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应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当前岗位需求的人才。因此,本文基于当下高校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型教师资源匮乏、课程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打造“课证融合”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队伍、更新教学内容、建设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等可行性措施。期望对“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建参考。 关键词:课证融合;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精通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如何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各高校未按照市场实际需求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缺乏创新。因此本文提出“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打造复合型人才。 一、“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方案内涵与条件 当今高校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均倾向于采用“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而言,就是将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察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能够顺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既能极具针对性的培养与职业岗位相符合的高素质人才,又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其次,要明白该行业的岗位标准,进而制定本校人才培养标准。最后,明确该岗位所需职业资格与等级证书,通過考证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全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施“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方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高校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设计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局限性,在个人能力、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均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应该考取的职业资格与等级证书,仅仅列于教学计划中,并未及时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部分院校在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时,只能以课外培训的方式验证“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性。然而这一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二)专业型教师资源匮乏 当前,尽管学校制定 “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方案,但由于大部分高校教师注重理论教学,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并且,各高校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极少有机会到企业中接受学习培训,更多学习渠道是讲座或者会议形式,这并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缺乏过硬的实训基地。计算机软件类岗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高校实训室数量与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实习需求,也就无法培养学生过硬的业务操作能力。 (三)课程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在推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并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具言之,学校依然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考核基准,未建立起集内容、比重、层次等多方面为一体课程考核机制。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时,未将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应用到学校结业考试中。例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需要考CCNA、CCIE等证书,但学校的考试难度远不及此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察难度。 三、实施“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 (一)打造“课证融合”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各高校应该重视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定期派遣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到高新技术企业去学习与培训,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本专业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该邀请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专家,定时来学校开展讲座,为学生普及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动态,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也可以聘请企业精英作为校外兼职教师,不断重构学生知识体系。 (二)更新“课证融合”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内容 高校应注重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考察与日常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有效实现双证合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此外,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核时,采用“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即按照计算机等级证书考核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三)建设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 计算机软件专业要提高实际技能,就必须强化实训。为了有效提高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程序编辑能力,学校要合理建设实训室。增加实训室数量的同时,扩大实训室的规模,提高实训室的软件水平,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同时,为学生配备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行业内优秀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结语 高校“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证书考察内容,有利于学校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了让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序发展,各高校要逐步推广“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860. [2]蒋连芬,符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实现中职卫生学校“课证融合”[J].时代教育,2013(22):6061. [3]黄冬梅,汤天啊.基于“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6869. [4]张俊清,孙德凤.“课证岗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739. [5]李秀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2(8):1315. 作者简介:江国文(1973),男,江西九江人,本科,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物联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