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区域经济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刘明洋 韩杰 王芳芳 [摘 要] 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型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须充分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适时宏观调控帮助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破除区域内人才根植的壁垒,全方位营建区域人才生态系统,方能实现区域经济绿色发展。 [关键词] 绿色发展;挑战;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61.5/F0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8-0106-02 一、引言 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低碳、和谐、效率、可持续为发展目标,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为理念,实现经济、环境、能源与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区域发展方式。由于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禀赋存在着东西分布不均、南北差异较大,产业整体随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而布局,客观上造成区域产业链的空间分散性;而我国改革开放是从东南沿海城市开始的,这又造成了区域间产业布局存在着时间差异,从而致使区域产业链的总体布局缺乏前瞻性、连续性与全面性。资源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而每况愈下。同时,企业受内外因素的制约,改革步伐缓慢;随着科技人才不断流失而又无新鲜血液加入的情况下,企业自主创新变得遥不可及。然而,对于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应客观、理性的分析;相应战略对策也应从市场机制、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索。 二、区域经济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型企业竞争力缺失 当前区域内企业以输出“原”字头产品为主,增长方式粗放,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成本;企业内部资源质量不高,外部可利的自然矿产资源耗之殆尽;创新人才不足,技术革新迟缓;战略素养与科学管理水平低下,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区域内的资源型企业受体制机制的束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仍沿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比详见下表。由于资源型企业十分依赖自然资源,因而其市场竞争力堪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有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也会与日俱增。 由上表可知:绿色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种理性的、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区域绿色发展须考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能一味纵容资源型企业为追求经济指标而无止境索取;若一味放纵企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贪婪,既不利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无益于企业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资源型企业应从长远角度出发,尽早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匮乏 区域共性技术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等制度的不合理,造成区域内企业家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佳;糟糕的区域人才环境与林林总总的企业体制约束,导致人才创新氛围压抑与沉闷;再加上流水式官场文化——新官不理旧账,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规划经常随着主政领导更替而不断波动,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区域内高等院校较少,科研机构整体实力薄弱,无法对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此种情形下,区域内的企业更倾向于向外直接引进技术;但引进技术并不是长久之计,自主创新才能彻底解决企业的内忧外患。然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创新,都需足够的人才储备与知识沉甸;任何一项知识产权的诞生,都需良好的研发环境、稳定政策与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没有和谐的企业外围与内部环境,企业创新都是一纸空谈。 (三)高端科技人才不足 区域现有高端科技人(High-tech talents)才不足。尽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总体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都有所增强,培养与引进了不少人才,但这与国家战略目标以及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区域内走在世界科技前沿、并做出创新或重大创新成果的顶尖人才少之又有少。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为主旋律背景下,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无法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现有的分配体制、财税体制、政府政策、人才流动机制、社会氛围等与高端科技人才的期待还有距离,使区域很难培养及引进高端人才,影响区域绿色发展。 三、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激励与约束,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有着决定性作用,即没有任何力量能取代替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的作用。这意味着,区域创办任何企业、引进何种人才、生产什么产品等由市场决定,而非政府的越俎代庖。政府除了必要时(即当市场机制失灵时)进行宏观调控之外,更多的是去做好市场配置中的服务工作。在资源配置中,区域政府既不能占位、也不能缺位、更不能错位;既要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打破政府垄断,又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二)适时宏观调控与产业转型升级 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区域政府应适时进行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及时利用政策、法规、规划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预,消除价格刚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危害市场健康发展的不良行为。优化完善市场秩序,通过技术升级、管理升级、市场升级等途径,多措并举帮助产业转型升级(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提升其竞争力。 (三)培植全方位区域人才生态系统 人才是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正所谓人才在,潜力在、后劲在、前景在,布局决定格局。区域要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即要接纳“一枝独秀”的“奇才”,又要包容“百花齊放”的“怪才”。区域唯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之量,才能吸引、聚集各种优秀人才;唯有坚信天生他才必有用、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完善分配制度、改进教育体制、深化科技体制、健全人才体制、打造创新环境、营建尊重人才社会氛围,全力培植适宜人才根植的生态系统(Ecosystem rooted by talents)。同时,不断创造适宜人才聚集、生活、工作及休闲的政策链(Policy chain)、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服务链(Service chain)与人文链(Humanistic chain)。 四、结语 经济绿色发展是一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即无成功的模式可复制,也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企业竞争力缺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须充分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适时宏观调控帮助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破除区域内人才根植的壁垒,全方位营建区域人才生态系统,方能实现区域经济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洋.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研究[R].成都:四川大学,2018. [2]Zhang, J. F., Deng, W.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Influenc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Municipality in Chongqing, China[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2):517-526. [3]An, W., Yu, J. EU Low-carbon Revolution's Influence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Energy Procedia, 2011(5):2289-2302. [4]Ansari, D., Holz, F. Between stranded assets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Fossil-fuel-produc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towards 2055[J[. World Development, 2020(130):1-17. [5]Li, H., Dong, L., Ren, J. Z. Industrial symbiosis as a countermeasure for resource dependent city: a case study of Guiyang,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107):252-266. [6]Fu, J. Y., Geng, Y. Y. Public participation, regulatory compliance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230):1344-1353. [7]王成端,劉明洋.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29(5):87-90. [责任编辑:王凤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