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扩大开放承诺不是权宜之计 |
范文 | 张立栋 包括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擴大进口等四大领域的务实举措,让刚刚闭幕的2018亚洲博鳌论坛更加为人所瞩目。 这一轮扩大开放的承诺尽管和一些特殊时间窗口有关,但并不完全是外部压力使然。 进一步“对外开放”意味着什么? 除了更多商业机会,从长期而言对外扩大开放的政策承诺对内则能起到筑实市场基础的作用。 有三大看点值得重视。 一是强调规则。 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说,要“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增强透明度,强化产权保护,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国际经贸规则”虽源自外部,却对调整和约束国内市场行为有着很好的作用。 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官员增强“规则意识”无疑会大幅减少“灰色地带”的操作空间,强化个人行为规范力度,清晰政商边界,这对市场各方都是很好的保护。最好的保护不是无原则的护犊和逃避,而是用严厉的规则让人不敢越线。 二是强调“产权保护”。 谈及知识产权保护时习近平主席指出:“这是完善产权保护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 在我理解,这是从国家最高决策层面首次明确“知识产权”与“产权保护”之间的递进关系。“产权保护”不仅仅是对有形资产所有权的保护,更应是对企业家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创造的所有精神和物质财富的保护。而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进一步促使中国的政府管理者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认识知识产权。 事实上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并不比外资低。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8.2万件,国内申请超过90%。商标申请量574.8万件,国内申请量占到96.36%。这些都明确告诉我们,保护好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好国内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三是“平等的心态”。 平等就是所有参与市场的主体包括政府等各方权责实现对称。习近平博鳌讲话提到市场准入的时候,并没有专门说“对外开放”,而只提“开放”,这是深意所在。 “对外开放”从来都重要的另一面即“对内开放”。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享受了“超国民待遇”,而民营企业却因为“玻璃门”、“弹簧门”等现实阻碍而无法更好地分享“开放”的成果。 比如,在金融、能源等许多领域里,仍然存在对民营企业的某种歧视。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对内开放不足,对某些垄断采取默许甚至保护,那么一旦市场大门打开,竞争压力必然暴增,对提升整体竞争力显然不利。 综上,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几大措施件件事关长远,因此绝非权宜之计;由此出发,才能让企业信心大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