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有关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吴婵 [摘 要] 我国已经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实现高效和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其对策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改造三大产业结构,实现绿色产业崛起;积极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微观上重视教育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04-02 一、引言 2015年国家提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1月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将这“五大发展理念”又进一步深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依靠投资拉动、能源消耗、土地开发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的生态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进入新时期,国家将绿色发展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造福子孙后代也是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考虑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二、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 回望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经济建设过程,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是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情况下,于是越来越多的思考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认为,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绿色经济的核心就是绿色发展。2016年4月22日,100多个国家齐聚联合国,见证全球性气候新协议《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签署,9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11月4日该协定正式生效。面对国内环境改善的需求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都要求我们选择走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 三、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内涵 进入21世纪以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观念逐步从学术研究范围进入政府政策范围,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催化下,我国政府在面对国家发展新形势,面对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情况下,做出了要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决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源自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叙述了环境保护及改善方面的问题,核心是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以及政策制定的问题。刘思华(2002)指出绿色经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理论概括与学理表现。 四、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所带来的战略机遇 2003年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倡导绿色发展观,綠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对“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在全球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必须利用这一契机,争取达到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顶峰。这要求相关行业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实现从传统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行业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是一种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新模式的选择意味着旧模式的淘汰。选择绿色发展道路意味着发展方式需要做出调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逐步实现转变,这种转变有可能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人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形态、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将迎来一轮又一轮的变化。例如,江西工业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寻求经济的“绿色增长点”,大力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开发等产业向低污染、低能耗方向转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也说明挑战的过程也是发现机遇、发展的过程。 五、实施绿色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 作为公共品的生态环境资源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来保障它的可持续性利用,一个国家无论是经济实力的上升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需要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制度创新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而在我国,目前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法律意识普及率还有待提高,那么生态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不少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会与生态保护产生矛盾,这类矛盾的解决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改造三大产业结构,实现绿色产业崛起 1.建设绿色农业体系 绿色农业是指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和运作,使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零公害、零污染、零废弃物,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饲料等的监管力度。大力倡导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产业化链条,例如我国很多农业基地已经实现将桔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形成农村沼气工程,实现了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2.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变 工业的生态化改造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大,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目前我国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来进行传统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另外,又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和利用,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环保方面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高污染的作业方式和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生产技术。 3.绿色服务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物流、旅游、电子商务、住宿餐饮、金融等等行业在这几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对第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更多的需要制度约束和法律保障。例如,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在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应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造,但不少省份在GDP为上的经济发展理念下,大力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积极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 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量消耗国内资源和能源。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进,需要我国大力进行技术升级、尤其是废物利用、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但是,目前我国对外技术高度依赖,达到50%以上,而污染处理技术又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期依赖国外先进技术的使用,将会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激励各行业、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绿色技术的研发将对我国绿色发展进程起到大力推动作用。 (四)微观上重视教育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决定了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推进,政策上的制定和制度上的安排最终都将在个体中落实。将绿色发展理念对公众进行广泛教育是为更好地开展实施绿色发展政策。通過学校教育、各类媒体的宣传推广以及其他各种渠道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绿色发展理念,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逐渐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旅游习惯甚至出行方式,这无疑对生态、对环保都将是有利的。 六、结语 事实表明,气候、水体、土壤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境成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上升,这是过分强调工业化和GDP至上带来的后果,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高污染、碳排放、高消耗不断升级演化,生态赤字逐步扩大,使我国逐步向生态“负债国”迈进。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实现高效和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方时娇.生态文明创新经济[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11 [2]刘思华,等.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高红贵.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12 [责任编辑:王凤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