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
范文 | 程立国 摘 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对于优化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体系,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首先论述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内控管理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详细论述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监督评价;有效性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社会资本不断进入医疗卫生体系,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医疗卫生行业领域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背景下,更加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依靠完善的内控工作流程,突出有效防范基层医疗机构的风险问题,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流程,增强内部监督工作力度,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管理的规范和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有助于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战略发展的顺利实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中,建立完善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其基础是基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战略发展导向,内控管理整体上也是基层医疗机构战略管控的重要内容,通過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可以围绕着基层医疗机构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营规划、组织架构、监督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进而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战略发展。 第二,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内控体系,可以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对自身内部的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等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也便于基层医疗机构强化内部信息的及时沟通,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制定,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建立规范的内控体系,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增强对内部的管控能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工作效率。 第三,有助于规避基层医疗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一种相对较为特殊的机构组织,在风险要素方面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当前医患矛盾纠纷频发、医疗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隐患。通过完善内控管理,可以健全和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及时完善风险预案的制定,进而规避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基层医疗机构在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 当前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在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内控意识,特别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层主要是从医疗业务部门成长,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管理,而对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的经营管理不够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环境基础较为薄弱,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组织框架不够科学,决策体系以及议事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内控管理的有效开展实施。 (二)风险评估和防范控制机制不完善 风险评估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内控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内控管理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有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以及管理机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医疗、技术、财务、经营以及服务风险等,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清单,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风险,无法进行系统的预警防范控制,容易在基层医疗机构经营管理中出现风险问题。 (三)内控活动控制力度不足 由于当前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在内控管理体系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评价体系,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内控活动的开展实施缺乏有效的评估分析,因而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活动执行力度不足,有的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控不力,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经济业务活动开展与预算计划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有的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业务管理不规范,收支业务程序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经常存在着入账不及时以及资金滞留等一系列的问题,收支管理与预算管理也未能有效结合,存在着超预算开支的现象。有的基层医疗机构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不够规范,存在着医疗设备以及药品采购不规范,以及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等问题。 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单位层面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 确保内控体系的有序开展实施,还应该在单位层面做好内控体系的构建,重点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加强关键岗位的控制管理,重点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活动特点以工作实际需要等来合理的设定关键岗位,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可以有效熟悉业务流程。加强会计系统的控制管理,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落实会计岗位管理责任,在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推进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会计系统的管控。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控制管理,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对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的各类信息数据等进行整合,提高信息的分析应用效率。 (二)做好基层医疗机构业务层面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业务层面内控体系的构建,重点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预算业务的控制管理,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下达、预算执行分析、预算反馈调整等环节,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的执行力度,确保基层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业务的控制管理,对于收入控制重点是建立健全收入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退费管理制度,强化收入的归口管理;对于支出管理,将各项支出严格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支出采取归口管理,强化对用款计划的核准以及核算分析,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业务控制,通过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实施,应该严格执行各种采购申请,按照采购计划实行采购,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程序,强化采购验收管理,确保采购的规范科学。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对于存货应该强化存货成本的控制,寻找存货收益和存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确保存货数量的科学合理;对于固定资产应该强化对固定资产采购的论证分析,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应该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对于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在合同前期应该做好论证分析,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做好合同执行以及后续管理。同时,在基层医疗机构内控活动的执行过程中,还应该全面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沟通,充分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各类业务活动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服务内控管理以及决策管理,促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内控活动执行效率,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基层医疗机构风险评估控制机制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风险评估管理,首先应该建立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风险识别机制,对于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等,建立风险事件库,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并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危害等进行排序,对于风险的分析,可以采取风险直觉、行业标准分析、数据分析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其次,应该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等,建立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尤其是对基层医疗机构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医疗风险问题、服务风险问题、市场风险问题以及医患关系风险问题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控制风险问题的发生。 (四)健全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监督评价机制 有效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促进内控效果的改进优化,还应该做好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重点对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执行、调整、优化等一系列的过程,对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评价分析。同时,还应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监督力度,强化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以及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全面的选择确立内部审计工作事项,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及时发现在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改进优化基層医疗机构的内控体系,并积极配合接受第三方审计机构等外部监督,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四、结语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增强运转的规范性,建立系统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机制,突出关键内控活动的优化,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基层医疗机构在当前体制下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淑琴,梁金凤,于丽平, 等.建立精细化合同管理模式推动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内控建设[J].卫生经济研究,2017,(8):65-68. [2]徐斌斌.浅析县级公立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时代金融(下旬),2017,(4):262,268. [3]王元东.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现状及解决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7,(17):233,235. [4]沈丙杰.新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促进内控建设的完善对策初探[J].经贸实践,2017,(16):26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