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护生人口学因素对其社交焦虑程度的影响 |
范文 | 郑梅钦 邹艳辉 摘 要:目的:了解高职护生人口学因素,如性别、生源,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等,对该群体社交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基本情况表及社交焦虑量表(IAS)调查在校护理学专业学生596名。结果:该校高职护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t= -2.376,P= 0.018),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交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城镇家庭的学生(F=8.916,P<0.05),父母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显著低于父母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的学生(F=5.005,P<0.05)。结论:该校高职护生总体社交焦虑水平不高,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以及父母知识水平高的高职护生容易产生更高水平的社交焦虑。 关键词:高职护生;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是指人們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自己在社会角色与社会行为上无法满足预定的期待目标时所产生的焦虑。[1]对高职护生来说,越来越复杂的医院环境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无疑对他们的社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社交焦虑在不同程度上妨碍其正常社交,甚至对其工作与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学者提出“个人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2]所以较高的社交焦虑水平会最终影响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无助于其职业发展。有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高职护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社交焦虑已成为高职护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3]本文通过调查福建省某高职院校护理学专业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分析人口学因素对其社交焦虑水平的影响 ,以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护理学专业随机抽取6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有效问卷596份,其中男生24名,女生572名;学历生源是高中348名,中职248名;家庭出身是农村的456名,城镇140名;独生子女89名,非独生子女507名;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42名,高中及以上154名;双亲家庭523名,单亲家庭63名,由他人照顾者10名;家庭经济情况:困难121名,一般416名,较好50名,富裕9名。 1.2 方法 研究工具:社交焦虑量表(IAS):选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4]由15个自陈式条目组成,按照条目“与我一点也不相符”到“与我极其相符”共5级评定,分数范围15~75分,分值越高,社交焦虑程度越高。分值≤29.2为低分组,表示社交焦虑程度较低;分值介于29.2-48.6为中间组,表示社交焦虑呈现中等水平;分值≥48.6为高分组,表示社交焦虑程度较高。[5]该问卷条目少,使用方便,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1,重测系数为0.78,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 1.3 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员经过系统培训,统一指导用语,严格要求规范化操作。在调查对象口头知情同意后,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在问卷第一部分设置了基本情况表(包括性别、学历、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等被试信息),并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问卷,要求做出独立的自我评定,并当场回收。为保证调查对象作答可靠性,向其说明本调查资料仅做科学研究,绝对保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校高职护生的IAS平均分为(38.236.82),处于社交焦虑中等水平。与大学生常模[3] (38.9±9.7)相比,均分值较低且有显著差异(t= -2.376,P= 0.018)。根据人口学因素分别测得各因素的均值及标准差(见表1),结果显示:女生社交焦虑水平高于男生;从高中升学到高职院校学生社交焦虑水平高于中职升学至高职;家庭所在地是农村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低于来自城镇的学生;独生子女社交焦虑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的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低于父母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双亲家庭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低于单亲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低于由他人照顾的学生;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同,社交焦虑水平也不一,经济富裕学生<经济较好<经济困难<一般家庭。 (2)高职护生社交焦虑的相关人口学因素分析(见表2)。 对高职护生按照不同人口学因素(性别、学历、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和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学生家庭所在地(农村、城镇)(F (413, 1)= 8.916, P= 0.003<0.05)和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F (236, 1)= 5.005, P= 0.025<0.05)的差异显著,即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交焦虑分值显著低于城市家庭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学生的社交焦虑分值显著低于父母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的学生。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该校高职护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且有显著差异。而2014年王进[7]等人对494名高职护生进行调查的社交焦虑均分(40.57±5.96),陈倩虹[3]测得1028 名高职护生社交焦虑总均分为(40.53±7.20),均高于大学生常模。可能的原因是该校办学目标主要是面向农村和社区基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目前国家基层医疗资源紧缺,仍需大量医护工作者前往支援,这个现状很大地缓解了该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降低了学生平时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压力,导致学生在校生活相对安逸,学习相对轻松,校内竞争压力也较小,人际交往的压力也随之变小。 该校高职护生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交焦虑分数显著低于来自城镇家庭的学生,主要考虑来自长期生活的大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比如农村生活环境宽松,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不高,课业负担较轻,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人沟通、交流、协作,更丰富的童年生活较易达成更完善的心理建设;相比之下,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小面对更多的学习压力,严峻的升学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自家长、老师、社会以及自己内心的压力使个体看重学习,忽视社交活动;待其脱离原有环境进入大学生活后,突然需要面对新的社交环境,从而容易爆发出社交方面的心理问题。 本研究还发现父母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的学生的社交焦虑分值显著低于父母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的学生,考虑原因来自家庭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如父母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往往对子女疏于管教,随波逐流,同时父母自身认知有限,很难客观地把压力传导给孩子,导致其难以及时感受到压力并作出反應,从而表现出低社交焦虑水平。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的父母相对更强调学习,重视成绩,忽视孩子的人际交往与兴趣培养,易导致高社交焦虑水平。 4 展望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高职生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同时,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生源在减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逐步提升,可以预见高职护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存在上升势头。而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所以高校心理工作者需要和全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体系,将学校干预、教师关怀、朋辈支持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中,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才能减少和避免社交焦虑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素建宁,张新凯,冯先芳.社交焦虑患者的人格模式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15-18. [2]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1. [3]陈倩虹.高职护生社交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6):124-127.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订版):12-13. [5]卢鹏.内地求学港澳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5,5(109):10-13. [6]黄慧兰,刘新民.团体人际心理干预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社交焦虑的疗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5):324-325. [7]王进,纪忠红,时晓柯,王芳,高职护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7):2452-2454. 作者简介:郑梅钦,福建福州人,讲师,医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邹艳辉,福建福州人,助教,医学硕士,高校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