费函数理论可知,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消费主体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其消费能力就越强,那么经济中总的消费水平就越高。 2.社会保障制度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高额的教育、医疗、养老支出使得居民的未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居民的储蓄预防动机特别强烈,消费特别保守,从而导致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 3.人口年龄结构 一般把人口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岁-15岁为青少年,第二阶段15岁-64岁为中年(劳动人口),第三阶段64岁以上为老年人。根据莫迪利安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以达到一生效用的最大化,社会中的青少年与老年人口属于纯消费者,所以其所占比例越大,则整个社会的储蓄倾向就越低,消费水平就越高。 二、对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95年-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Z变量)、社会保障支出(X变量)以及总人口抚养比(Y变量)对我国消费需求(T变量)的具体影响程度。多个时间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可通过Johnsen协整检验得出检验结果如下: 综上所述,实证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Z变量)、社会保障支出(X变量)及总人口抚养比(Y变量)对我国消费需求(T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这与我们的预期结果是一致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刺激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可以从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努力。 三、政策建议 1.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保障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才能有效刺激消费需求,所以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收入所占的比重,向居民部门倾斜,在再收入分配时通过税收、补贴等财政政策使得企业部门的部分收入流向居民。另外,政府要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对劳动者的就业职业培训,建立地区性的最低工资保障机制,保障居民稳定的工资收入。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加大社会养老保险支出,在农村继续推行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加大对特困群体的社会优抚以及社会福利,并进一步完善城镇的企业保险制度,让社会养老保险涉及更多的居民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另外要保证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实行社会化管理,有效避免企业关闭破产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减少其对家庭消费的挤出效应,降低居民的储蓄倾向,刺激其消费需求。 3.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提倡现期消费或超前消费 积极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从以前的重节俭、重储蓄的节俭消费观念逐渐向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甚至向信贷消费等消费形式转变,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也可以对消费者给予适当的消费信贷优惠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睿.基于扩大内需的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J].商业经济,2010(5):21-23. [2]刘国印.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商界,2010(7). [3]杨诚.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2008(6). 作者简介:刘方,女,河北,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