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张严铎 [摘 要] 以“城镇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工业产业化、信息网络化”四化同步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黑龙江省的发展趋势。针对黑龙江省“半城镇化”现象突出、“三农”问题困扰、缺乏核心产业支撑、信息平台搭建滞后等问题,促进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是:加快配套制度改革的步伐;农业现代化要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升级传统工业;加快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 [关键词]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B 黑龙江省城镇化率虽在50%以上,但是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却偏低,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仍处于中游地位。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如何依托国家抑制差距扩大的扶持政策、沿边的地理位置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全国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以及城镇化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稳步推进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及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产业化、建设信息化四个方面,它们的协调和同步发展构成了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1.人口城镇化。人口集聚才有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才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民的市民化、集聚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三农发展的助推力和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而产业集聚才能有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要重视工业产业化对于农民市民化的重要作用。 2.农业现代化。它实质是传统农业技术改造,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基地连接农户,从整体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向城镇转型过程中管理与技术升级的结果,要重视管理与技术转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3.工业产业化。工业产业化尤其要又好又快的地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工业化是指农村地区由农业活动为主转变为以工业等非农业产业活动为主的过程,表现为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由农村的第一产业向城镇的第二、三产业的集中,工业替代农业越来越成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主导产业,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向城镇转型的动力源。 4.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化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经济社会广泛地使用信息网络,人们得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从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以加速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借以极大地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质量,信息网络化的重点是使信息依附于网络。 (二)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 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实现公共财政支出1591.1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6.9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服务、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1.7%、36.2%和57.2%。截至2014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投向市政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到622.4亿元,同比增长10.7%。保障性住房投入增加,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361.9亿元,同比增长59.4%;全省金融机构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1637.6亿元,同比增长22.6%;县域人民币贷款余额3432.8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各项贷款7.3和1.5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深入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应及时利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发展机遇,促进黑龙江省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由于黑龙江省在经济发展、区域特点和人口结构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决定了黑龙江省的城镇化不宜简单照搬国内外其他地域的城镇化建设做法。黑龙江省要实现自身的赶超,当务之急是解决当前困扰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二、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半城镇化”现象突出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人口结构二元化,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阻碍了人口集聚步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高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 (二)“三农”问题的困扰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耕作条件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生产受分散的土地种植条件的影响仍依赖于传统人力劳动,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集中利用率低、农产品附加值低、规范化使用化学物质率低、规模化种植率低、第一产业产值不高。城镇化发展未能突破主客观条件,所必须的农业基础不够坚实,城镇化发展缺乏初始动力。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城乡差距继续拉大。 (三)缺乏核心产业支撑 黑龙江省过分依赖重工业,缺乏特色产业支撑,城镇化体系和现代工业经济体系之间的均衡性有待加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关联程度不高,与城镇化互动的增长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统筹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分工布局和城市功能布局两者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轻工业发展不充分,服务业技术含量不高,很少涉足现代型、高层次的生产服务领域,制约了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导致城镇化缺少后续动力源。 (四)信息平台搭建滞后 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缺少信息化一体化的网络平台。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是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全国各地区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其城镇化建设越来越注重信息化的促进作用,黑龙江省城镇化与统一的信息化一体化同步发展潜力有待激发。 三、促进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建设重点,加快集聚进度,提高规划和管理水平,完善大中城镇辐射带动功能体系,实现“以镇固农、以镇促农、以镇助农、以镇带农”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新局面,构筑结构合理、产业支持、设施配套、环境适宜、特色鲜明的城镇化体系。 (一)加快配套制度改革的步伐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制约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控制;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明确农民对所拥有土地的处置权,解开其对农民的束缚;确保农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帮助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从而尽快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要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 黑龙江省耕牧林资源丰富、装备制造业发达,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应充分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潜在优势,推进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提高农业效率,增强农村对于城镇化的推动力;其次要提高村民素质,帮助半城镇化农民转移或者创业,使更多的农民变身市民。 (三)升级传统工业 大力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契机,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培育有基础、有实力、有前景的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服务性经济转变。大力支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把旅游业逐步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引导其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营轨道。 (四)加快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 做好城镇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增强城镇信息化意识、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大中城镇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和技术、根据城镇实际情况优先发展支柱产业的信息化、重点建设城镇的公共信息平台、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规模、重视信息人才和信息产业发展、注重城镇科技、市场、教育、资源、环境、管理的信息化,以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求,重视培养信息技术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李红星,马梦晨.政策功能视角下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治理[J].商业经济,2013(22):12-13 [2]张春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河南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商丘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5):31-35 [3]朱述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3(6):88-91 [4]冯广京,蒋仁开,张冰松,肖宇,薛翠翠.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控政策——“我国城镇化中土地宏观调控方向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3(7):1-6 [5]薛婷,蔡德发.基于财政支持视角的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问题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8-39+46 [6]周英.西部地区城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1):27-30 [7]陈凯.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2):56-59 [8]崔鸽,刘晓慧,唐玉辉,金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5(1):18-22 [9]杨沁.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公民素质提升举措探析[J].智富时代,2015(1):26-32 [10]托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商业文化,2015(2):89-92 [11]付振河.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辨析——以泰安市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15(3):5-6 [12]宋立.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城镇化新趋势[J].经济体制改革,2015(6):9 [责任编辑:王凤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