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经济需要“互联网+”“创新+”“改革+” |
范文 |
今天的主题是"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来说,现在的经济形势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有一些企业高歌猛进,比如一些互联网企业前途光明,朝气蓬勃,另外一批企业则水深火热,苦不堪言。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新兴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处在困难中的企业转型升级创造好条件,这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总体上来讲,目前中国经济处在下行阶段,下行是还未触底?还是触底企稳?各有各的说法。在我们看来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关键是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如果新的发动机的动力强于没落下的发动机的动力,那我们的经济就能继续上升,如果新的发动机的动力抵不上那些运转已经很困难的发动机,那就继续下行。 新的动力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三个动力。 第一个动力就是"互联网+",这是一个产生了商业模式变革的新动力。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为企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互联网、不拥抱互联网、没有互联网思维,即便今天活着,明天也可能会死。互联网是一个广泛的平台,不仅是经济的,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生活甚至世界的格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最近这几年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是处于世界领先的,但是互联网的潜力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如果继续挖掘,将会形成强劲的发展动力,为我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过去的3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要素,什么要素最重要呢?煤矿、石油等资源型生产要素,还有资金、市场,这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要素。然而,现在第一位的要素是什么?是信息。那些横空出世的公司都是信息公司、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使我们的生产要素的权重发生了变化,大数据、云计算成为争夺的重要资源。在挖掘“互联网+”的动力上,个人、企业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不可或缺。 第二个发展动力就是创新。经济形势的变化出乎很多人意料,比如大宗原材料的降价、投资理念的变化、新兴消费理念的出现,较之传统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传统的经济理论来评价很多事情都是错的。国外的经济学家,包括很多国内的经济学家,他们很多人就看不懂中国的经济。实际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东西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阻碍生产力。现在我们已经把创新扩成“创新+”,中国传统经济嫁接了新经济就会发挥巨大的潜力。每个企业都要在新的环境和竞争条件下创新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使之成为新动力。 美国经济的原动力是创新,所以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产业上也领先,但是如果继续维持传统的配置资源方式,不可能形成“创新+”。以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创新,因为要创新就要搞研发,他们不愿意干,而是看中什么买什么,你技术好我买技术、你人好我挖人。但是到了创新的年代就行不通了,一个企业没有自己创新的队伍和技术创新的人才,没有创新文化的长期积累,可能会领先一时,但领先不了一世。中国在经济发展的传统资源配置上占据了优势,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落后者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追赶者。但如果我们还是靠原来的传统要素作为增长的动力,想继续把发动机开得更猛烈些来超过美国是不可能的。因此,今后超越的希望就是在创新上。我们中国人的创新、中国企业家的创新、中国各个群体的创新,包括中国国家的创新,形成“创新+”将是一个新动力。 第三个动力就是改革,可以称之为“改革+”。如果我们也能实现“改革+”,那么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中强有力的竞争者,如果把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出来,这个动力就不得了。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不一样,他们的改革要触及老百姓的利益,受到的阻力就大。而我们的改革要从政府手中要红利,从市场化要红利,从国有企业改革要红利。中国的改革是增加老百姓的福利,改革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大家都有共识。 首先是政府改革,中国政府在过去的30多年中,从一个完全的计划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管理体制,转向了面向国际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民营企业少不了功劳,是主体,但是没有政府,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政府的改革还没有走到一半的路,它产生的潜力还没释放到一半,如果把政府的另一半改革势能释放出来,对中国经济来说,保七保六都是没问题的。现在政府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我都很赞成,但也有一些觉得是隔靴搔痒,比如大幅度的减负减税已经开始了,但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光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楼,这边洒点胡椒面,那边又扫地皮扫回来了,这不行!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减负减税,哪怕政府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因此,政府的改革是“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改革中占的权重非常大。粗略估计我国有100万亿元以上的国有经营性资产,国有企业生产要素资源占据了一半,金融资源占据一半以上,却解决了不到8%的就业,创造了不到30%的GDP,庞大的国有资产的低效运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要高效,担负特殊使命的国有企业,可以允许它没有效益,但是很多经营性国有企业不能没有效益,也不能允许其无休止的亏损。 我们从“改革+”能获取的第三个动力就是市场化。欧洲正在讨论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洲人的讨论当然有他们的标准,如果我给打分,中国市场化的标准应该有百分之六七十。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年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市场化改革远远还没有达到,如果能够把市场化做到80%-90%,我们又获得一大批发展的新动力。 总结起来,“互联网+”“创新+”“改革+”,当这3个“+”重叠在一起且又被我们广泛认识和运用的时候,中国就具备了完成经济转型的条件。我们将会真正进入新常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不仅是大,而且会强。 (本文为黄孟复在2016《中国民商》新春座谈会上的讲话)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