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贸易方式与经济增长:基于贸易结构的分析 |
范文 |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理论与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近30年来贸易方式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贸易方式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两个变量无法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即我国当前以高比例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贸易模式无法成为GDP增长的稳定因素。因此,我国当前以高比例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贸易方式结构不利用于经济长期增长。在加工贸易面临较大转型压力背景下,我国应加快加工贸易方式结构转型调整,使加工贸易与经济发展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一般贸易。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方式;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吕海霞(1981-),女,浙江永康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贸易与经济增长、平台经济。 21世纪以来,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工贸易外资进入优惠政策减少、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尽管我国加工贸易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较高的比重(见图1)。因此,以高比例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贸易方式结构对我国当前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文献回顾 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在此之后,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理论)、波斯纳(需求偏好理论)、保罗·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理论)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对一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尔-普莱维什(中心-外围理论)、巴格瓦蒂(贫困化增长)、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论)等经济学家,还探讨了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关于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Stiglitz(1970)和Smith(1984)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高资本密集品的价格而促进经济增长。Mazumdar(1996)认为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贸易结构,只有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才能发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之,出口资本品而进口消费品未必能带来经济增长。Lewer(2002、2003)运用2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Mazumdar(1996)的假说作了进一步实证分析,证明资本品的净进口比资本品净出口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Coe、Helpman(1995)认为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品并不一定会带来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而更重大的作用在于提高本国资本品的边际产出、促进本国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本国经济增长。Wrz(2004)的研究发现高技术密集品技术溢出效应更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能更有力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通过研究1982-2001年间我国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王永齐(2006)发现我国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关于贸易方式与经济增长,Bernhofen(1999)、Qasrni(2001)、Lioyd(2004)等的研究,分析了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认为加工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隆国强(2003)、李蕊(2005)、王怀民(2007)等的研究,认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有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但是,欧阳北松、杜建华(2004)的研究发现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介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之间,低附加值、低利润、低工资的加工贸易已经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曾卫锋(2008)的研究发现非加工贸易比加工贸易有更大、更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因而应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徐丽鹤(2010)的研究发现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却弱化了我国经济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低于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势在必行。本文选取近3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数据,通过构建贸易方式结构指标和实证分析,旨在探讨加工贸易比重过高的贸易方式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一般贸易发展、推动贸易方式转变等提供依据。 二、贸易方式结构指标的确立 贸易结构是构成贸易活动的各要素间比例关系和经济联系,包括贸易商品结构、贸易行业结构、贸易所有制结构、贸易方式结构等。在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贸易商品结构。蓝庆新和田海峰(2002)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商品根据附加值高低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贸易结构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或进口额的比重衡量。Mazumdar和Helpman按照BEC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准则,将对外贸易商品分为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消费品,贸易结构表示为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进出口的相对数量。 COMPO=[SX(]资本品出口/消费品出口[]资本品进口/消费品进口[SX)] 其中COMPO表示贸易结构,如果COMPO>1,本国将成为资本品的净出口国,资本积累将不会发生;如果COMPO<1,本国将成为资本品的净进口国,资本积累将促进本国的边际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Wrz(2004)和王永齐(2006)按照国际标准委员会的ISIC分类标准,从内生技术密集度的角度将贸易品分为高技术品和中低技术品,贸易结构用高技术品和中低技术品进出口相对比重衡量,表示如下: TECH=[SX(]高技术品出口/中低技术品出口[]高技术品进口/中低技术品进口[SX)] 其中TECH表示贸易结构指标,如果TECH>1,本国将成为高技术产品的净出口国;如果TECH<1,本国将成为高技术产品的净进口国和中低技术产品的净出口国。 为了综合考量加工贸易进出口、一般贸易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加工贸易占比较高的贸易方式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构建贸易方式结构指标。借鉴贸易商品结构的构建方法,贸易方式结构指标的构建采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相对数量来衡量: TS1=[SX(]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进口/一般贸易进口[SX)] 其中TS1表示贸易方式结构。如果一国TS1>1,则表示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的比率大于加工贸易进口与一般贸易进口的比率,该国是加工贸易产品的净出口国;反之,如果一国TS1<1,表示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的比率小于加工贸易进口与一般贸易进口比率,该国是一般贸易产品的净出口国。 一般而言,在贸易方式结构指标大于1情况下,TS1值越高,加工贸易出口在该国占的比重越高。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可以计算出贸易结构数据。表1数据显示1982-1999年间,除了少数年份,我国贸易方式结构变量值大多小于1,表明我国在这一时期是一般贸易品的净出口国,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不高;1999-2011年间,我国贸易方式结构变量值大于1,尤其是2009年以来变量值提高到1.8以上,表明我国已成为加工贸易品的净出口国,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不断提高(见图2)。这表明随着世界产业分工结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加工贸易行业,推动了各种加工贸易方式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贸易方式结构的调整。 三、数据说明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 为了考察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本文选择198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其中,经济增长指标用实际GDP增长率(RGDP)来衡量,贸易方式结构指标采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相对比重来测算。通过对实际GDP增长率(RGDP)和贸易结构(TS1)时间序列数据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以考察数据概况。表2显示样本期间实际GDP增长率均值为0.025167,最大值为2011年为0.092,最小值为1985年为0.001,贸易方式结构均值为1.191033,最大值为2011年9.484,最小值为1985年0.139。