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及分析 |
范文 | 安可心
摘 要:想要实现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东北振兴是难以回避的重点任务。东北振兴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吉林省在地理位置、营商环境以及产业结构方面在东北地区中处于劣势地位,成为东北振兴任务中的难点。所以本文以吉林省为例探寻东北地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合理,产业互相关联度低的问题。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多个方面:地区经济发展依赖政府的扶持政策、老牌企业无法自力更生、微小民营企业的生存条件恶劣、外商不愿来投资、劳动力流失严重等,这些因素使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缺少活力。东北地区需要深化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多方面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吸引外商业,挽回流失的劳动力资源,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地区? 吉林省? 产业发展转型?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8(a)--0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百废待兴,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成为新中国初期的领先重工业基地。国家在东北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性产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吉林省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暴露了出来,东北地区和其他资源型工业型城市的经济迎来了寒冬。本文从产业转型角度,进行东北地区的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1 产业结构理论框架 产业结构理论框架来自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结构均衡理论到市场机制理论再到劳动价值理论,都是对产业结构理论的贡献。同时,马克思产业结构理论是我国经济活动的理论指导,也指导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会让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不同的阶段,经济的发展阶段能带动城市的转型。 1.1 产业划分理论 在农耕时代,“产业”一词主要是指农业,随后工业革命的热风从英国刮向全球,工业迅速发展,从而代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此时工业开始和产业建立了紧密的链接。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认为产业是包括任何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生产部门。按照产品用途不同,学界将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分为两大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物质资料划分成生产资料的部类和消费资料的部类。这两大部类理论是整个产业结构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克拉克把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一次产业、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第三产业相较于一、二产业来说,所存在的独特性是能够提供服务。 1.2 三大产业的演變规律 配第认为制造业比农业更容易获利,商业比制造业的收益大,劳动力会自动向更容易获利的部门转业。之后克拉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在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前提下,首先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先转移到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库茨涅兹进一步科学全面地总结了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和其劳动力占有率下降,第二产业和其劳动力占有率提高至工业化后期会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和其劳动占有率会持续上升。 1.3 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准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梳理总结,提出不管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都会经过6个规律性阶段,产业结构转化是推动阶段之间转化的主要动力。由此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和升级来进行划分。 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以下6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在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口为农业服务,现代化工业几乎没有发展,这种结构下导致生产力水平很低,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有限且落后。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转变为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开始成为以生产烟草、食品、建材、采掘等为主的工业。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不再依靠轻型工业来带动经济迅速增长,相对重型工业抓住时机迅速增长,同时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在这一阶段的增长也不容小觑,这就形成了重化工业。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此时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协调发展,而第三产业异军突起,从原本的平稳增长转为高速、持续的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结构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取代其地位。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逐渐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广为接受。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从前笼统归于服务业的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自立门户并占主要地位。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更加丰富,呈现出多样性、追求个性的特征。 1.4 转型的分类 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发生了转型,也就意味着这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经济学界对于转型的讨论百家争鸣,综合研究之后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制度转型,也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第二种是增长转型,指的是由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转为主要劳动力,发展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种是发展转型,将工业化和现代化理论相融合,转型是发展阶段的转化和升级。 产业随着市场的充分竞争,其内容也不断丰富,主要包括三种路径:第一种是产业结构转型,原有的产业被新的产业代替。第二种是产品结构转型,产业类型不发生变化,原有的产品被新的产品所代替。第三种是技术结构转型,原有的技术被新的技术所替代。 2 吉林省产业发展转型现状 2.1 吉林省增长速度 想要知道吉林省的发展现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吉林省同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DP生产总量和最新的GDP增长速度。表1列出了2018年的数据,同时将2008年也就是各省市在十年前的GDP总量。 由表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吉林省2018年的GDP增速为4.50%,仅高于天津市。而吉林省2018年的GDP总值为1.5万亿,全国倒数第八名,仅高于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甘肃、新疆、贵州七个省及自治区。吉林省的经济已经处于低谷,需要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 2.2 吉林省三大产业结构现状 作为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经济指标,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和产出所占总产值可以客观地体现结构现状。表2为吉林省在1978—2017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省经济生产总值总额的比例。 由表2发现,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变动很大。1978年第一产业占GDP总值29.3%,第二产业占52.4%,第三产业占18.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远远领先于第一和第三产业。1995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直至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滑至7.3%,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至45.9%。 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多,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奋起直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2.3 主导产业结构单一且效率低 截至2018年底,我国工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前五名为广东省工业企业数量为47339家,排名第一。江苏省工业企业数量为45624家,排名第二。浙江省工业企业数量为40297家,排名第三。山东省工业企业数量为38292家,排名第四。河南省工业企业数量为22042家,排名第五。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它的同伴——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一样,虽然他们的产业结构在当前我国的顶级工业城市排行榜中已经难见其踪迹。 更重要的是,吉林省在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广东省,见表3。 主导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对城市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吉林省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是导致服务业规模和效率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同广东省一致,那么要达到现有的增加值6998.51亿元,吉林省仅需要21.34826377万人的劳动力。节约劳动力97.39173623万人。如果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广东省的水平,那么吉林省第二产业在现有的从业人数规模下,其增加值将会达到38925.97071亿元。 3 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势 3.1 优惠政策的扶持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動吉林省的城镇化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制定了多方面的城镇化配套改革政策。