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下银行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
范文 | 任刚 摘 要:银行业作为金融机构重要的监管对象,在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之下,应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来适应监管体制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基本情况,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下银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针对性地提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建构和应用策略,以期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银行业;建构和应用 所谓的宏观审慎监管就是从系统性的层面,加强监管框架的建设,强调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建设,希望通过全面的、系统的、完备的金融穩定政策来避免金融振荡。这是继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金融造成巨大冲击后,世界主要国家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时的主要发力点。 一、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基本情况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具体内涵 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时间上着手,宏观审慎监管强调对于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整体的效益管控,并且对于其中的周期性问题尤为重视,希望能够通过将干预的手段放置在周期中,来使整个系统自发的形成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其次,从框架入手来抑制和处理那些在特定时间之内的金融机构共同的,或者彼此之间有相互关系的风险暴露。这些风险暴露按类型来分,可以分为直接风险暴露和间接风险暴露,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就是其主要目的。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要求 宏观审慎监管与传统监管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监管目标上,强调系统性、整体性、稳定性。其次,在监管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注重对于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整体行为,或者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对于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监控与防控。另外,在监管的主体上,宏观审慎监管更强调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但是由于宏观审慎监管整体、系统的特点,在具体的操作中会忽视对于个体利益的保护。在2010年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针对原有的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资本监管的风险覆盖面,强化监督资本的基础,对大型银行进一步提出附加资本的要求等,不断深化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提升宏观审慎监管的效率和质量,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平稳运行,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下的银行业发展困境 (一)业务发展模式受到冲击 在原有的监管体系之下,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高速扩张,对于资本有着巨大的消耗,对银行本身和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都带来一定的风险。然而,在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之下,银行业信贷资产高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就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理念相违背,于是原有的业务发展模式受到冲击。 (二)资本补充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进行资本补充时,过于依赖外援融资,银行本身的资本内生能力较为薄弱,并且银行股权的高度分散以及实际控制人的缺乏,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追求规模,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银行的健康持续。因此,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之下的资本约束机制,在能够有效的引导银行的理性发展,但是也使得资本补充机制不健全的我国银行业资本约束的效应进一步强化,使得银行业的正常的规模扩张也面临困境。 (三)业务结构调整亟待解决 目前,零售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贷款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拓展点。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银行虽然有相应的认识,但缺乏成熟的体系建设。在竞争中,抢占大客户、大项目的现象依旧比较严重,使得在信贷业务的办理中行业和客户的集中度往往比较高,进而导致了风险性比较集中。这种着眼于短期效益的行为,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中仍然比较常见,是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下银行业发展策略 (一)调整业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集约化的经营方式、高效的发展模式对于银行业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作为风险性比较高的行业,要通过精细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积极进行业务革新,加大对零售行业、中小企业、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建立起“轻资本”的业务模式,使得业务的风险得以分散,进而提升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盈利水平和发展质量。随着外部融资成本的逐渐上升,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再适用,建立银行内部资本积累主导下的资本补充机制,不仅能够提升银行业的发展质量,推动我国的银行业走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之路,而且能够促使银行潜心研究和创新内部的产品研发,真正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推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进而提升发展质量。建立资本的再保险机制,增加银行在风险时期或经济萧条时期的资本可获得性,减少对市场的冲击。 (二)调整市场定位,降低风险系数 对于银行业的发展而言,越做越大、越做同质性越强的发展模式,不仅不利于银行自身竞争力的彰显,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也大大增加了系统性的风险积聚。同质化的竞争使得银行业在发展中,既无法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又无法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这种发展路径必须进行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当前的市场状况和发展的定位,选择与自身实际相匹配的市场进行拓展,加强自身转型发展步伐,在组织架构、产品营销、风险控制、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转变,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提升竞争力,拓展盈利空间,降低风险系数。 (三)优化产品服务,提升发展质量 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自身产品与服务的进步,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地提升银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发展质量和水平。第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银行通过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组织架构,能够有效地保证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行,进而促进银行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在产品的研发中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提前做好产品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发挥好银行一线工作人员的作用,使得一线人员在信息收集与反馈中的作用得到良好发挥,并且建立专门的产品研发团队进行研发与设计工作,实现产品创新的体系化、科学化,只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有市场和竞争力。第三,建立完善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在银行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秉承公平公正,奖惩分明的原则,促进银行业务的科学发展。 (四)善用金融科技,助推发展进步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银行业在金融科技的催化作用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金融科技从Fintech1.0金融IT阶段、Fintech2.0互联网金融阶段发展到如今的Fintech3.0阶段,在技术的支持下,围绕银行业务的流程、渠道、获客、平台等进行全方位的参与,涉及到银行业的资本运营、市场分析、客户营销、风险监管等各个方面。银行业在云计算的支持下能够打造基础设施平台,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进一步洞察客户,及时准确地获得受众的需求信息,并能够根据人工智能进行服务流程的改善,进一步提升银行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够进一步解决长期以来的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提高交易双方的匹配度,扩大交易范围,创新金融工具与产品,带给人们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也使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不断降低、效率有效提升、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善于应用金融科技,使其成为助推银行业的发展的重要助力。 四、小结 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其发展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银行本身的效益,也关系到众多的经济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并且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对市场营销取向进行调整来降低风险系数,以及加强对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创新和应用金融科技等手段,着力促进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建构,进而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乐玉贵.关于建立“三位一体”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4:72-80. [2]郭娜.基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我国银行业转型[J].新金融,2011:44-48. [3]闫长满.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审计应关注的重要事项[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72-7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