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研究
范文

    王慧博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并转为市民。就业是市民在城市立足的生存基础。通过对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中部经济发展中的河南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西进行实际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转换过程中,在就业形式、就业条件、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上都有很大差异。失地农民仅凭其原有的传统劳动技能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很难胜出,需要依靠政府为其提供公平的培训机会、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政府除了办职业培训班还需加大统筹城乡就业的力度,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降低社区创业门槛,为失地农民提供高效的就业和创业服务,赋予失地农民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关键词] 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7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4-0093-03

    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差异较大

    (一)就业转换形式不同

    对三省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后的就业转换形式进行对比,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数据显示,发达地区上海失地农民群体的就业在征地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分散趋势,由于当地工业化水平较高,纯粹务农的仅有50%左右(这部分人的年龄目前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而且当地人真正靠土地养活自己的情况很少,大部分家庭种田只是为了获得口粮,但若有了多余的粮食或蔬菜也会用来换取收入贴补家用。其他将近50%的村民从事着小生意、进厂当工人、技术员等非农性的工作,上海失地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关系较弱。征地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同时,上海在征地后,男性年满60岁、女性年满55岁者,直接成为征地供养人员,享受镇保的退休养老待遇,故上海调查点在征地后退休人口比例迅速上升。

    发展中地区河南H县是全国的贫困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差,河南失地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关系较强。征地前被调查者中有近60%的人务农,另外有25%左右的人从事体力性的劳动,如建筑工等。征地后,除了少部分失地农民在县里摆个小摊、开机动三轮车拉人等等做个小生意外,还有25%左右的人非自愿性地失业了。大部分人(50%以上)尤其是中、青年失地农民普遍涌入了大城市,当起了“农民工”。希望能够趁有力气挣些钱,去应付当前及日后的生活。准确地说,失地农民已不是农民工,而是真正的产业工人,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同城市里的工人一样,享受各种养老、医疗、失业、教育、住房等待遇,还时常遭遇欠薪、侮辱等排斥,政府、社会和媒体依旧喜欢把他们称作“农民工”。可见,“农民工”已不是一个职业的称呼,而变为身份的标志。

    欠发达地区广西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后就业状况相异于上海和河南调查点的情况。广西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后的农业从业率都是三个调查点中最高的:征地前务农的人数将近九成,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则寥寥无几。征地后也有接近20%的被访者仍然从事着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近30%的人在征地后处于无业或待业状态,从事建筑类体力劳动或其他体力劳动的人数均在10%以上,从事摆个小摊、做个小买卖等个体户的征地农民人数相对较高,达到20%的比例,在機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征地农民数量基本为零。征地后,多数人面临着征地即失业的困境,难以应对征地前后的就业转换问题。可以看出,广西地区失地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关系最强。

    (二)就业条件有明显差异

    上海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后的配对样本检验中,如果失地农民的工作条件改善了,则期望的结果是征地后工作劳累程度中“较累以及很累”的比例能够有所降低,“轻松以及很轻松”的比例有所提高。然而,检验结果却是,虽然从均值上看,的确是征地后的工作劳累程度较低,但是,若要将这种降低程度推论到总体情况,则无法通过检验。只有工作较轻松的比例,是在征地后有了明显提高的。同时,对于征地前工作就比较轻松的人来说,其土地被征用之前,就可能由于年龄较小、文化水平又较高,而已经拥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在表面上通过检验的情况下,仍需对这组配对样本做相关检验,以区分这种轻松程度的提高,是否与征地有较为直接的关系。结果发现,工作较为轻松在征地前后并无很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只有0.16。根据这两个结果,可以认为失地农民的工作劳累程度并没有因为征地之后不用种地了就有所改善,多数失地农民仍需要为生活辛苦奔波。

    另一方面,从均值上看,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和很舒适”的比例有所上升,同时,工作环境“较差”的比例有所下降。对于工作环境的改善,是与征地有强烈的相关性的,两者征地前后的相关度达到了0.54。这说明,S小区的失地农民,虽然工作依然比较辛苦,比较累,但是由于征地后不需要农业劳动了,使得多数失地农民的工作环境由“农田+工厂”改变为“在工厂”,工厂的工作环境状况相比较“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泥巴一身汗”的田间劳动而言,是有所改善的。

    河南失地农民在征地后多数人离开本村、本城,去到其他地方谋求生计。征地之后,大家的工作劳累程度改变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情况,累得更累,轻松的则更轻松。从均值检验上看,工作很累和较累的比例都有所增加,工作较轻松和工作很轻松的比例也都有大幅度地增加,尤其是工作很轻松的比例,增加了7个百分点。并且这几个抽样结果都是可以推论到总体的。而且经分析,征地后的工作条件,基本都与征地前的工作条件没有什么关联。因而,可以认为,河南失地农民的工作劳累程度改变,主要是取决于征地这个要素的。

    比较广西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后的工作条件时发现,征地后工作很舒适、较舒适的比例均为下降,这说明,征地后的工作条件反而不如以前。工作环境不太舒适的比例明显上升了将近四个百分点。这一点也可以从征地前后工作环境变化的配对样本检验P值表示出来,P=0.025<0.05,且他们的相关度也是通过检验的。换言之,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征地使得广西地区失地农民工作环境变得不如从前了,基本是不太舒适的。如果说,工作环境的变差是造成失地农民工作满意度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另一个影响因素则是工作劳累程度。征地后,失地农民的工作变得更加劳累,该比例上升了有12%之多,工作劳累程度一般的降低了13%之多。从成数的均值差上看,原先工作较一般的,除了小部分现在变得更加轻松之外,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工作是比征地前劳累程度增强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