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背景下电类专业课程学习方式浅探
范文

    虞益龙+何乙琦

    [摘 要] 传统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知识传输与知识内化方式单一、效率低下。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多功能控制器的装配与检修”项目为例,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和仿真技术,探索构建互动式电类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同时作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环节,增强课堂学习过程的整体效益,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电类课程;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of electrical specialty, the teaching and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way are single and inefficien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the assemble and inspection project of multifunction controllers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styl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electrical specialty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terminal and emulation technique. The new learning style is to act on both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rts, enhanc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in classroom learning for obtaining optimum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 Internet+", electrical courses, learning style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术变革,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构建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现代教育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新的“信息能源”,从而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快速整合,并利用相关产业和社会资源来充实和丰富教育资源,使得教育更加开放,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提供O2O个性化的教学。这也为终身学习社会奠定坚实基础。[1]

    一、电类专业课程网络平台的提出

    (一)电类专业课程描述

    电类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通信电子线路,是高职校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几门课程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而且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不同教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存在重复讲解或遗漏知识点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课程之间的衔接和交叉。针对这种情况,将涉及课程整合优化为《电子技术技能训练》课程,以《电子技术技能训练》课程中的“多功能控制器的装配与检修”项目为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讨论式、开放式等学习方式。

    (二)“互联网+”的内涵和核心特征

    “互联网+”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的一次发言。那时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它是一种互联网思维,不是实体,“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是优化和集成,是一種深度融合,是“+互联网”的翻转[2]。“互联网+”具有四个核心特征:一是新的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基础设施。二是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的涌现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企业的运作模式,甚至还引起科学研究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三是新的社会空间,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领域、多维度的跨界融合,形成了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关系。四是新的业态体系,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体制、新机制、新分工在形成[3]。“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而“+”是代表互联网对其他各种行业的催化作用,通过新形态的互联网来引爆传统行业的改革和发展[4]。比如,“互联网+零售”、“互联网+通讯”、“互联网+旅游”和“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已经成为传统行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多功能控制器的装配与检修”项目网络平台

    我们目前的现状是,知识传输大都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等方式来实现;知识内化过程则一般在课后完成,通过学生复习、做题和教师辅导答疑等方式来实现。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后环节又普遍弱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多功能控制器的装配与检修”项目网络平台遵循高职校学生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和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效果突出,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平台),并对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多功能控制器的装配与检修”项目学习环节的构建

    遵循《通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作业流程》开展项目任务学习。“多功能控制器的装配与检修”项目的实施分为课前准备、任务明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和布置作业六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工艺文件”等资料,通过“手机APP”推送至学生的手机终端,让学生提前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学生登入网络学习平台,使用“连连看”、“翻牌答题”等助学软件,温故常用元器件及单元电路的组成,为后续元器件合理选择及其正确检测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任务明确、任务分析)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极域”软件下发项目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在网络平台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制定实训项目任务卡,明确任务实施的初步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实训项目任务卡,汇报任务实施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研讨、完善方案,提升方案实施可行性。

    (三)项目实施

    学生按照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更换工装,进入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任务方案,开展控制器的装配与检修。

    1.任务一:电路装配。

    (1)器件识别。

    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元器件识别”,“连连看”助学软件和观看元器件检测视频。通关后,软件会自动记入学习积分。

    (2)焊接比拼。

    采取小组技能比拼的形式。赛前,借助动画演示和讲解预防静电,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学生模拟焊接练习,熟悉元器件位置及插装顺序,减少耗材的损坏。赛中,观察学生实际操作,对不符合焊接工艺规范进行记录。赛后,师生共同从企业6S标准、焊接工艺规范、速度等方面进行检验和点评。系统生成成绩统计表和技能比拼排行榜。

    2.任务二:原理分析。

    (1)框图分析。

    在原理分析环节,教师通过播放动画,将原理图分解成直流电源、可控硅电路、放大电路、门电路、555单稳态触发器电路、继电器输出电路六个功能块,并加以颜色区分,将电路化整为零。形成功能方框图,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映射关系。

    在故障检修环节前,首先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掌握原理图与印制板图之间的映射关系。

    3.任务三:故障检修。

    (1)通过平台中的模拟排故软件,熟悉各种电路故障现象并仿真排故过程。

    (2)把设置故障的电路板发放学生手中,由学生进行实战维修。根据学生自检、小组同学复检和教师抽检的调试过程,进行通电调试实际操作,排除故障。

    (四)总结提升

    项目完成后,师生在学习平台中,对本项目的实施开展,进行学生自评、队友互评及教师终评等多元化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结合学习平台中成绩管理,将课前视频、电路调试等积分,形成积分排行榜及电路制作时间饼状图,实现评价过程的多元化。

    (五)布置课后作业

    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看典型电路故障检修视频,观察检修步骤,进行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完成多功能控制器的其他典型虚拟检修任务。

    三、“互联网+”背景下电类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的收获与反思

    (一)有效促进教师的“教”

    1.优化了教学环节,评价及时准确,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前教师将编制的“工艺文件”等资料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先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随堂检测,随时记录,结果直接呈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分层布置作业。

    2.真实数据分析。

    网络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学生学习数据,对数据的分析、归纳、研究是教师成功教学的依据。

    3.职业幸福感提升。

    丰富的网络平台资源和校本资源,及时高效的习题处理及反馈功能,方便的个人资源推送功能让教师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網络平台的远程学习功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督促和辅导,教师减少了大量的加班时间,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创新和去享受生活。

    (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

    1.提高了学习兴趣。

    网络平台强大的功能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习兴趣。

    (1)知识的图形化、图像化和视频化。可以将枯燥的知识通过图形、图像、视频等变得更直观、更生动。

    (2)学习的游戏化、竞赛化和趣味化。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变成闯关游戏,做题变成荣誉PK。

    2.满足个性化需求。

    大数据等资源平台提供的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3.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远程学习,强调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4.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丰富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电类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挑战,不断改进,让学生形成“互联网+”的意识,主动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进行学习。[5]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使用“互联网+”开展学习,“互联网+”才能真正完成对传统学习方式变革的使命。

    [参 考 文 献]

    [1]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刘惠敏.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教育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44-44.

    [3]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2016(1):4.

    [4]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10.

    [5]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7).

    [责任编辑:史朴]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