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乡村振兴视角的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因素分析
范文

    马培林 张喜华 张文艳 朱娟

    [摘 要] 通过对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皖北农村虽然初步推进了产业融合,但未实质性地消除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如动力不足、金融资本供给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公共设施进程缓慢等,因此,综合国内外产业融合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消除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制约因素的措施,以加快皖北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实现皖北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5-0114-02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以农村产业融合为着力点,加大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力度,健全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而产业融合是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分享产业链融合的增值收益。目前,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处于初步阶段,2017年其三产结构比为14.9:44.2:40.9,受动力、金融资本供给、利益联结机制、公共设施建设进程等因素影响,产业融合速度缓慢,而皖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又要求三产快速融合,但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受多因素影响,因此皖北需要消除其制约因素,推进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实现产业兴旺,以实现皖北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制约因素

    皖北处于安徽北部,由阜阳、淮北、淮南、蚌埠、亳州和宿州共同组成,其土地面积占全省33.3%,2017年其GDP达到了7850.17亿元。皖北具有优越的资源优势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基础,但其还受到以下的因素制约:

    (一)产业融合动力不足

    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已产生一定效果,但实施中各产业发展及资源配置不协调,不能形成融合动力最优,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如宿州埇桥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特色鲜明,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较小,且因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较小、创新不足等,使其在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新经营模式开发过程中束手无策,导致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动力严重不足。

    (二)金融资本供给不足

    金融资本是推动皖北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但皖北金融资本支撑力度不足,首先信贷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促进皖北产业融合的信贷政策的灵活性与优待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信贷门槛高、手续复杂、办理时长、简化性与及时性难以体现等因素导致存贷款差额较大,如2017年淮南存款余额为2052.9亿元,而贷款余额仅为1292.8亿元;其次金融投资获得方式单一。目前,皖北产业融合的投资主体主要为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与外资难以进入、准入领域较为狭窄;最后金融资本供给方式缺乏创新性。提供金融资本供给机构研发的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金融服务的差异性难以得到满足,导致产业融合难以获得稳定、高效的金融保障。

    (三)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皖北小农户实力薄弱,大多只进行单一的农业种植,皖北2017年第一产业产值为1169.1亿元,仅占安徽GDP的4.3%,市场竞争能力低下,难与企业集团建立起公平的利益联结机制,此外,皖北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市场及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农民在初次分配中获得的收益较少,皖北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3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收入为160068元。且在农村产业融合中,企业可能会牺牲农户的利益以追求低成本运作的经营模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农户与企业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因此,龙头企业的利润大部分外溢农村,提高了毁约率,农业经营组织的稳定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难以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公共设施建设进程缓慢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户对产业融合的参与率,但皖北农村公共设施进程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皖北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但其进程缓慢,2017年安徽互联网宽带接入比上年增加248.6万户,而淮北仅增加9.4万户;其次人才培育机制有待完善。人才是加快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然皖北高等院校数量较少,培训的人才数量有限,如2017年亳州普通高校仅有2所,在校生仅为1.1万人;最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有待加大。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各项基础设施投资有所增高,而皖北基础设施方面投资额占比较小,如2017年阜阳仅为26.38%。

    三、消除皖北产业融合制约因素的建议

    (一)推进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增强其发展动力

    为增强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动力,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积极培育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引领主体,发挥引领作用。充分调研皖北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利用已臻于成熟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其他发展较为落后的企业,促进皖北农村产业间更深层次的融合。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农村产业规模。通过“互联网+”,利用大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为产业之间的双线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灌输强大动力。第三,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品牌效应。要着力于皖北农村产品加工的深层价值,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才能够在与其他地区及行业竞争的过程中占据较大的优势。发散创新性思维,着力于提高皖北农村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为皖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

    (二)提高金融资本支撑力度,满足产业融合的资金需求

    皖北农村产业融合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金融资本支持,首先要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将皖北农村产业融合的扶持政策与信贷资金进行高效地對接,降低信贷门槛,拓宽可抵押物的范围、简化农村产业融合的信贷手续,缩短办理时长,高度体现出农村产业融合信贷政策的灵活性与优待性;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相关政府部门要放宽准入政策、拓宽民间资本与外资投资的准入领域,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对皖北农村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最后要创新资本供给方式。探索金融投资方式,延伸金融资本投资产业链条,完善“银行+担保企业+产业融合龙头企业+产业融合初创企业”金融投资机制。

    (三)完善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性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载体

    第一,稳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创新“订单农业”的模式,优先安置皖北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使得农民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主体,提高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第二,优化发展股份合作。将现存和村集体所共有的资源、资产与财政支农资金盘活,通过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中,使农民在价值链中获得合理的增值收益。第三,强化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从支农惠农政策上优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激励机制,推广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和产销联动型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与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红利”相结合。此外,通过政府主导制定合同和相关规章制度,使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建立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

    (四)加快公共设施建设进程,提供产业融合的基础性保障

    皖北农村要想推进产业融合公共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大皖北农村4G覆盖率,普及皖北农村乡村网络通信技术,为皖北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同时加快农村电商服务站的普及进程,创新产品销售新渠道;其次要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确立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再教育机制;最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条件,物流体系、电力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变量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皖北应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从而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程。

    四、结论

    经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皖北乡村产业逐渐迈向兴旺、经济实力得以提升,一二三产业出现初步融合的局面,但皖北六市产业融合受到动力不足、金融资本供给不足、公共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因此皖北应采取有效性的措施、消除产业融合制约因素、加快产业融合速度,创建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强,蒲晨曦,张晓飞,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于日本“六次产业化”发展经验[J].世界农业,2017(5):44-50.

    [2]叶兴庆.农村三产融合必须牢记初心[N].经济日报,2017-04-10(2).

    [3]松学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及路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4):57-63.

    [4]陈诗波,李伟,陈亚平.新时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1):9-12.

    [5]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6):82-88.

    [6]周立,李彥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24.

    [责任编辑:潘洪志]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