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外在障碍性因素分析 |
范文 | 杜晓娜 张少茹 高彦 摘 要: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属于职业精神范畴。它是员工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实践过程中的职业态度和精神观念。据相关文献,国内外目前对工匠精神障碍性因素的研究多从历史维度展开。本课题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视角,运用现代教育价值观,展开调查研究,分析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外在障碍性因素。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提升;外在障碍性因素 2015年,随着《大国工匠》的热播,引发了国人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12届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许多领域,仍然缺乏著名的“中国名片”。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研究才刚起步,许多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知之甚少。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本课题组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从学生主体价值需要出发,探究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素养提升的外在障碍性因素。 一、社会不认可 我院人文系中文教研室于2018年暑假通过微信以发放问卷的调查形式,开展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现状”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在阻碍认识和发展“工匠精神”的原因中,师生一致认为社会不认可是其主要原因。这种局面给传承弘扬工匠精神造成巨大障碍,抑制了工匠职业发展的积极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着重于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他们在被尊重、欣赏的社会环境中,激发主动探究世界的热情与信心,达到最高水平的自我实现。而如今,社会对高职院校及学生的认同感较低。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二流教育”。职业院校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的“劣质产品”。凡录取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考试中都表现的较差。社会中又有部分人太过浮躁,想走捷径,投机取巧,功利心强,不能冷静地做实事,而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自然会影响到高职生。 二、职业等级制、社会利益化驱使 在中国,工匠的地位自古以来就很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除了鲁班等杰出人物外,历史记载很少。战国时期,鲁班可与墨子竞争。但渐渐地,工匠地位降低。汉代之后,董仲舒提出了“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生地位上升。儒家主张“君子不器”。研究儒学的儒生强烈厌恶工匠,认为他们所做的是“奇技淫巧”。在职业“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的地位只在商人之上,很多不入统治者“法眼”的工种门类直接被归类为“三教九流”。无论工匠在建筑业、冶金业专业水平多高,也不敢正大光明地在作品中留名。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废除科举,提倡新学,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技,一批知识分子应运而生。然而,这些人源于封建家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旧式知识分子等级观念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成为国民经济主体,工匠终于可以放开工作。各种劳模得到企业或国家的嘉奖,然而,由于工匠固有的知识缺陷和工匠上升通道缺乏等弊端,导致工匠精神缺乏后劲。绝大多数人得过且过,很少有人愿意钻研技术,导致工匠后继乏人。 市场经济时代,大量国企员工下岗。许多人不再只看重文凭,许多熟练工匠收入颇丰。不幸的是,中國的民企都是“重实用、轻培训”,喜欢四处挖掘有技能、有经验的人手。这使得:一方面,大量刚毕业的职业院校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声称缺乏合格的工匠。通过问卷星调查,在阻碍工匠精神发展的原因中,职业等级观念占59.07%。 三、学校教育不落实 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内涵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认识不够。调查显示,学生认为3366%的教师在课程中不涉及或不清楚老师在课程中是否涉及“工匠精神”。而老师认为有23.07%的课上不涉及或不清楚。职业素质更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数据显示,学校、教师和学生本身只把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放在首位,素养放在其次。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授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他们如何学习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职业院校教师多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一线企业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多把技能传授放第一位,考核也多以技能等级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常被忽视。这些都会为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不可或缺的条件。 综上所述,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社会,职业等级制、社会利益化驱使,学校教育这些外因虽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仍是阻碍更大。希望国家在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充分考虑这些阻碍因素,培养出高职业素养的工匠。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冯玉玲.谈高职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和培养途径[J].商情,2015,(27). [4]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研究所重点课题(课题编号EZJZ17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晓娜(1986.),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讲师,文学、教育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