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
范文 | 摘 要: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兴起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湘南三市作为第四个国家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加工贸易成为开放贸易的第一突破口。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平衡的问题需要解决。湘南地区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政策制度、产业基础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如何选择承接模式仍然是湘南三市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地区所具有的条件不一样,所以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才是最重要的。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然后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选择了不同承接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让湘南地区抓住产业转移的契机,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从而促进湘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一、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产业转移是指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国家或地区,其企业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通过贸易和投资将一个产业的整体或部分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获利的过程。从其理论产生发展至今,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不仅积极利用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总体来说,产业转移在全球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欧转移至日本;60至70年代欧、美、日向亚洲四小龙的转移;80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向中国沿海地区的转移,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次浪潮都是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原因在于经济发达的地区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所以需要向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资料便宜的地区转移获得比较优势,而且每次浪潮过后,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都得到了腾飞,这无疑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极大的鼓动,是否能找到一条好的承接转移的路子成为各省市的重要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接近泛珠江三角洲核心的湘南三市郴州、永州和衡阳奋勇当先成为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面对机遇,湘南地区努力发挥自身一切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转移项目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湘南地区作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转移项目并不是三个产业均衡发展的,而是集中在第二产业。按各个产业的特点,我们知道第一产业由于受土地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通常是分块的,以中国的幅员和气候的多样化,转移并不是很容易。而第三产业受政策、国外产业转移、经济水平、交通、技术影响较大,沿海地区拥有这些因素优势,因此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相比之下,湘南三市的这些因素都不够,所以很难承接成功。而第二产业不同,它受限因素较少,当一部分产业在原发达地区规模到了一定的地步,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政策和劳动力成本等,原地区产业升级,原来的落后产业就要转移。据湖南省商务厅统计,2012年1月—12月,湘南三市新批项目206个,其中第二产业新项目169个,占82.04%,第二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3.5亿美元,占总额85.57%,不仅湘南地区如此省也是这样,特别是加工贸易,由于加工贸易附加值很低,而耗用劳动力却很大,全,所以向中部地区转移较多,2012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为63.7亿美元,增长136%,高出同期全省进出口总体增速120个百分点。 二、影响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地理交通与经济环境因素 湘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承接产业转移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它北连长株潭,南接珠三角,东通海西城市带,西邻东盟自由贸易区。所以能够承接多地区的产业,受多地区的经济辐射。另一方面,它的交通也特别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区内正逐步建立立体式便捷交通系统,其中衡阳的交通特别发达,是全国45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区内公路有106、107国道,二广、京港澳高速与泉南、厦蓉高速交错,形成“井”字高速带;铁路有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洛湛铁路纵贯南北,在区域内与东西向的湘桂铁路和台南高铁交汇,形成“井”字铁路带,路陆交通干线共构成4条产业转移聚集带;航空方面,湖南省纳入国家规划的11个民用机场项目中,改扩建项目包括了永州零陵机场,新建项目含衡阳南岳机场,开展前期研究的项目有郴州机场。湘南地区是我国中部货物出境距离最短,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但另一方面,交通条件的好坏是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而言的。目前湘南三市的出省通道不多,区域内路网密度不够,永州市与广东、广西高速公路的对接问题仍需协调,这些问题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与地理优势相比,经济区位优势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更加重要,比如湘南地区北面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辐射,南面紧靠人文、自然、市场条件均颇为相近的珠三角。此外,湘南地区是泛珠三角“9+2”区域的腹地,“9+2”区域内各省区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拉近了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南与南海的距离,为湘南地区产业的国际化构建了组织平台,尤其是已经主办了七届的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济洽谈会,全面推进了湘南三市与其余省份及特别行政区在交通、能源、经贸、环保、旅游和民生等领域的合作,这些势必是湘南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三、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的分析 1.集群型产业转移模式 集群型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把产业链的生产环节融入当地的产业当中,形成本地化的企业,其销售市场主要面向该区域的周边地区及相近的国外市场,并随着转移规模的扩大,研发机构、销售机构也会随着迁移。 一方面,承接地要注重吸引龙头企业,再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逐渐形成集群产业链。