将1982-2011年间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和贸易方式结构指标进行对照(如图3所示),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方式结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二)实证分析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作回归分析前,本文先采用“EG两步法”考察RGDP序列与TS1序列是否满足协整,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其中单位根检验用于确定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和趋势性,协整分析用于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只有当序列为平稳序列或者满足协整关系的时候,两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实证采用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检验结果,RGDP、TS1两个序列的原序列单位根检验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在5%水平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单位根,两个时间序列不平稳,具有时间趋势;两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D(RGDP)和D(TS1)的单位根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05,在5%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不存在单位根,两个差分序列平稳。因此,RGDP与TS1为一阶单整,满足同阶单整的前提。 2.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在“EG两步法”中,对于同阶单整的两个变量,其回归得到的残差序列满足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平稳序列,这说明两个变量满足协整关系,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现在分别对RGDP序列与TS1序列进行回归,提取残差项et1,并对et1进行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单位根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从结果来看残差序列et1的单位根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说明不存在单位根,该回归的残差序列平稳,这说明RGDP序列与TS1序列具有协整关系,意味着经济增长和贸易方式结构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3.协整回归。时间序列满足协整关系,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可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为了考察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建立初始模型: RGDPt=a0+a1TS1t+ut 其中RGDPt表示第t期的RGDP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TS1t代表第t期的TS1变量,作为解释变量;a0表示截距项,a1表示估计参数,ut为随机干扰项,满足白噪声过程。通过Eviews6.0对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TS1的估计参数t检验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在5%水平能够拒绝原假设,检验通过;同时,模型的DW值偏离2比较远,说明模型存在自相关,t检验无效,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经过AIC准则以及SC准则对比测试,模型修改为: RGDPt=a0+a1TS1t+a2RGDPt-1+a3RGDPt-2+ut 其中,模型加入随机干扰项的滞后一期与滞后二期项,即AR(1)与AR(2)项,经过此调整消除自相关,得到新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经过调整后,回归的R2有明显提高,说明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并且有所增加;F检验通过,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作用显著。 模型中MA(1),MA(2)项t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05,在5%水平通过检验,TS1项的t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10,在10%水平通过检验。由于加入滞后项的DW值检验不再有效,于是进行LM自相关检验,如表7所示。从滞后1期LM检验来看,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在5%水平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该回归中均不存在自相关,估计参数的t检验有效。调整后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TS1项的估计系数为0.020246,说明TS1项与RGDP项之间呈正相关,每增加1单位TS1,则增加0.020246单位的RGDP。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检验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间真正的因果关系,再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表示,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和Y在包含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提高变量Y的预测精度,则称X对Y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对本次实证中的模型分别进行滞后一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从结果来看,模型中TS1不是R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的显著性概率为0.3263,大于0.05,说明在5%水平不能够拒绝原假设,贸易方式结构指标TS1不是RGDP的格兰杰原因。原假设为RGDP不是TS1的格兰杰原因的显著性概率为0.0077,小于0.05,说明在5%水平能拒绝原假设,RGDP是TS1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结构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但经济增长是贸易方式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从贸易方式结构角度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贸易方式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结构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有利于贸易方式结构调整。 第一,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我国贸易方式结构(TS1)项与实际GDP增长(RGDP)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得到格兰杰原因关系检验的支持,即我国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贸易量上,高比例加工贸易是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方式中,投入品的国内采购率低,产品的价值增值链较短,对国内产业上下游的带动作用较弱。另外,我国加工贸易以外资为主导,利润大多归属外资,导致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 第二,我国贸易方式结构被动调整。1982年以来,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大量外资进入加工贸易行业,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甚至在很长的时间超过一般贸易而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导。近年来,受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外资优惠政策逐渐取消等因素影响,FDI开始流向印度、越南等国家,再加上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我国加工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使我国贸易方式结构被动调整。 第三,加快加工贸易产业在新常态下转型。尽管加工贸易为我国发挥低劳动成本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不利地位,很难对于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作用。为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支持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技工贸易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应完善一般贸易出口的退税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快发展一般贸易,以便更好地发挥一般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安平.贸易方式转变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江浙两省模式的对比[J].国际贸易问题,2010(9). [2] 杨碧云.进出口贸易弹性与中国贸易方式结构调整——基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比较视角[J].世界经济,2013(12). [3] 曾卫锋.国际R&D溢出、贸易方式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财贸经济,2008(8). [4] 徐丽鹤.贸易方式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10(1). [5] 沈玉良,孙楚仁,徐美娜.贸易方式、生产控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J].世界经济研究,2009(10). [6] 阎国庆.我国加工贸易战略转型及政策调整[J].经济研究,2009(5). [7] 彭斯达,陈继勇,杨余.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8] HARRIGANJ, VENABL ES AJ. Timeliness, trade and agglomeration[Z].NB ER Working Paper No.10404,2004. [9] GROSSMAN G M, HELPMAN E. 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4,59:34-35. [10]GROSSMAN G M, HELPMAN E. 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1): 85-120. [11]项义军,赵阳阳.基于G-L指数的中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类型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17. (责任编辑:关立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