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发展新体制,推进各个产业的均衡发展,提倡创业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与此同时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深入实施就业有限战略,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扶持引导,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完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多措并举,加强就业创新服务。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深入组织实施,切实加强就业创业工作领导。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强化粮食安全责任,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管好升级储备粮。 3.2 人力资源成本优势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下,一线城市的人力资源成本开始急剧上升。吉林省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74318元,吉林省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1451元,北京市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31700元,吉林省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还不到北京的一半。 吉林省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对需要降低劳动力成本的企业是巨大的吸引。 3.3 主导产业优势 主导支柱产业是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对于主导产业的利用和发展,会推动地方经济生产。吉林省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产业有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例如长春市制造业的基础就比较扎实,吉林市的石化产业不容小觑。主导产业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这些产业多为国有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经济的基本根基不会动摇。 3.4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就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来说,科技创新能力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提升提供了人才保障。吉林省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4人,吉林省已经建成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吉林省与科技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9个。 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一汽集团技术中心等科研单位和高校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在计算机、物联网、软甲、光电子等学科上优势明显。长春理工大学、延边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大学等高等院校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 4 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劣势 4.1 工业结构失衡 吉林省工业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工业经济行业集中度过高。吉林省工业经济主线形成的以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食品工业为主体三大支柱产业,是引领吉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虽然高度集中的行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同时也增加了因内部结构失衡带的来经济运行的风险。底特律的衰落就是产业集中度过高而导致失衡的经典案例。因为过于依赖某个产业,一旦该产业受到强烈冲击,将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4.2 服务业发展区域结构失衡 虽然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三二一布局,但是吉林省的仍然是二三一的结构布局,具有工业化中期的明显特征。吉林省的服务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吉林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平衡态势。长春、吉林两市在互联网等行业发展快速,现代金融业、物流业、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占全省服务业规模的50%以上,其他城市虽然服务业生产总值也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长春和吉林还是存在差距。 4.3 人口增量逐年下降 2016年,吉林省总人口为2733万,与2015年相比减少20.28万人。人口减少意味着内需和劳动力也在减少。吉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与全国持平,但数额差距十分巨大,从2010年的3698元,到2017年的8077元。收入的水平与消费能力成正相关关系,低收入必然不会产生高内需。较低的收入会令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导致消费疲软,内需的拉动乏力。 5 优化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对策 吉林省经济要想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5.1 调整第一产业结构 发挥农业优势,在此基础上调整第一产业实现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的新兴农业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从而促进农业集群化发展,提高吉林农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的素质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应该加大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加大科学技术教学的投入量,必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发展好第一产业可以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优化第二产业结构 汽车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能源、纺织产业对于吉林省来说是相对重要产业。這些产业GDP增加值在吉林省所有工业中的占比已经达到80%以上,不言而喻,这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快产业基地建设能够大力推动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能大大增加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应该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给吉林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5.3 快速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鼓励民营经济向第三产业投资。首先在确保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加大力度鼓励旅游业发展,促进绿色经济。 5.4 优化营商环境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撑和引导。简化企业办事流程,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而不是“严防死守”。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营商环境,让真正能适应市场的企业创造自身价值,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在市场的影响下“自生自灭”。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应当给予政策优惠,让新的活力注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李容树.东北经济振兴中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贾占华,谷国锋.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水平评价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04). 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5. 林木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思考与战略抉择[J].经济学动态,2003(10). 马树庆,王琪,王春乙,等.东北地区水稻冷害气候风险度和经济脆弱度及其分区研究[J].地理研究,2011,30(05). 于凡修.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阎宇.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魏洪英.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王锐.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夏朝旭.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孙昱淇.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及关系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张莹.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叶裕民,唐杰.深圳城市产业发展转型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7,9(02). 陈明珠.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及其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王馥瑶.“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魏羽彤.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8. 王海州.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8. Tao YU,Qiang-Shen AN. Resource Real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er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handong Province[P]. DEStech Transactions o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 Science,2019. Siqin Xiong,Xiaoming Ma,Junping Ji.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iciency on provincial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 Xiaoling Ouyang,Xinyu Mao,Chuanwang Sun,Kerui Du.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and driving forces behi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Evidence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20. Hu,Liang. Related variety and industrial growth: evidence from U.S. commuting zones[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18,25(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