近年来,东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石化、机械制造产业、电子产业等已经大规模向内陆转移,要抓住机遇,就需抓住核心企业。比如,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成功引进富士康后,紧接着就已经有14家配套企业选择落户衡阳,总投资近15亿元,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扩大;总投资28亿元人名币的的奥美森自动化工业园落户郴州,它的建设对优化郴州市产业结构,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也是意义重大;同样瞄准产业链,永州轻纺产业承接同样硕果累累,在永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兴工强市”的战略下,积极引进凯胜鞋业、台湾九兴控股有限公司等鞋业制造商巨头的推动下,如今,全市纺织制鞋产业规模企业达到近百家,总产值达55.8亿元,年增长34.2%。另一方面,承接地要努力培育优势产业链,逐步提高各个环节的竞争力。比如,永州东安县光伏产业园跻身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园区,即将形成“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的完整产业链;衡阳变压器厂原是全国最大的中小变压器生产企业之一,为发挥更大的优势,衡阳市实行转变,将衡阳变压器厂与新疆特变电工股份合并。如今已升级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双百万”变压器研制基地,即围绕“新疆特变”输变电主导产品的配套企业已发展到18个,形成年产值达20多亿元的产业群。 因此,虽然世界500强企业是各个地区争先承接的,但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选择,是否能够带动一个优势产业链是选择的重要标准,不然,有限的资源便会浪费在徒有虚名的大企业上,这将会对承接产业转移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 2.合作型承接模式 2012年2月26日,全省扩大开放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在郴州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指出,湘南三市要加强分工协作,实现有序承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还要加强的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地区的协调协作。 因此,一方面,三市要分工明确,郴州市提出要“争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排头兵”,衡阳市提出要建设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永州市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事关永州发展的头等大事,作为科学赶超、开放崛起、富民强市的首要重点。其中永州市主要承接先进服装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和光伏、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纺织、服装等;衡阳承接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郴州承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另一方面,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三市也要协作成为一个整体,三市各有侧重,就像同一个产业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各自形成合力,才能1+1+1大于3。 四、结论 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选择合适的承接模式对承接地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非常的多。面对不同地区的竞争,为什么企业会选择湘南而不是其它地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比较优势,即地理交通、经济环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为我们选择承接产业模式打下了基础,一是,集群型产业承接模式,即对大型企业的选择以是否能够发展成优势的产业集群为重要标准;二是,环保高效型承接模式,即为了保护环境,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三是,跨梯度承接模式,即我们不能永远承接发达地区衰退了的企业,而要主动出击培育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合作型承接模式,即三市不仅各自竞争还要一起合作,成为一个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力量就更加强大。最后,湘南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道路不是一路平坦的,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三个:一是,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够,实质表现在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各市还需大力引进多层次的金融组织和丰富创新金融产品;二是,产业配套不够完善,很多企业由于看到这一缺陷而转投其它地区,对湘南是个很大的损失。三是,人才的供应不足,不管是低端的劳动力还是高端的劳动力,都需要政策的保障才能使他们稳定下来而不流失。 参考文献: [1]朱兰春.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J].华商,Chinese Businessmen,2008(11):155-156. [2]易鹏.瞩目湖南产业转移[J].中国中小企业,2009(12):202-205. [3]汪鼎喜,王辉.论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值得注意几个问题[J].经济师,2011(04):58-59. [4]谭振锋,魏春雨,徐海燕.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南丘陵地区中小城市适度组团发展模式的探讨[J].经济地理,2010(08):106-107. [5]周五七.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J].技术经济,2010(08):42-43. [6]2012年1-12月湖南省商务情况通报[DB/OL].http://www.hunancom.gov.cn/swtj/372639.htm,2013-1-19/2013-5-1. [7]胡心舟.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J].企业研究,2012(06):29-30. [8]叶振宇.“十二五”我国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特征、重点与趋势[J].发展研究,2012(10):78-79. [9]胡建国.中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6)95-96. [10]邓丽.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探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5):8-9. [11]蒋国政,张毅,黄小勇.要素禀赋、政策支持与金融资源配置:产业的承接转移模式研究[J].理论研究,2011(414):55-56. [12]贺映辉.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效应分析[J].地方经济,2012(02):88-89. [13]刘珂.武汉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J].栏外撷英,2009(02):39-40. [14]Madani,H,Radfar,R,Mahboudi.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 the Biopharma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Select Companies in Iran[J].IUP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2(10):41-42. 作者简介:张妍(1995- ),女,山西定襄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